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2019年第1期|汗漫:惠山記
汗漫,詩人、散文家。生于中原,居上海。有詩集、散文集《片段的春天》《漫游的燈盞》《水之書》等。
1
倪瓚的靈魂如果被這一祠堂招引,大概不會感覺很舒服——它與旁邊的范仲淹祠堂一樣,法度森嚴。庭院中,爬滿青藤的一堵馬頭墻,像一匹正在穿過樹林的白馬,也像一卷舊墨淋漓的文人畫,或許能被倪瓚稍稍喜歡吧。
太湖邊這一座惠山古鎮(zhèn),祠堂林立:華孝子祠、至德祠、錢武肅王祠、留耕草堂、顧洞陽祠、楊藕芳祠、尤文簡公祠、淮湘昭忠祠、陸宣公祠……匯集了唐代至民國時期約八十個姓氏、近兩百個名人及其家族的光榮。顯然,惠山藏風聚水——藏南風,聚湖水,風水寶地也。
祠堂類似壁龕、佛窟、十字架,為敬意和懷想,提供一種形式和方向感。像失戀的人需要舊情書,偶爾可以撫摸一下紙上的淚痕,身體就隨之一涼,一熱,一痛。
我慢慢走在鎮(zhèn)上,看部分祠堂風吹花葉深閉門。大概只在祭日、后人婚慶日、春節(jié)、清明節(jié),才會接納家族成員舉行紀念儀式,以維系復雜寬闊的血脈,平息內(nèi)部沖突。一部分祠堂或許沒有后裔來維持,轉(zhuǎn)型成為茶室、書店、泥人作坊、陶器店,游客流連。部分重要祠堂格局依舊,比如范仲淹祠堂、倪瓚祠堂。但失去原有的家祭意義,成為博物館、紀念館性質(zhì)的公共設(shè)施,被“國家歷史保護建筑”“江蘇省歷史保護建筑”“無錫市歷史保護建筑”一類銘牌,區(qū)分了層級——建筑即人。草廬即草民?也未必。
一架飛機掠過倪瓚祠堂上空,大約是從蘇州、無錫交界處的蘇南機場起飛。不像鳥,翅膀沒有煽動性和感染力。
生于元末明初的倪瓚或者說倪云林,畫筆下,鳥兒罕見。青年時代,其畫中尚有青綠表達春愁。晚年,沉心于表達秋意,那殘山剩水、空庭枯樹,只需要黑白二色已經(jīng)足夠。他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折皺皴,處理覆霜、積雪下的湖山,像歲月用皺紋來處理一個寒意加深的老人。落款處,連印章的紅色都避開,連作品所處朝代的官方紀元都放棄——他試圖超越自己所厭倦的時代,一個書生們連做隱士的權(quán)力都被剝奪的時代。果然,倪瓚以筆墨脫離元末與明初,成為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齊名不朽的“元四家”之一,并啟發(fā)了身后“明四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們的生成。
但這樣的“齊名與不朽”,倪瓚大概也不屑一顧——“逸筆草草,聊以自娛耳。”一切無非是自娛而已。題畫詩中,他也屢屢以“虛舟”“孤筏”自喻,有“舉世何人到彼岸,獨君知我是虛舟”之句。主動而非被動地抱持“虛與孤”,方可得大自在。
一座祠堂與其所祭奠紀念之人,已經(jīng)沒有了關(guān)系,乃生者、后人心靈之所需。如果以惠山西南角那一派懷抱虛舟孤筏的太湖,或者以其畫卷中屢屢出現(xiàn)的空亭,作為倪瓚祠堂,更合適一些吧。
2
進入倪瓚祠堂前,我在惠山寺已經(jīng)坐了半天,喝茶。
香樟樹葉子落一地,沒有僧人來掃。十一月的風,時而來掃。落進我懷里的兩片葉子,風試著掃了掃,掃不動,就試圖把我一同掃出寺門?也沒掃動。
在唐代,陸羽來過惠山寺,以此地泉水烹茶,大喜復大贊。按照他列出的一個以廬山泉水為首的中國泉水排行榜,惠山寺這一眼泉水,被譽為“天下第二泉”。
陸羽的好水標準如下:山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其中,山水又分為泉水、翻騰之水和靜水。日常生活中,我飲用從水庫、水廠、水塔一路奔波進入水龍頭里的水。它們壓力巨大,由水表監(jiān)督,且夾雜漂白粉鬼頭鬼腦的氣息。長期飲用,對一個市民的性情也會產(chǎn)生不利影響吧?清晨對鏡刷牙,我眉目已經(jīng)顯得可疑。
無錫城里瞎子阿炳的一首二胡曲,本無題。上世紀5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無錫人楊蔭瀏,回鄉(xiāng)搶救這一名曲,問阿炳:“最喜歡在哪里拉這曲子?”阿炳說:“在二泉?!睏钍a瀏內(nèi)心訇然:“《二泉映月》?!碧煜碌娜恕⑹?、情,就是這樣明亮或隱秘地發(fā)生關(guān)系,讓萬物萬象的孤單感稍稍緩解。
我不知道自己此時所喝茶水,是否從二泉中汲取。不宜深究。就像不宜深究某個人情書中的詩句,是否抄自白朗寧夫人或茨維塔耶娃。我又沒有陸羽那樣敏感的舌齒和味蕾,我又沒有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才華和命運。泉邊石岸,有汲水的繩子造成的一道道勒痕,像一條條證據(jù),說服我:去保持與二泉融合為一的整體感或者虛寂感吧。
陸羽,最初是一個被寺廟收養(yǎng)的孤兒,偶然讀到我的東漢鄉(xiāng)親、南陽人張衡的《南都賦》,被南陽、中原之美所吸引,遂有了讀書入世之心。逃出寺廟,卻成了戲班里的一個丑角扮演者,在戲臺上的鑼鼓聲中,幻想著廟堂上暮鼓晨鐘的盛大與遼遠。遭遇安史之亂,流徙四方,竟然成就了一次遍及半個中國的訪茶問泉之旅——與杜甫的痛歌病吟形成對比。陸羽把中國分為八大茶區(qū)、四十四個產(chǎn)茶州郡,由此確定了中國早期第一批貢茶,并衍生出一種風雅的生活方式——以茶樹來認知大地,比以權(quán)柄把握朝野,生動有力了許多。
惠山寺里,茶葉店在銷售陸羽實地鑒定過的、太湖周邊產(chǎn)出的兩種名茶:蘇州碧螺春,宜興陽羨茶。店中懸掛陸羽認定的好茶產(chǎn)地標準:其地,上者生爛石,中者生櫟壤,下者生黃土。野者上,園者次。我有些走神。好作家的生成,也往往與慘烈的生存經(jīng)驗有關(guān),比如司馬遷、蘇東坡。好文字就是在陽崖陰林間、霜風苦雨下,抽枝展葉,組詞造句。我在有通風系統(tǒng)和地暖的寫字樓里生活,寫出的文字,“園者次”,也是沒辦法的事情。一個缺乏在野之心的人,總在覬覦中心,又如何能像倪瓚那樣獲得永恒?
在太湖邊游蕩數(shù)年,陸羽認識了湖州妙喜寺里的詩僧皎然,獲得烹茶真?zhèn)?,并?chuàng)制出七大制茶工藝:采、蒸、搗、拍、焙、穿、封。又設(shè)計出二十四種做茶、煮茶、品茶的茶器:水方、風爐、交床、漉水囊、羅合、則、札……在對泉水、茶葉、茶器、茶道的系統(tǒng)研究之后,陸羽完成了《茶經(jīng)》,并使“飲茶”這一生活方式,從貴族階層進入民間——《茶經(jīng)》之前,無“茶”字,陸羽將“荼”字減去一橫,創(chuàng)造出了這一個新字,就是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境界。
沒有惠山、太湖的支持,《茶經(jīng)》的出現(xiàn)可能比較困難。
茶禪一味草木間。在惠山寺喝茶,是雙重的靜修,對于我這樣一個愚頑且可疑之人,很有必要。
3
出惠山寺,沿石階而下,我才看見古鎮(zhèn)一角的倪瓚祠堂和祠堂上空掠過的那一架飛機。
祠堂中央懸有倪瓚肖像,瘦骨嶙峋。四壁懸掛他的代表作——
《秋林野興圖》。樹叢下,一亭臨水,高士獨坐,童子伺奉于其后側(cè)。遠山隱約。此畫為倪瓚存世最早作品,三十九歲時所畫。亭中人,大約是畫家自我寫照。此時,富家子倪瓚在兄長蔭庇下,無憂度日,讀書、作畫、交友,一日數(shù)次沐浴更衣;反復清洗庭院里的梧桐以除塵,導致其死亡;約會歌妓,覺其不潔,令其反復清洗,天亮,遞她一把銀子,倪瓚嘆息:“回去吧?!贝水嬛螅珠L去世,他不得不獨自面對這骯臟不堪的塵世,心身俱疲,遂變賣家產(chǎn),散財于友朋親鄰,浮舟太湖。收稅官在岸邊眺望、追捕,故意將其囚于廁所中:“我看你還能做一個干凈的人嗎?”
《六君子圖》。六棵樹,立于水邊。顯然,這是六棵不愿意站在廟堂內(nèi)的在野之樹。倪瓚重視樹,曾言:“先寫以樹,樹為畫中之首耳。次寫以石,石為畫中之體耳。”倪瓚中年以后的畫卷,一個人影都沒有了,只有樹。亂世無君子,他只能借樹抒情、象征——如何像一棵樹那樣,在陰歷中自然而然、富有尊嚴地榮枯與生死?這是一個問題。
《平林遠岫圖》。從倪瓚題于畫面右上角的文字可知,此畫應(yīng)友人德常之請而作。畫家的視角,大約位于蘇州木瀆鎮(zhèn)的對岸,“隔江遙望天平、靈巖諸山,在荒煙遠靄中濃纖出沒,依約如畫。渚上疏林枯柳,似我容發(fā)蕭蕭,可憐生不滿百,其所異于草木,猶情好爾”——人與草木之差異,唯在于還有情感與喜好罷了。倪瓚之潔癖,載于明清小品和民間傳說,夸張、嘲謔,使敘述者、聆聽者置身于骯臟之地,也能略略心安理得。倪瓚追求清潔,非病態(tài),顯決絕,懷大義——其作品一概送友人寄托情感,拒絕攜重金購畫的俗吏登門,以至于被圍毆,傷痕累累也一言不發(fā)。別人疑惑:“你怎么不說、不怨、不吭聲?”他答:“一說就俗了。”
《幽澗寒松圖》。澗水一道,松樹兩株。畫面左上角題五言詩一首:“秋署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qū)Γρ运寂c晤?!庇讶酥苓d學入仕途,倪瓚以此畫勸誡——仕途遠征多病暍,不如歸于幽澗寒松,與白云朝暮相處,豈不快哉。這首五言詩,墨跡微微向左下方向傾斜,像幾行雨,受到了右面來風的影響。
《容膝齋圖》。此岸有雜樹五棵,空亭一座,對岸有淺山重疊、斷續(xù)、逶迤。兩岸之間留白,湖水也。此畫作于倪瓚七十二歲時。一友人藏之三年后,復請倪瓚補上題跋以贈潘仁仲醫(yī)師。畫中空亭,在題跋命名之前,并非潘醫(yī)師所居之私齋。題跋中的詩句,“屋角春風多杏花,小齋容膝度年華”云云,合于人情世理,與畫面中的蕭索意味不諧,恰恰印證了倪瓚前后兩次落筆的時間差。
……
倪瓚祠堂中的這些畫,一概是復制品。原件分別珍藏于世界各大著名美術(shù)館、博物館:故宮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無錫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館、盧浮宮,等等。
2016年11月,紐約,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在燦爛的畢加索、梵高、莫奈之中,我看見黑白蕭索的《秋林野興圖》,如同在一片陌生藍目中看見黑眼睛。一瞬間,我又置身于水墨枯澀的華夏祖國。不知道這幅畫從元末明初的華夏南方流入當下紐約,其間發(fā)生了多少傳奇故事。數(shù)了數(shù)收藏者的紅色印鑒,二十一枚,撳在畫面四角,像二十一朵暗紅色的、不自然的假花。也就是說,前前后后有二十一個人試圖借水行舟,與倪瓚一同流芳百世。他們可能沒有見過太湖,也就不能獲得與倪瓚一樣的流速、流域。
世界各地的游客,一群一群匆匆掠過《秋林野興圖》,掠過我。他們基本上也不知道太湖、元末明初、倪瓚。保安高大,像狐貍一樣狐疑地盯著我。我不能過久地在這幅畫面前滯留了。我也沒有想到,一年之后,在惠山,與倪瓚深度相遇。
倪瓚祠堂在復制倪瓚?周圍,是原版的中國和深秋,或許有助于增強我對一個古代文人的理解力。
4
數(shù)日前,自上海出發(fā),開車,沿太湖南岸高速公路到湖州,看趙孟頫的松雪齋遺址和湖筆博物館。再到陶都宜興亦即陽羨,進東坡書院,想了想東坡。買了一疊新出窯的陶碗。最后來到太湖北岸的無錫,在惠山下的旅館小住——這軌跡,大抵上算是一個半圓,像一彎殘月與新月?
太湖邊的旅館,大都筑成“合”字外形,酷似倪瓚畫筆下的空亭。那空亭,屢屢出現(xiàn)于他宣紙上的山腳和湖邊,基本上就是一個隸書體的“合”字。倪瓚就是按照“合”這樣一個字,造像、抒情、言志——天人合一。
文人畫肇始于唐宋時期的王維、蘇東坡,在元朝,臻入高峰——異族人得漢家天下,廢科舉,仕途便如同峭壁深淵。書生們大都改走寫作與繪畫之路,寫詞曲戲劇,畫殘山剩水,涌現(xiàn)出關(guān)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施耐庵、羅貫中等等雜劇大家、小說家,以及趙孟頫、黃公望、倪瓚、吳鎮(zhèn)、王蒙等文人畫家——他們恰好都出生于太湖周圍的湖州、常熟、無錫、嘉善一帶。太湖如母親,用寬大衣襟收留這些喪志失意的孩子,引導他們以審美化解痛苦。而藝術(shù),恰恰是失敗感的產(chǎn)物。藝術(shù)愈偉大,失敗感愈痛楚。
文人畫就是漢族士子的精神自畫像——文辭、人格、畫卷,三者融通。人的自覺,人文思想的萌動,士子的獨立,在筆墨間漸漸擺脫曖昧而日臻明澈,如同湖山上的晨光試圖破空而出,但又何其難哉——所以,倪瓚的畫面里空無一人。沒有一個理想的、完整的、自由的人,那就干脆讓它空著吧。西方的文藝復興,與倪瓚們所處的時代,大致上疊加于同一時期。當西方借助文藝從黑暗的中世紀突破,向現(xiàn)代社會轉(zhuǎn)型,古中國自宋而元而明清,文人士子一概成為客居于故國的異邦人——從寬闊的蘇東坡,到激烈的譚嗣同。
“為使陛下開心,他允諾將水變成酒、青蛙變成男仆。/ 甲蟲變成管家。用一只耗子做一個大臣。/ 他彎下腰,指尖上長出漂亮姑娘。/ 一只會說話的鳥兒坐在他的肩膀上。/ 如此這般。/ 弄出一些別的東西吧,陛下要求道。/ 弄出一粒黑色的星星。他奉命。/ 弄出干燥的水。他照辦。/ 弄出一條稻草鑲邊的河流。他執(zhí)行。/ 如此這般。/ 接著一位學生請求道:從無中弄出大于一的東西來。/ 齊托臉色煞白:非常遺憾。/ 無介于正一和負一之間。/ 他無所作為,離開宏偉的皇宮,/ 穿過群臣,回家,回到一枚堅果之中?!苯菘水敶娙撕蒸敳脑姟赌g(shù)師齊托》。
為使陛下開心,古中國的皇宮里,同樣充滿齊托這樣的魔術(shù)師,弄出黑色的星星和稻草鑲邊的河流,否則,就是流放,就是死,連回到一枚堅果之中的可能性都沒有。
而藝術(shù),就是“從無中弄出大于一”的慰藉和寧靜?在重重宮闕外,在淡淡江湖。
5
倪瓚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那個“別調(diào)獨彈,一肚子不合時宜”、無意于“使陛下開心”的蘇東坡——
東坡屢屢自湖州、杭州而來訪問惠山,寫下“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倪瓚時時游惠山,寫下“佛香松葉里,僧飯石巖前。清心有妙契,塵事久終捐”。
東坡說“寫胸中之盤郁”,倪瓚說“寫胸中之逸氣”。東坡說“論畫以形似,見以兒童鄰”,倪瓚說“不求形似”。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倪瓚說“寫竹葉一兩枝,亦足以助畫景”。東坡說“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倪瓚說“門前楊柳密藏鴉,春事到桐花,敲火試新茶”。東坡說“與君各記少年時,須信人生如寄”,倪瓚說“旅泊無成還自笑,吾生如寄欲何歸”。東坡說“溪堂醉臥呼不醒,落花如雪春風顛”,倪瓚說“三杯桃李春風酒,一榻菰蒲夜雨船”。
東坡悼亡妻:“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倪瓚悼亡妻:“梅花夜月耿冰魂,江竹秋風灑淚痕。天外飛鸞唯見影,忍教埋玉在荒村。”
東坡造西湖蘇堤,倪瓚造蘇州獅子林。東坡研究東坡肉、東坡肘子,倪瓚寫作《云林堂飲食制度集》,其中,“云林鵝”的制作要訣被袁枚載入《隨園食單》。
東坡字跡寬扁,倪瓚的小楷也從早期的豎長,漸漸過渡到扁寬,如同太湖上的一葉孤筏與虛舟……
最后,東坡死于常州,倪瓚死于江陰,兩地相距不過三十公里,同在惠山北、長江南、紙墨間——詠而歸,歸于無,也就歸于無窮。
明朝末期,太湖邊出現(xiàn)一個微雕藝人王叔遠。他在一枚核桃上雕刻了赤壁長江上的一葉小舟,內(nèi)含:東坡、黃庭堅、佛印等五人,窗欞八扇,箬篷、楫、爐、壺、手卷、念珠各一,對聯(lián)、題名并篆文共計三十四字。此核雕作品贈與魏學洢,遂有了后者撰寫的《核舟記》這一名篇。
倪瓚自然不會知道《核舟記》,不知道與王叔遠大致屬于同一時期的莎士比亞也喜歡借核桃來沉思、抒情:“我可以深陷核桃殼,而自以為是無限空間之王?!蹦攮憽|坡、莎士比亞,都是在各自內(nèi)向、逼仄、黯淡的時代里,謀得核桃般大小的自由、自治區(qū)。那核桃,是倪瓚的太湖,是東坡的惠州、黃州、儋州,也是莎士比亞的倫敦、文藝復興運動——
去成為一個人,而不是成為酷似人腦的核桃肉,被一把錘子追擊、敲打、粉碎。
6
太湖南岸,嘉善城,有一景點“梅花庵”。某年驚蟄,我去探訪梅花庵的主人吳鎮(zhèn)。梅花盛放,吳鎮(zhèn)長眠于梅花庵旁邊的墓丘內(nèi)。
“元四家”之一的吳鎮(zhèn),年長倪瓚二十六歲,以梅花、竹子、漁父為主要繪畫題材——在梅花、竹子、漁父身上寄寓自我,像倪瓚,同樣拒絕與時代合作、和解。
關(guān)于“元四家”的組成名單,歷代學者觀點不一。趙孟頫,時而被納入,時而被祛除,就像他對異族入主中原的態(tài)度曖昧混沌,進退失據(jù),也就處境難堪。但吳鎮(zhèn)、倪瓚穩(wěn)居“元四家”序列之中——這完全是一個南方文人的序列。
在元朝,民眾被分為四個層級,自高而低,依次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反復南渡、難以為繼的漢人。用藝術(shù)維護人的尊嚴、南方的尊嚴,或許就是“元四家”乃至同時代南方文人的動機。
吳鎮(zhèn)自號“梅花道人”,在梅花凌寒怒放這一壯烈景象前,看清內(nèi)心的道路。祖籍中原,祖父曾從事航海業(yè)。南渡后家道中落。吳鎮(zhèn)游走四方,最后,在嘉善筑梅花庵隱居不仕。畫梅花、竹子、漁父,自賞或贈友,像倪瓚,拒絕把作品看作商品。以賣卜為生,在街頭為困惑迷茫的探詢者,指出一個解脫的方向。
梅花庵現(xiàn)改建為吳鎮(zhèn)紀念館,珍藏有一方斷碑,是吳鎮(zhèn)生前為自己親手題鑿的墓碑。中間一列大字:“梅花道人之塔”,左右兩列小字:“生至元十七年庚辰七月十六”“歿至正十四年甲午”——他準確地預(yù)言了自己的死期,像梅花,知道自己將會凋落在哪一天。
“卜算子”這一詞牌盛行于北宋。萬樹撰《詞律》,認為這一詞牌的意義就是“賣卜算命之人”。吳鎮(zhèn),就是卜算子。
我沒有找到吳鎮(zhèn)與倪瓚之間往來的文獻資料。他們之間應(yīng)該存在一種敬意與溫情,隔太湖,隔著二十余年的時光。
詩言志。吳鎮(zhèn)、倪瓚們次第以筆墨言志,言士子之心。
在梅花庵,這一天雷聲陣陣,雨中紅梅,像正在鍛鑄中的新鐵器,插入水缸,彤紅,嘶嘶作響——春天,一個大象無形的鐵匠,緊盯著梅花旁邊廢鐵一樣的我?
7
將雞蛋攪拌均勻,倒入油鍋內(nèi)攤成蛋皮,晾涼,切成細絲;姜洗凈,切片;母鵝洗凈,瀝干水分;蔥洗凈,蔥葉、蔥白分開,蔥葉切末,蔥白切段;紫菜洗凈,撕成小片;把蘇州黃酒五十克、精鹽十五克、蔥、椒調(diào)勻,擦抹鵝身內(nèi)外;靜置一小時,復用蘇州黃酒三十克、蜂蜜十克調(diào)勻,抹于鵝身,蔥白塞入鵝腹;將雞清湯五百毫升、蘇州黃酒二百二十克倒入砂鍋內(nèi),放竹箅,置鵝于竹箅,姜片置于鵝身,壓鍋蓋,用綿筋紙封口,用旺火蒸約兩小時至酥爛;鵝取出,揀去姜片,裝盤;雞蛋皮絲、紫菜放入盤中,澆上砂鍋內(nèi)原湯,即成。
面對一盤依照倪瓚鉆研出的上述方法制作而成的云林鵝,我坐在惠山鎮(zhèn)上的小餐館內(nèi),以口腹,體會一個前賢的人生五味。
病從口入、口蜜腹劍、禍從口出、口誦心惟、口徑、口口相傳、口惠而實不至……顯然,口感就是時代感、命運感。
以鵝為中介,我眼前似乎浮現(xiàn)出倪瓚在廚房烹調(diào)美食時那刀工的細膩、身影的歡樂、釜上氣一般蒸騰的才華。面對宣紙,亦應(yīng)大抵如是——一紙湖山,就是一釜食糧。倪瓚自言“逸筆草草”,其實并非草率不羈,實乃簡從繁出——運筆如運刀,每一筆、每一刀都如同折皺皴,如同他那英挺沉著的小楷。
倪瓚研究這一菜品時,強調(diào)要使用蘇州黃酒。他大概對比過各地黃酒與一只鵝之間互動關(guān)系的差異。
鵝肉的香、蜂蜜的甜、黃酒的綿軟、姜片的老辣……混合而成小規(guī)模的太湖煙雨,入我腸,動我心。吃了這只鵝的十分之一,微醉。更相信倪瓚是有趣味、有癖好、有定力的文人,絕非寡人孤家浪蕩子——“人無癖不可交也,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之交,以其無真氣也?!鄙疥幦藦堘啡缡钦f。張岱應(yīng)該像袁枚,喜歡倪瓚這樣有潔癖、不茍且的人。
元朝以后,至晚清、民國,在長江以南、太湖周圍,出現(xiàn)無數(shù)倪瓚、張岱、陳老蓮、徐渭、袁枚、李漁、祝枝山、文征明、唐寅、仇英、張宏這樣一類癖好各具的天真文人,與宮廷里那些案牘冊頁中的媚意與讒姿,一別兩寬。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固一方水土——倘若沒有了倪瓚們這樣有趣有情之人的存在,這南方、這塵世里的生活,還有什么可值得眷戀?
把剩下的鵝打包,我提著,起身,瞥見后窗外的小院里,有一只鵝站在籠子里,抬頭盯著屋檐下懸掛的一排風干的鵝。
沿鎮(zhèn)子上的石板路晃蕩。傍晚,游客寥寥。過橫街,走直街,再越寶善橋——那倪瓚祠堂、范仲淹祠堂已經(jīng)閉門。祠堂旁邊的惠山泥人店,有一群鮮艷的泥人熱情包圍我。系著圍裙的老師傅在燈下工作,手中泥人正在成形。我問他,這泥巴有什么特點?他頭也不抬:惠山上的泥,天下獨一無二,像宜興燒陶的紫砂泥,也獨一無二——無錫,泥好——你好!大概感覺自己說得有趣,他笑了,才抬頭看看我。眼神純凈,六十多歲的樣子。他說,與泥巴打了一輩子交道。這店,也準備關(guān)了,徒弟都去上海、深圳掙大錢了。鎮(zhèn)上的泥人店已經(jīng)不多。
張岱來過惠山,在《陶庵夢憶》里寫到:“店精雅,賣泉酒、水壇、花缸、宜興罐、風爐、盆盅、泥人等貨?!边@泥人,用惠山下一種細膩、純凈、可塑性強的黑泥捏制,而后彩繪開相。我問師傅,最困難的是哪一個環(huán)節(jié),他說:配色。紅要紅得鮮艷,綠要綠得嬌嫩,白要白得干凈。
惠山泥人藝術(shù)始于南北朝,盛于明清,此時期,鎮(zhèn)上的祠堂群開始形成規(guī)模。守護祠堂的祠丁,大部分時間很無聊,漸漸也成為手藝人。每家祠堂門口都設(shè)有泥人店,店后即為泥人作坊。祠堂祭祖時上演的戲曲,也啟發(fā)了手捏戲文的出現(xiàn),神人共歡、紅綠交加的景象,也更易于招引倪瓚、范仲淹們的靈魂,時時回歸于煙火人間……
買了一個“大阿?!蹦嗳?,出門。大阿福的姿態(tài)是喜悅的、世俗的,有些像我,不像倪瓚。街燈亮了。一處略顯凋敗的古宅前,眾人群集于巨大方桌周圍,舉行某種儀式。鞠躬。嗩吶獨奏。桌子上蠟燭燃燒,擺有裝滿葡萄、香蕉、花生、棗、橘子、鵝、雞的碟子。肩扛攝像機的記者在現(xiàn)場采訪報道。原來,此處古宅將被拆遷,需要一個儀式,以敬告二百年前建造這一古宅的祖先,贏得他們的諒解和寬容。
暗含舊事前歡和未來種種戲文,一座惠山,累了,就隱入黑泥般的夜色沉沉大睡。
8
倪瓚所在的元末明初,處于惠山泥人藝術(shù)的成熟期之前。或許沒見過又紅又綠又白的“大阿?!薄K膊恍枰@三種顏色來抒情。表達流水,一概是空寂的宣紙本色。其他畫家往往用魚鱗紋、漁網(wǎng)紋來一筆一筆說明波浪,倪瓚不屑。
簡單、稚拙,像孩子,就是倪瓚,倪云林。
在惠山下、太湖邊的旅館里,翻看中國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版的《倪瓚作品精選集》,我才知道,倪瓚首創(chuàng)了中國畫“一河兩岸圖式”——前景為近岸、樹木、空亭,中景為河流、沙洲,遠景為對岸上的山脈、樹木。其作品,大都是這一圖式的不同變化。
那空亭,與我故鄉(xiāng)南陽諸葛亮隱居躬耕時的草廬,外形酷似,內(nèi)涵已迥異。那一座著名草廬,天下重視,被劉備、關(guān)羽、張飛三人一顧、再顧、三顧,現(xiàn)在成了一個風景區(qū)。倪瓚的空亭,只供清風云朵路過或棲息。一河兩岸,就是承認與理想中的世界存在巨大間距,但并不放棄精神的超越,所以,空亭在此岸。在此岸、在塵埃滿面的現(xiàn)實中,有空亭,一個人清空身體、騰空而起成為云朵清風的可能性,依舊存在。在倪瓚的畫面中,一葉舟筏都不必出現(xiàn)——他已經(jīng)把自身作為隱蔽的虛舟孤筏,投入墨水、湖水與河水——渡。
一河兩岸,讓我想起元雜劇、昆曲、京劇舞臺上的一桌兩椅。與復雜的西方戲曲道具藝術(shù)相比,中國戲曲不需要布景,一張桌子、兩把椅子就是全世界,就是百年人生,足以言情與敘事,唱念與做打,還鄉(xiāng)與遠征。倪瓚的一河兩岸,與繁蕪的西方哲學、宗教學、美學并峙,讓漢人獲得精神上的解脫與救贖?!霸谧约旱纳眢w上克服一個時代”,尼采如是說,倪瓚如是行——以“虛”與“孤”,來克服元末與明初的“實”與“眾”。
于我等而言,又何嘗不是面對著種種的“實”與“眾”?如何去克服或者……雌伏?
太湖波光閃爍如一卷宣紙,湖中三島隱約,如墨痕。游船和漁船時而閃現(xiàn)??觳秃小嬃掀?、避孕套、衛(wèi)生巾、拖鞋、塑料泡沫板……這些倪瓚沒有見到過的新時代事物,狂歡的后遺癥,被湖水拒絕,排斥到岸邊草叢里、亂石間。清潔工們戴著口罩、袖套,穿著膠鞋、捏著鐵鉗子,在湖邊清理,像社會學家、外科醫(yī)生、出版社校對員。這些新生事物、后遺癥,有可能出現(xiàn)于后現(xiàn)代繪畫、裝置藝術(shù)中,表現(xiàn)“污濁的生活”這一主題?我不會到這樣的美術(shù)館中去欣賞、評論、歡呼。
在南方中國,我有一河兩岸、一座空亭,足矣。
9
惠山因晉朝僧人惠照來此隱居而得名。
惠山寺建于南北朝。寺內(nèi),兩棵六朝時期種下的古松,樹皮紋理蒼然。倪瓚或許就是在這松樹下出神,琢磨出了折皺皴畫法?
松下一石,狀如床榻。李白的祖叔李陽冰躺上去。風中松濤,讓山下湖水聲有些恍惚。他也有些恍惚,在石頭上題了“聽松”二字。據(jù)說,這塊石頭最初能夠伸縮,隨著躺在石頭上的人身體之長短而變幻不定。后來,一狡黠孕婦躺上去,這石頭就失去了神性——它無法對這長短疊加、紛紜不定的一個人或者說兩個人,作出判斷和回應(yīng)——恢復天然石性,處變不驚了,也好。
民國時期,阿炳常來此地走神。除了名曲《二泉映月》,他還創(chuàng)作了《聽松》。一把二胡,的確狀似孤松。蛇皮蒙于琴筒,花紋類似折皺皴。運弓如風動——“風入松”,這一詞牌,倪瓚寫過。大學時期,我曾經(jīng)是學校民樂團的二胡手。后來放棄這一愛好。深層原因,還是恐懼于二胡曲的孤獨與哀涼吧。鋼琴家的命運似乎大都比較好,有一個樂隊襯托著,顯得壯闊華麗。我似乎是一個熱衷于在熙熙攘攘的樂隊中隱身的人,也就喪失了獨奏的存在感。
但“孤獨與哀涼”,豈是某一種樂器的意志?實乃一條必要的道路,通往自我的完成。
倪瓚愛松、愛石頭、愛二泉,就是愛孤獨與哀涼——松樹、石頭、泉水之外,這半山竹林也同樣是他深愛著的事物。竹葉片片形似漢字中的“個”“介”“人”,仿佛一個個狷介之人,蒼蒼然,如同潑墨。倪瓚與朋友在石頭上聽松、研究烹茶技藝,看通往山下小鎮(zhèn)的一層一層石階,一筆一筆淡了下去……當然,他不知道自己后世的聲名和祠堂。自然,會想到陸羽這一前人——用茶葉、泉水、陶器、火焰,來克服動亂中的時代,是一個文人活下來的秘訣?甚至,倪瓚會想到陸羽愛過的湖州女詩人李冶,其詩《八至》:“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薄辽量杖松??秋風透徹天下涼。喝茶吧,暖身復養(yǎng)心。
突然,倪瓚靈機一動,以核桃、松子和面粉,組織出山石外形,放置到茶水中,命名為“清泉白石茶”。很快,這一構(gòu)思就風靡江南,被俗吏雅士們模仿——嘲笑他而又追從他,像一個時代,造就他就必須排斥他。但這嘲笑、追從、造就、排斥,對一個孤虛之人,無意義,“一說就俗”——倪瓚沉默,我也就無話可說。
在上海,我粗飲茶——一把茶葉扔進杯子,熱水注入,茶葉激烈浮蕩。我背對倪瓚和元末明初粗飲茶,他看不見,否則會與我絕交,拒絕這隱秘的紙上交流。他或許不會允許一個蕪雜塵俗之人,寫他愛過的這些山、泉、松、石。但寫作,就是洗塵。
一個人要么遇到倪瓚,要么遇不到倪瓚。我在惠山遇到倪瓚,辨認他所處的時代和江南,內(nèi)心必有所變化,像一尾大魚游過太湖,湖面的波光山色就會劇烈動蕩半個時辰;像一行漢字游過眼前白紙,這紙里粉身碎骨的草木枝條,也會隱隱想起春風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