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太瘋狂,不如尋找新地球
近日熱映的科幻片《流浪地球》引發(fā)了一個疑問:未來,當地球面臨滅頂之災時,我們該怎么辦?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在SELF格致論道講壇中提到,有一些系外行星或許能支撐生命的生存,它們可能成為第二個、第三個地球。
今天,人類對星空的了解已經非常多了。但在600萬年前,人類出現在這個星球,我們僅擁有一雙裸眼,只能利用有限的視力范圍尋究宇宙的奧秘。
從“地心說”到“日心說”,再到更進一步發(fā)現太陽系圍繞著銀河系中心繞轉。到目前為止,通過各種手段,在望遠鏡、探測器的幫助下,人類知道宇宙誕生于138億年之前,宇宙的尺度大約是1000億光年,非常浩瀚。
整個宇宙到底包含多少個星系?這個問題直到1990年,美國的哈勃望遠鏡發(fā)射升空才得到答案。通過計算,天文學家知道宇宙當中包含著千億個星系,每個星系中又包含著千億顆恒星。這個數字非常龐大,難以想象。
宇宙中有非常多的恒星,每個恒星周圍都有可能存在著類似于太陽系的系統(tǒng),那么,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會不會也存在著類似人類的智能生命呢?
地外生命肯定是存在于行星之上的。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天文學家在上世紀90年代初終于尋找到了第一批地外行星,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現了3758顆系外行星,其中2335顆由美國的開普勒探測器發(fā)現,它也因此被譽為“行星獵手”。
這么多行星,是不是所有行星都能支撐生命的存在?當然不是。目前為止,太陽系中只有地球是有生命的。那么,什么樣的星球能夠具有生命?根據目前對地球生命的了解,只有存在液態(tài)水的星球上才可能有生命。由此推斷,這個星球肯定不能距離中間的恒星太近,太熱導致所有的液態(tài)水都變成了氣態(tài);太遠的話這個星球肯定又非常寒冷,也不能支撐生命。所以,這個星球必須處于合適的位置,也就是處于“星球的生命區(qū)”。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發(fā)現了一系列位于這個區(qū)域中的行星。2016年,在比鄰星的周圍發(fā)現了一顆類似的行星,其位置剛好位于恒星的生命區(qū)中,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恒星,只有4.2光年,因此稱之為“比鄰星”。
2017年,科學家發(fā)現了另一個這樣的系統(tǒng),距離地球大約40光年。這次一共發(fā)現了7顆類似地球的行星,而且大小相近,于是將其命名為“葫蘆娃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中有3顆行星位于生命區(qū)系統(tǒng)當中。
到目前為止,在3000多顆系外行星中,共發(fā)現12顆行星有可能支持生命的存在。這些行星將是接下來科學家的重點考察對象。
對于生命的尋找,最簡單的方式是直接到這個星球上看看到底有沒有生命,但目前除了月球,人類還無法到達其他星球,所以只能通過發(fā)射探測器探究到底有沒有生命。
在所有星球中,我們最感興趣的星球是火星。根據天文學家及其他科學家的研究發(fā)現,火星在幾十億年之前非常類似于地球,它的自轉軸和地球完全一樣,也傾斜23.4度,這意味著火星應該存在著明顯的四季變化。隨著航天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對火星的探測已多達四五十次,但遺憾的是,我們并沒有探測到任何生命的跡象。
多數探測活動由政府支持,歐美國家也有一些商業(yè)巨頭支持對于地外生命的探測活動。俄羅斯富商尤里·米爾納聯(lián)合Facebook創(chuàng)始人扎克伯格成立了突破基金委員會,資助了好幾項生命探測計劃。
其中一項叫“攝星計劃”,利用非常微小的、納米級的探測器,以1/5光速的速度發(fā)射到距離地球最近的比鄰星,探測這個星球上有沒有外星生命的存在。但這項計劃最大的難點在于,其速度要加速到1/5光速,也即每秒鐘達到6萬公里,而現在的航天技術還遠遠不能達到,目前最快的航天器的速度也只有每秒70公里左右,所以這項計劃至少需要二三十年的發(fā)展。
這個基金委員會還支持了“突破聆聽”計劃,于2016年正式啟動。該計劃動用了一些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望遠鏡,比如澳大利亞口徑64米的帕克斯望遠鏡,美國口徑100米的綠岸望遠鏡,中國口徑500米、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到目前為止,遺憾的是并沒有搜尋到任何外星生命的跡象。但是,我們相信外星生命應該存在于宇宙的某個角落。
整個地球存在了40多億年,期間90%的生物經歷了從誕生到消亡的過程。人類也面臨著類似的命運。根據科學家的估計,大約再過200萬年,地球的溫度以及環(huán)境不再適合人類的居住。所以,我們的未來肯定在宇宙的星辰大海中,我們目前所做的就是為人類的未來做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