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宮殿畫個彩妝吧
2018年,應(yīng)該算是個莫蘭迪的大火之年?!澳m迪”色系是指“莫蘭迪”作品中的色調(diào),沒有鮮艷明亮的色彩,什么配色只要一沾上“莫蘭迪”,似乎就隱喻著兩個字——高級。在時尚界看來,莫蘭迪色使用調(diào)和后的各種灰色和灰白色,對色彩的表現(xiàn)極具克制力,即使是清宮劇,似乎配色搞得灰一點兒,都透出了高雅精致。然而不得不說的是,如果穿越回清代,你就會知道,皇帝的眼前,一點兒也不“莫蘭迪”。
建筑配色更多考慮象征意義和風水
雖然“莫蘭迪”清宮戲輿論一片贊譽,但從建筑顏色上看,應(yīng)該是整體被調(diào)了顏色。中國古代顏色有“正色”“間色”之別,建筑顏色講求“正色”,宮廷建筑的紅色和黃色均為正色,不會看上去灰蒙蒙的一片。
古代的配色其實也有很多體系,比如服飾、文玩、建筑,每個體系的偏好和色譜都是不一致的。雖然最近各種測評褒貶不一,但不得不承認,乍見故宮系列化妝品時,很難不被各種“國寶色”所吸引。郎窯紅、碧璽色、珊瑚橘,似乎涂上了這款口紅,就會自動變成一尊康熙郎窯紅釉的觀音尊。
文玩上的配色,當然是豐富而厚重的,卻也相對保守。更為亮眼的,是明清宮殿的配色方案,撞色撞得一塌糊涂,但也透著磅礴和大氣。如果說徽派的粉墻黛瓦,是建筑中的素顏美女;江南的木色園林,是建筑中的心機裸妝;那紫禁城宮殿的配色,可以稱得上是濃妝御姐了。
建筑上的配色與文玩配色依據(jù)不同,從實用性角度,建筑配色需要整體性和強烈的色彩對比,而且考慮了很多象征意義和風水學功能。
自周代以來,“五行”的觀點長盛不衰,五行相生相伴,相互轉(zhuǎn)化。人們從繁雜的色彩中歸納總結(jié)出五種基本顏色,即:赤、黃、青、白、黑,到了戰(zhàn)國與秦漢時期,“陰陽”與“五行”開始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陰陽五行學說”。其中,赤、黃、青、白、黑分別對應(yīng)火、土、木、金、水。后來,人們對色彩的混合與搭配就有了一定的認識,并提出了“正色”和“間色”,除了五色之外,“綠、紅、碧、紫”之類,都屬于間色。
五色俱全的事物在自然界中非常罕見,因此常常被視為君德開明、政理太平的祥瑞。云氣五色、日五色都被視為天下太平的征兆。史書常以五色祥瑞神化先王政治。傳說黃帝修德立義,天下大治,上天曾授予其“五色畢具,魚泛白圖,蘭葉朱文”的“錄圖”。帝堯即政時,有“榮光出河,休氣四塞。龍馬銜甲,赤文綠色。甲似龜背,五色”。古代圣王和今天的明星一樣,出場時總是色彩絢麗。
宮殿用色五色俱全,一點兒也不“莫蘭迪”
那么,宮殿作為帝王居所,理應(yīng)是祥瑞的集合體,用色上五色俱全,一點兒也不矜持,而且一定要用正色,不能有絲毫“莫蘭迪”。紫禁城雖然名字里帶了“紫”,卻是“紫微星”之意,并沒有使用紫色。紫禁城給我們最顯著的顏色印象,就是紅墻黃瓦了。
需要說明的是,“赤”與“紅”在古人的表述中不是一種顏色,赤類似于今天的正紅。赤在五行中,代表南方,與火、夏季對應(yīng),它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赤色一直是中國人最喜愛的顏色,自周代開始,中國人便將赤色用于大面積的裝飾建筑中。到了明代,姚廣孝將北京城宮殿裝飾紅色的做法做了進一步的繼承與發(fā)展,不僅將建筑外露木結(jié)構(gòu)都裝飾為朱紅色,還將一直流傳的白色墻壁改為了紅色。
黃色象征土,在五方中為中央,是代表古代帝王的高貴顏色,因此黃琉璃瓦象征著火土相生和宮殿的中央尊位。青為五正色之一,在五行中,為東方色,對應(yīng)木,春。在紫禁城建筑中,也有很多青瓦覆頂?shù)?,如太子稱東宮,也稱青宮,故宮東部的“南三所”是皇子皇孫君主的宮殿,屋頂采用青色的琉璃瓦。
黑在古代,是五行中的北方色,與水、與冬季對應(yīng)。如紫禁城當中的文淵閣,是宮中的藏書閣,屋頂采用黑瓦,以達到防火走水的目的。加上遍布紫禁城的漢白玉欄桿,雕欄玉砌之下使皇帝的宮殿五色俱全。
彩妝的最后一步,都是要加上珠光,對于紫禁城這樣一位御姐而言,自不必說。所以紫禁城建筑在用金上也不含糊。金色主要來源有兩種,即金漆與金箔,一個是金色,一個是真金。大到博縫板上的各種圖案、大門上排布的門釘,小到彩畫旋花的花心,金光無處不在,也成就了視覺上真正的“金碧輝煌”。于是明代金幼孜的《皇都大一統(tǒng)賦》中,就說紫禁城是:“煥五采之輝煌,作九重之嚴密?!?/p>
清宮彩繪配色以藍綠為主,并不明艷
化妝有職業(yè)妝和晚宴妝,彩畫也是如此。清宮彩繪配色以藍綠為主,而且因為多用礦物原料,所以并不明艷。現(xiàn)在很多影視作品中,綠色不是石綠色,而是綠油漆的顏色,看起來塑料感十足。
明清官式建筑彩畫主要可以分為兩大類:規(guī)矩活和白活。規(guī)矩活相當于職業(yè)妝,有固定的圖樣形制,包括帶有龍鳳裝飾的和璽彩畫和帶有旋花裝飾的旋子彩畫,都是青綠為主的。白活相當于晚宴妝,應(yīng)用在園林等個人的空間,指的是蘇式彩畫。彩畫主題比較多樣,花鳥、山水、博古、故事都可以,今天我們在頤和園長廊看到的彩畫,就是清代蘇式彩畫的經(jīng)典代表。
明代是一個相對收斂和簡單大氣的時期,官式建筑彩畫主要顏色青色、綠色及紅色。色相上以冷色調(diào)的青色居多,且跨越多個彩畫等級。清代的彩畫則更加瑣碎一些,大色上基本采用大青、大綠為主色。
蘇式彩畫主要應(yīng)用于園林建筑,與應(yīng)用于宮殿建筑的和璽彩畫與旋子彩畫不同,蘇彩用了比較豐富的顏色。特別是到了清代晚期,廣泛運用各種間色,出現(xiàn)了香色、紫色、粉色等顏色,使蘇彩的風格清新淡雅,有了更柔美的感覺。
彩畫的渲染和眼影一樣,通常都采用一種叫做“退暈”的手法,就是將不同色階的相同顏色,沿彩畫圖案和墨線緣道,由淺入深或由深入淺一道道整齊排列繪制,形成一條漸變的寬帶的畫法。綠色的退暈最為多見,稱頭綠、二綠、三綠。
彩畫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上珠光。既然是宮殿,當然還是少不了用金。清代彩畫所貼的都是真金箔,金箔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庫金箔,含量為 98%,其色澤黃中透紅,也叫“紅金”。一種是赤金箔,含量 74%,其色澤黃中透青白也叫“黃金”。
看著“山寨”的建筑,多半用了人工合成顏料
不知道大家如何分辨影視作品中的橫店故宮和北京故宮。其實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在橫店拍的作品,整個色調(diào)明度是很高的,比起北京故宮來說,顏色顯得比較“山寨”。
化妝品一般都推薦天然原料,當然有機的就更好了,可以孕婦通用。比如天然礦物質(zhì)地的粉底,要比人工合成的貴好多。建筑顏料和彩妝顏料一樣,用料越高級,顏色越柔美。宮廷建筑的原料,因為要大面積刷涂,自然不會像文物上來得那么精貴,通常較為易得和廉價,所以看上去顏色就很硬。
中國古建的用料,經(jīng)歷了一個從本土的天然原料,向舶來的化工原料的轉(zhuǎn)變。天然礦物質(zhì)顏料是用礦物質(zhì)巖石研磨成粉末,并漂制而成的顏料。傳統(tǒng)畫譜和文獻中也把它稱為“石色”,它們有細微的顆粒,干后能夠形成薄的防護層。而且這些礦物原料大多含有劇毒,可以有效防止蟲吃鼠咬。很多劣質(zhì)彩妝含有的劇毒成分,和這些建筑涂料異曲同工。
比較常見的朱砂、石黃、石青、石綠、青金石等,是彩畫中紅黃綠三色的主要原料。此外,刷墻用的紅色也取自礦物原料,稱“紅土子”,但是因為各地的紅土子顏色不一,在配料時也沒有精準配比,所以我們所見的“宮墻紅”,顏色并不統(tǒng)一。
我國最早的人工合成顏料,就是應(yīng)用在建筑材料上的,是一種叫“銀朱”的紅色顏料,后來彩畫中所用的基本上就是進口的“洋銀朱”。此外,到了清代后期,清宮開始大量使用外國進口的合成顏料,比如“洋綠”“群青”,無論是哪種顏料,其色彩都很鮮艷,耐久性好,不易褪色。
早期應(yīng)用的礦物原料,視覺上色相柔和,明度適中。到了清晚期國力衰退,大量引進國外廉價化工顏料,群青及巴黎綠顏料由于廉價、明度高、色彩艷麗,成為石青、石綠的替代品。這些化工顏料和今天的化工化妝品一樣,會把顏色從一種收斂的柔和,帶到一種過分的“明艷”。
那么,建筑配色為什么不能來做彩妝呢?比如“宮墻紅”的唇彩、“和璽色”的眼影盒之類的。一方面聽起來確實不高級,好像建筑涂料;另一方面,整個紫禁城建筑用色都是高純度顏色,而且對比非常明顯,用到建筑上會讓人眼前一亮,但是會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讓人產(chǎn)生煩躁和疲勞。在這個崇尚裸妝、大地色和姨媽色盛行的時代,除非有紫禁城的自信,誰也不敢把建筑用色涂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