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同志看望參加政協(xié)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并發(fā)表重要講話,為文化文藝工作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進一步指明方向。本版即日起刊發(fā)系列文章,學習貫徹重要講話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文化藝術繁榮發(fā)展。
——編 者
核心閱讀
只有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時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歷史發(fā)展的大勢所在,也才有可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時代,認識沸騰的現(xiàn)實
我們就生活在那些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人們中間,有責任通過形象塑造,凝聚精神上對當下時代、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認同,將廣大人民從精神上團結起來
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無論是剛剛踏上漫漫長路的初學者,還是已然在這個領域深耕細作有年的“老手”,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這個問題——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這是文藝創(chuàng)造的根本性問題,它直接決定創(chuàng)作者的出發(fā)點、格局和境界,也從根本上決定其將沿著什么樣的方向開拓自己的藝術道路,甚而決定能走多遠。
面對這個問題的作家、藝術家應該認真聆聽習近平同志的諄諄教誨。3月4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xié)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習近平同志強調,“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chuàng)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等一系列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必須堅持的根本性質、宗旨和道路,也關乎對中國文藝在新時代面臨的根本問題的判斷和把握。
人民是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根基
目前,文藝界普遍認識到,一個文藝創(chuàng)作者必然不能與時代隔絕。只有置身時代之中,與身處的時代積極互動,深刻回應時代重大命題,才會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的蓬勃生機。然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還有許多作家、藝術家困惑于現(xiàn)實是如此宏大豐富,以至于完全超出個人的認識和表現(xiàn)能力。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現(xiàn)實太精彩了,它甚至遠遠走到了小說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們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隨時發(fā)生著習焉不察而影響深遠的變化,就仿佛置身于快速行駛的列車,窗外的景色迅速切換。這就為作家、藝術家觀察現(xiàn)實、理解生活帶來巨大困難。對于他們而言,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生活的現(xiàn)象和表象,大約是不難的,難就難在理解生活復雜的結構,理解隱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層的東西。那么,這“更深層的東西”是什么呢?換句話說,我們時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過天安門廣場的朋友一定會對矗立在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印象深刻,許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zhàn)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誦讀這段話,我們就會意識到,這改天換地的宏偉現(xiàn)實是人民創(chuàng)造的,人民當之無愧是時代的英雄,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只有認識到人民的主體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時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歷史發(fā)展的大勢所在,也才有可能從整體上把握一個時代,認識沸騰的現(xiàn)實。習近平同志關于文藝和人民關系的深刻論述,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和方法,對當代中國文藝創(chuàng)造具有高屋建瓴的啟示意義。
心中有根,有身份和情感認同,才有偉大藝術創(chuàng)造
認識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主體地位,是為了從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間,是為了解決我是誰、我屬于誰的問題。我們現(xiàn)在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于,在認識生活、面對世界時,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沒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與生活的立場和路徑。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如果本身五心不定、隨波逐流,不知道“我是誰”,在精神和內心里沒有“根”,連發(fā)表意見都是破碎的、任意的,又如何能創(chuàng)造出偉大的、具有深刻說服力的藝術作品?
創(chuàng)作者心中的這個“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認同。任何一個嚴肅對待自己事業(yè)的作家、藝術家,對此都不能無視,更不能采取輕浮隨便的態(tài)度。以文學為例。新文化運動以來,無論是經歷革命與戰(zhàn)爭考驗的現(xiàn)代作家,還是上世紀80年代那批經歷了知青歲月的當代作家,他們內心其實都有一方情感根據(jù)地。他們內心都是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個村莊、某一個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關系。在各自的生命中,這些作家是屬于某個情感共同體的。這個共同體讓他知道自己是誰,也時刻在提醒著他、告訴著他,他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與這世界上更廣大的人群休戚相關。英國作家拉爾夫·??怂箤τ谧骷?、藝術家和人民的關系,有這樣一個說法——“作者和群眾的關系,是特殊而且復雜的,跟單純的作者和讀者關系不同。……從群眾中,作者既可以找到他的讀者,也可以選擇他的人物。在這兒,他同時發(fā)現(xiàn)他的題材和他的批評者。凡是最偉大的小說,都有一個介于作者、人物和讀者之間的活的聯(lián)系。只要缺少這一種和諧,只要作者和他的群眾隔離,忽視群眾,或者不了解他的群眾,那么就很容易患貧血癥,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學中缺少某種重要的因素。這使得作者的思想變得貧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蔽矣葹橘澩氖?,創(chuàng)作者和人民的關系,絕不等同于作者和讀者的關系。一個普普通通的勞動者,或許并不是我們的讀者,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將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廣大人民作為我們認識現(xiàn)實、理解時代的依據(jù)。
以閃耀德性光芒的精品奉獻人民,照亮人心
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今天,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國文化產品供給的主要矛盾已經不是缺不缺、夠不夠的問題,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問題。新時代為藝術提供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我們要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 把人民生活和實踐中最深刻、最能體現(xiàn)一個時代理想和創(chuàng)造的部分提煉出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這一“滿足”絕不僅僅是市場意義上的。誠然,娛樂和消費也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責任感、有追求的藝術家,會深深感到,我們就生活在那些為美好生活、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人們中間,理應對我們的共同奮斗負有共同責任。身為文藝工作者,我們有責任通過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認同。這種認同,是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認同,是對我們當下時代的認同,是與時代同步伐、與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同頻共振,將廣大人民從精神上團結起來。
如何創(chuàng)造出具有強大感召力、足以凝聚廣大人民的精品呢?習近平同志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懊鞯隆币辉~,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就像植物會執(zhí)著地朝著有光的地方生長一樣,人必然會被那些善好的、明亮的價值和事物所吸引。就我個人的閱讀經驗而言,那些讓人一見難忘,讀后還久久回味,并愿意反復重讀的作品,一定蘊含著充沛的善與美的力量,給人以希望,并鼓舞人的精神。讀這樣的作品時,我常常會遙想作品背后站著的那個“人”。那個“人”一定有著崇高的理想、寬闊的心靈和對未來堅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兒子,熱烈贊頌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人們,積極投身于人們爭取美好未來的壯闊征程。我想,當讀者或觀眾在心底為這樣的作家、藝術家畫像時,他同時也在雕塑自己,讓真、善、美成為自己人生的底色。
我也會常常想起前蘇聯(lián)作家肖洛霍夫的話。他說,“藝術具有影響人的智慧和心靈的強大力量。我想,那種把這一力量運用于創(chuàng)造人們靈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類的人,才有權稱之為藝術家?!彼€說,“我愿我的書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好些,心靈更純潔,喚起對人的愛,喚起積極為人道主義和人類進步的理想而斗爭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種程度上做到了這一點,我就是幸福的?!蔽乙f,只有這樣的作家、藝術家才有能力創(chuàng)造出閃耀著明亮光芒的文學和藝術,才會像燈,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個民族的靈魂。
(作者為中國文聯(lián)主席、中國作協(xié)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