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與土灶(散文)
在桂西北,有土地神,還有一個土灶神。
關于土地神,我是小時候看少年版的《西游記》才知道的,唐僧四師徒去西天取經(jīng),凡到一個不知道地名的地方,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必喚土地神來問。我們桂西北壯家人,把土地神叫“社王”。晚上,小伙子們到別的村“撩拐”(找對象),來到村頭就唱“人到村頭問村主,鬼到村頭問社王”之類的探路歌,姑娘們聽到后便出來唱歌應答,然后邀請小伙子們到家中做客。
除夕夜,吃年夜飯之前,必拿一掛肉到社廟里敬土地神,燒幾張紙,放響一掛鞭炮,然后再回家在八仙桌上敬祖宗。我們村子只十多戶人家,沒有像模像樣的廟堂,所謂的“社廟”只安在一塊小小的巖石下,在村側山腳下的石板路邊。原來的社廟在村中的一棵大樹下,那里有幾塊凸出地面的石頭,可以供村人在此燒香燒紙敬社王。小孩們晚上經(jīng)過那里怕“鬼”,后來就把社廟搬到山腳去了。
土地神是村里人共祭的,而祭土灶神則是自家的事了。逢年過節(jié),母親都會點幾炷香插在灶上。我小的時候不理解,就忍不住問母親:“你怎么把香插到土灶上去了?”母親用手拍了一下我的頭說:“敬土灶神啊。”
原來母親心中有土灶神,難怪她煮的飯和炒的菜香噴噴的,很適合我們的口味。
起土灶的時候,用木板圍成四方形,然后在里面舂土,舂好后就拿開四周木板,然后挖眼挖孔,就成了灶。土灶還分有大灶和小灶,我家的大灶和小灶是連在一起的,大灶連著墻壁,一只特大號的鐵鍋架在大灶上,是煮豬潲用的,當然母親有時也在大土灶上釀酒。小土灶比大土灶稍矮,灶孔也稍小一些。它開有前后兩個口,里面的孔連通,前面的口可以架鍋煮飯,后面的口可以用來同時炒菜。由于土灶連著墻壁,炊煙把那面墻壁熏得黑黑的。
每當燒火煮飯的時候,炊煙從灶上穿過屋頂,裊裊的炊煙緩緩上升,像淡淡的云霧彌漫在山村的上空。傍晚,看到炊煙升起,在田地里忙活的農(nóng)人收起農(nóng)具,在石頭上敲打震掉泥土,帶著喜悅的心情走回炊煙裊裊的村莊。此時,年輕的小伙姑娘們嘴中便吐出一兩句山歌:“夜了天,夜了屋頂浮炊煙。夜了歸家把飯煮,吃完晚飯出來連。”此時,鳥兒也正銜著食物歸巢。
炊煙融入淡淡的夜色,但家里的土灶里,火一直旺旺地燃燒。土灶里的柴火,都是我們從山上砍來的,每家每戶的門前都推滿一大堆干柴。
從我記事起,母親每天都在土灶上煮出可口的飯菜。我從學校讀書歸來,第一件事就是揭開飯鍋吃飯。父親去世早,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地把我們幾姐弟拉扯大。
每逢下雨天下不了地,母親就架起那副青石小磨,磨豆腐或者磨糯米槳。母親搬來一把小板凳,坐在小磨邊,一雙羸弱的手慢慢地轉動著木柄,一邊用勺子舀著泡好了的黃豆粒往磨上的小孔里灌,白白的豆?jié){從磨的邊緣流出,滴答滴答地滴進木槽里,然后流進套在木槽口的白布袋。磨完豆?jié){,母親又開始燒水,把石膏煨熟、輾成粉,然后制作豆腐。豆腐制好后,母親就在土灶上架起鍋,準備煎豆腐圓。
豆腐圓是我們當?shù)氐囊坏擂r(nóng)家菜,把豆腐輾碎,在里面包餡,餡是用肥豬肉、花生米、糯米飯、黑木耳、蔥花等配料剁碎而成,包成小孩子拳頭一樣大小,然后放在鍋里煎,煎熟后就成了香噴噴的豆腐圓。母親一般都是在小土灶煎豆腐圓。當然也有例外,就是我們家叫人來幫忙干活的時候,一般有一兩桌人,就得動用大土灶。把大土灶上的大鐵鍋刮干凈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母親得用那些碎陶瓷片來來回回地刮,那些刺耳的聲音似乎可以刺破我的耳膜。煎豆腐圓,一般不燒木柴,而是用草或者黃豆桿,怕溫度太高把豆腐圓煎焦。幾把草燒完,又把鍋里的豆腐圓翻面,又燒了幾把草,豆腐圓就煎熟了。
從土灶上出來的美食,除了豆腐圓,還有艾糍粑、五色糯米飯、粽子、狗舌糢……這些美食彌漫著我舌尖上的童年。山村人喜歡飲酒,有人到家里作客,酒不用到外面買,都是母親在自家的土灶上釀造的。母親也經(jīng)常把酒拿到集上賣,由于她的手藝好,酒制得好,很快便會脫銷。
母親對土灶有感情,見灶里的火旺旺地笑著,她就說:“火一笑,客人到?!边@就不難理解她為什么經(jīng)常敬土灶神了。
香港回歸那一年,我的母親也去天堂跟隨離別我們多年的父親了。
時代在不斷前進,在很多地方,燒柴煮飯已經(jīng)成為歷史,土灶也成為歷史。至于我的母親,她永遠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