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19年第1期|陳啟文:穿越共和盆地(節(jié)選)
作者簡介
陳啟文,男,上世紀60年代出生,湖南臨湘人。1982年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河床》《夢城》《江州義門》,散文隨筆集《季節(jié)深處》《漂泊與岸》《港澳往事》《孤獨的行者》,長篇報告文學《南方冰雪報告》《共和國糧食報告》《命脈》等二十余部。曾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第三、第四屆“三個一百”原創(chuàng)出版工程圖書獎,郭沫若散文獎、老舍散文獎、徐遲報告文學獎等?,F(xiàn)居東莞,廣東文學院簽約作家,一級作家。
這是一篇生態(tài)報告文學,作者以采訪者的身份,進入西部高原的共和盆地,追溯歷史、關注現(xiàn)實。在人類戰(zhàn)天斗地改造自然、索取自然的歷程中,歷史千瘡百痍,譜寫歷史的人們的心靈也血淚斑斑,承受著慘痛的教訓。幸好曾經(jīng)的慘痛換來了警醒,如今盆地的主人們正以嶄新的姿態(tài)和科學的精神退牧還草,在荒漠上育苗種樹,綠色的希望已經(jīng)冉冉升起。
那在高空的游絲下面沖決氣旋
帶箭失落于昏溟的大雁、
那在悶熱的刺棵叢里伸長
脖頸手持石器追食著蜥蜴的
萬物之靈
是他昨天的影子?
——摘自昌耀《記憶中的荒原》
一
這條路,我已經(jīng)走過好幾個來回了,這次又得重新走一遍。
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公路之一,青康公路——國道214線,與文成公主當年走過的唐蕃古道大體一致。當我們于當下的時空中追蹤一個大唐公主遠行的足跡,也就有了追溯一條大河之源的雙重線索,那條在亙古歲月中靜水深流的長河,這條正在我們眼前如泥水漿般翻涌的大河,還是同一條河流嗎?
每次,我都是帶著這樣一個巨大的疑問上路的。
在偉大的青藏高原上,一切幾乎都要用巨大來形容。
無論是當年的文成公主,還是如今的我們,在翻越日月山、涉倒淌河而南下、向青藏高原腹地縱深時,先必須穿越一個巨大的盆地——共和盆地。這是一個傳說中的聚寶盆,其實,這座東寬西窄、大致呈倒置扁梨形的盆地,看上去更像是高原骨盆腔中央的子宮。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這也是一個還很年輕的、充滿生機的子宮,而一條母親河就是她繁衍生息的血脈。這里已是河源下游,黃河自東南向西北流經(jīng)共和盆地,在這一流域,黃河也是一條倒淌河,她如同撥動著一個輪盤,卻只撥了一半,在盆腔中央繞出了一個半圓形流程。
追溯一條大河之源,很容易讓人想當然,而一座神秘而詭異的高原,又總是頻頻給人類帶來幻覺。當你聽見那呼嘯而來的風浪聲,那幻覺又逼真地涌現(xiàn)在眼前。是啊,哪怕閉著眼睛想想,那呼嘯而過的應該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欢犙垡豢?,卻是席卷而來的滾滾黃沙。
一塔拉、二塔拉、三塔拉……
遠遠看過去,這三個塔拉如渾黃起伏的黃河浪,一浪高過一浪。
說來慚愧,第一次看見這三個塔拉,我還真以為是奔涌而來的黃河,但猛一看,卻是連綿起伏的、干得冒煙的干灘。在恰卜恰還能看見幾棵樹,過了恰卜恰,幾乎看不見一棵樹了。共和盆地三天兩頭刮大風,沒有了樹木遮擋,風沙自可任性地長驅(qū)直入橫掃一切。到了這塔拉灘,離恰卜恰已有一百多公里,撲入眼簾的只有蒼黃的灰霾,而盆地的灰霾既濃重而又經(jīng)久不散,把太陽裹得嚴嚴實實,人也像被裹住一般,悶熱、壓抑,我被這沉悶的氣氛壓得長久喘不過氣來,鼻腔里辛辣而灼熱,這是流鼻血的先兆。眼看著車前玻璃蒙上了一層灰塵,連久經(jīng)沙場的司機老沈也放慢了車速,一路上不斷地噴水,那雨刮器不停地擺動,但視野還是一片模糊,不知是玻璃越擦越模糊,還是風沙越來越大,那模糊一片的玻璃轉(zhuǎn)眼又被黃沙籠罩了。我們這輛車的密封性還算很好的,但玻璃縫兒里也有沙塵鉆進來,既不敢打開車窗,這樣緊閉著車窗也讓人嗆得不住的干咳,咳出來的也是沙塵。眼看著能見度越來越低,老沈只能一個勁兒地盲目按喇叭,好在這一帶人煙稀少,幾里路也碰不上一個人、一輛車。
到過塔拉灘的人都知道,這兒的沙塵暴有多么狂野。
老沈說:“只要恰卜恰的樹葉一擺,這塔拉灘上的石頭就開始滿地瘋跑了?!?/p>
對于這條路,這塔拉灘,老沈比我更熟悉。說來,他還真是久經(jīng)沙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他就在這里當兵,一說到當年的五公里越野,他那精氣神兒一下又抖擻起來了。在這塔拉灘越野拉練,必須戴上鋼盔,全副武裝,那被風沙染成渾黃色的鋼盔和迷彩服,壓根兒就不需要隱蔽,在風沙中急行軍,就像奔騰的沙塵暴。在這激蕩與呼嘯的黃沙中,一個來回跑下來,黃軍裝變成了灰軍裝,連領口里也灌滿了灰土,大半截脖頸都埋在黃沙里了。
塔拉灘位于黃河干流左岸,這兒可能是地球上除了沙漠之外最干旱的地方,在三塔拉中,一塔拉又是三個塔拉中最荒涼的。抵達一塔拉時,正是高原的太陽最囂張的時刻,那太陽如同一團模糊的光影,你看不見陽光,但那裸露在外的皮膚感到如慢火炙烤一般,連塔拉灘的石頭摸上去也熾熱發(fā)燙。農(nóng)歷七月,正是青藏高原最美的季節(jié),然而眼前卻是褐黃色的荒灘,幾乎寸草不生。此刻,風不大,但風沙卻被一陣一陣揚起。我在路邊抓了一把黃褐色土壤在手里揉搓,干燥得沒有一點兒水分,這壓根兒就不是什么土壤,而是一盤散沙,朝手心里哈一口氣,噗的一下,就掀起了一場小小的沙塵暴……
這還是好的。幾年前的一場遭遇,讓我一直心有余悸。
那是一場呼天搶地的沙塵暴,如世界末日驟然降臨,頃刻間天地間一團漆黑,連自己也看不見自己了。那還是中午啊。這些年我多次行走青藏高原,對這兒的沙塵暴也多少有些經(jīng)驗了,一般沙塵暴,風力至少在8級以上,有時甚至高達12級。一旦風沙乍起,天色忽暗忽亮,變幻莫測,看上去奇形怪狀。以前,哪里有什么沙塵暴這個概念,人們也不知道沙塵暴到底是怎么刮起來的,那風聲聽著就像狼嚎鬼嘯一般,在簌簌落下的沙石中,還有吱吱叫著的鼠兔、蝎虎溜子從天上掉下來。你在地上見了這些小動物不覺稀奇,而一旦看見它們活生生地從天上掉下來,看上去特別猙獰。在塔拉灘的老鄉(xiāng)看來,這是鬼使神差或妖人作法,在古書中也有不少妖人作法的記載。塔拉灘的老鄉(xiāng)都把這風叫妖風、黑風或黑旋風。這沙塵暴雖說總是突如其來,但在共和盆地、切吉草原尤其是這塔拉灘年年都會發(fā)生,有時候一年里就要刮起十幾次沙塵暴。
當?shù)乩相l(xiāng)對付沙塵暴也有了一些經(jīng)驗。若是走在路上,一旦遭遇了沙塵暴那是不能跑的,只能就地蹲在地上,抱著腦袋死死地抵在膝蓋上。這塔拉灘連一棵樹也沒有,你也只能自己抱緊自己了。那風沙噼里啪啦打在身上,開始還覺得很痛,疼得要命,過一會兒就渾身麻木了,那身體都不是自己的了。最要緊的是不能被飛沙走石打破了腦殼,無論那手臂有多疼痛多麻木,都必須死死地把腦袋抱緊了。那車是絕對不能開了,無論頂著風順著風,車速怎么也趕不上風速,那么猛烈的風,一下就把你掀翻了。你只能就地停車,把車門車窗都關緊了,等著這狼嚎鬼嘯一般妖風過去。那次,也是農(nóng)歷七月,我們在這塔拉灘困了十幾個小時,就像陷在一個黑暗的陷阱里,那種窒息、恐懼、生死未卜、不可名狀的感覺,如活埋一般,讓我做了多少年的噩夢。那是如鬼壓身一般的夢魘,你的神志明明是清醒的,但無論怎么掙扎就是醒不過來。好在,這沙塵暴還挺準時,一般12點來,十七八點走。但沙塵暴走了,車還走不了。這時候你打開車窗一看,天哪,塔拉灘上那薄薄的一層土壤就像黃河揭河底的自然現(xiàn)象一樣,被風整個兒揭掉了,徹底打回了那貧瘠絕地的原形。而那些掀起的塵土與沙石,早已將一條路埋下去半尺來深,我們那輛越野車渾身上下都是沙塵,車轱轆都整個兒埋在沙塵里了。若要把一條路清理出來,少說還得幾個小時。
那是我一輩子揮之不去的記憶,也讓我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理解了一個蒙古詞語的本義,塔拉,在蒙古語中就是干灘,或灘地干旱草原。塔拉在蒙古語中還有平野、臺地的意思,這三塔拉,就是三個逐漸縱深又逐級遞升的臺地或階地。在人類的幻覺深處往往掩蓋著歷史真相,在這如波浪般起伏的荒漠中還可以看出遠古河床的沉積物。一般有河就會有灘,有灘就會有河,這是自然而然的,這塔拉灘其實就是遠古的河灘,而一旦河流干涸了,就變成了塔拉灘,但干灘上也并非寸草不生,也會生長出不少特別耐旱的植物,一旦這些植被蕩然無存了,這干灘才會急遽地沙化,一旦暴風襲來,就會掀起沙塵暴。幾乎每次刮起沙塵暴都會有人和牛羊失蹤。有的還能找回來,有的永遠失蹤了,不知多少歲月才能重新發(fā)現(xiàn)。在這大漠荒原之下,時不時就會暴露出白森森的人骨、獸骨和木乃伊,有的距今已經(jīng)數(shù)千年了,他們(它們)也曾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如今已成為考古學家探尋歷史的證據(jù)。而今世的那些神秘的失蹤者,或許也會在千百年后又將被后世重新發(fā)現(xiàn),成為他們探尋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證據(jù)。尤其是當歷史以謊言的方式書寫時,透過這些失蹤者的生命才能逼近歷史的真相。
我三番五次來追溯一條大河的源頭,又何嘗不是想要探尋真相?那么,從共和盆地、切吉草原到這塔拉灘,又為何會出現(xiàn)這令人絕望的干旱與風沙?一旦有人發(fā)出這樣的追問,幾乎條件反射般的,人類首先便是在大自然身上找原因。這也確實是原因之一,然而,在真相的背后還有真相,那被黃沙層層掩埋的歷史,終將被曠世之風一層層掀開。
在共和盆地的演變過程,除了自然變化或天災的因素,也與人類活動或人禍直接有關。穿越共和盆地,隨處可見那些遺留在荒漠中的古城堡,如切吉古城,又稱薛仁貴城,據(jù)說就是薛仁貴所筑,而在共和盆地還留下了薛氏一脈,據(jù)其家譜,他們都是薛仁貴的后裔。在今切吉水庫北面,還發(fā)現(xiàn)了一條唐渠,相傳為薛仁貴在大非川一帶駐軍屯田時修建的。又據(jù)《唐蕃古道》載:“唐永隆元年,在恰卜恰一帶置烽戍七十余所,墾田五千頃,歲收麥五萬石?!边@已是大規(guī)模的屯田墾荒了,除了屯田墾荒對草原生態(tài)的破壞,在戰(zhàn)爭中修筑城堡、柵寨、打造兵器以及交戰(zhàn)雙方的大量燒柴等,都會對林木草原造成極大的破壞。而自元明以來,隨著大量漢人為避亂逃荒而移入這地廣人稀的西海,又有大片草原牧區(qū)被開墾為農(nóng)耕區(qū),“自恰卜恰以至郭密,三十里中,田疇錯列,渠水交流,氣候溫暖,菜蔬亦有數(shù)種,稱為塞外沃土?!?/p>
然而,這塞外沃土不過是西?;镁?,隨著巨柏、長葉云杉、喬松等等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大喬木從共和盆地消失殆盡,這盆地上的一道生態(tài)屏障已經(jīng)蕩然無存,那些“世外桃源”往往在一夜之間就被埋葬。六十多年前,在沙溝河匯入黃河的三角地帶,曾發(fā)生過一起“查那山走”的毀滅性災難。查那村,地處共和盆地龍羊峽西約七八公里的黃河南岸,那是黃河南來北去又急轉(zhuǎn)向東進入龍羊峽的一個大拐彎處,黃河緊靠凹岸,凹岸的形成是因長期經(jīng)受著湍急流水的不斷沖刷,致使河岸逐漸淘空,而部分河灘在黃河汛期被河水淹沒,進入枯水季后又復為河灘。這一大片河川地乃是難得的塞外沃土,牧草茂盛,黃河沿岸盡是喬、灌木林地,為旺什科部落的冬春牧場。民國十年(1921年),這一片沃土被一位名叫王貴三的商人給盯上了,他雇了十余戶佃農(nóng)來此居住墾殖,毀林開荒,又在山根挖渠引水灌溉。四周的農(nóng)人一見有人于此開荒,又相繼遷來四五十戶人家,逐漸形成兩個自然村,查那上莊和下莊。這地方好啊,既有水澆地種莊稼,又有牧草坡放牛羊,雞鴨成群,遍地產(chǎn)蛋,有吃有喝,人類的子宮愈加生機勃勃,一個孩子剛剛生下,肚子里又懷上一個,這正是世代中國人追求的幸福生活,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子孫成群,人間有了這樣一片樂土,誰都覺得世世代代可以在此安居樂業(yè)、繁衍生息了。
災難往往在人類忘乎所以之際發(fā)出危險的征兆。民國三十年(1941年),在查那上莊后邊的山頂邊沿綻開了一條裂縫,但誰都沒有在乎,過往行人一腳就可跨過去。一年后,這道裂縫就有點過不去了,越來越大,且深不可測,但人們還是沒太在乎,既然過不去那就繞過去唄。這時候,大自然已頻頻向人類發(fā)出警示了,若遇大風天氣,那裂隙內(nèi)就會發(fā)出不可名狀又特別瘆人的聲音,每個人都感到瘆得慌,感覺那地底下有什么妖怪在一陣一陣抽泣,邪門??!村里還有人請了道士來驅(qū)邪除妖,但誰也沒想過要逃離這地方。又過了兩個年頭,到了民國三十二年(1943),大年初一,那裂縫里又發(fā)出了聲響,但已不是抽泣聲,卻是如狼嚎一般的嘶吼聲,從清早開始,一直昏天黑地,明明都大天亮了,那天壓根兒就沒有亮過。狂風連續(xù)刮了三天三夜,狂風直刮得飛沙走石,遮天蔽日,山動地搖,犬吠牛叫,一片凄慘狀,誰都不敢出門,皆緊閉門窗圍困于家中。那沒日沒夜的三天三夜,仿佛是上莊人度過的最黑暗、最漫長的一個夜晚。到了初三日下午,忽然間如霹靂驚雷,震耳欲聾,一剎那間墻倒屋塌,山崩地裂,那早已開裂的山頭轟的一聲斷裂了,垂直斷裂四五十米,又像有一只無形之手,將大片山頭由南向北翻轉(zhuǎn),同時由南向北水平地推移到五公里之外,一座山幾乎都扳倒在黃河河道里了。查那上莊14戶人家,包括于此開荒的始作俑者王貴三一家,瞬間就被塌方活埋了。黃河被堵住后,下游突然斷流,而上游水位猛漲,原本清澈的黃河水如山洪暴發(fā),咆哮喧天……
一場毀滅性的災難,也留下了一些大難不死的幸存者。如共和縣曲溝鄉(xiāng)的張涵青,當時11歲,他竟然連同那滑動的山體從黃河南岸滑到了北岸,這讓他奇跡般的得以幸存,而他全家人都被埋葬了。這位非常幸運又非常不幸的孤兒,被曲溝村一位姓張的人家收養(yǎng)做放羊娃,解放后長大成人,還當上了曲溝村的生產(chǎn)隊長。還有一位8歲的小孩,王德,當時正在灶房燒火,房倒屋塌時,恰好有一道大梁擋住了他幼小的身體,這道大梁救了他的小命,也讓他動彈不得,兩條腿被灶火燒壞了,一輩子只能屈膝跪行,他那殘廢的身體也成了一場災難的殘酷見證。另有居住在上莊下沿的幾戶人家,在大山崩塌、房屋倒塌后,他們沒有被滑坡推走或活埋,都從土堆里拼命掙扎著爬了出來。在遭受這場毀滅性的災難后,這些幸存者只得向安全地帶搬遷,重建家園。后來又發(fā)展到近百戶人家,六百多口人,開墾出一千六百多畝田地,直到1985年修建龍羊峽水庫時,查那村因處于淹沒區(qū),才不得不整體搬遷。
人類與大自然的角力,從來不是善與惡的角力,而自亙古以來,人類為了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間,又一直是以犧牲大自然為代價的。如今這共和盆地的三灘——塔拉灘、切吉灘和木格灘,已經(jīng)成為三江源區(qū)沙塵暴肆虐的一大策源地,也是黃河上游風沙危害和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qū)之一,尤以塔拉灘為甚。這一帶的沙丘已越過黃河南岸的最后一道臺坎,直逼河岸,也讓河源下游直接面臨這咄咄逼人的威脅。即便一陣輕風吹過,也會卷起一陣沙塵。當那濃烈、焦灼、狂熱的氣味充滿了肺腑,我仿佛才真正懂得了,這就是塵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