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箋紙:微型國畫的人文情懷
在這個越來越無紙化的網(wǎng)絡(luò)時代,談論與書寫有關(guān)的箋紙似乎不合時宜,現(xiàn)在,還堅持使用箋紙寫信、題詩的人幾乎成了鳳毛麟角。寫信、收信成了似乎遙不可及的過去事。我們今天的題目,就是要通過一些文獻資料來解讀中國箋紙。
【箋紙概說】
“箋”的含義很廣,其本義是古書注釋的一種方法。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箋,表識書也?!?/p>
“箋”的另一種意思就是題詩、寫信等使用的精美紙張。箋紙的概念較為寬泛,大體而言,凡是尺幅小巧、刷印精美、有別于一般紙,張尤其是素紙的紙張均可被稱為箋紙。箋紙自產(chǎn)生之日起,便獲得文人士大夫階層的青睞,迅速成為文人雅士吟詠詩文、唱和詩詞、信札往來的必備之物。制箋工藝發(fā)展到高峰時,已經(jīng)成為集詩、書、畫、印于一體的藝術(shù)小品,其韻味與傳統(tǒng)繪畫相似卻又有自身意趣,可以稱得上微型的國畫。
從“五色花箋”到“薛濤箋”
箋紙的歷史非常久遠,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可知在南北朝時期即有使用箋紙的實例。如南朝陳徐陵在其所撰《玉臺新詠序》中,就提到了“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的字句。又據(jù)《南史·陳后主本紀》載,陳后主“荒于酒色,不恤政事”,常令張貴妃、孔貴人等后宮佳麗“襞采箋,制五言詩”,書詩句于彩箋之上。這就說明箋紙在最初仍然是用來供帝王之家娛情的附庸,尚未成為普遍意義上的文房用品。
到了唐代,箋紙率先在文人墨客間流行開來,并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最為著名的就是薛濤箋。相傳唐代元和年間,蜀中女詩人薛濤在與元稹、白居易、劉禹錫等酬酢往來時,采用了一種染作深桃紅色的小彩箋寫詩相和,一時成為美談,極受時人追捧,遂以“薛濤箋”之名傳世?,F(xiàn)在看起來“薛濤箋”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的染色。既然出于才女名媛之手,自然有一種香艷的因素,使人易生艷羨之遐思,因此備受追捧。
制箋工藝的發(fā)展與明代制箋高峰
如果說唐代以薛濤箋最為有名,宋代的謝公箋則最為著稱。史載北宋時期,謝景初于成都浣花溪造十色小箋,名之為“謝公箋”。元人費著曾撰《蜀箋譜》,亦載:“謝公有十色箋:深紅、粉紅、杏紅、明黃、深青、淺青、深綠、淺綠、銅綠、淺云,即十色也?!?017年12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jīng)舉辦“宋代花箋特展”,展出砑花箋紙20余幅。從這些箋紙的紋飾來看,既有圖案化的紋樣,也有整幅的構(gòu)圖,在制作工藝上已經(jīng)達到了繁復且精致美觀的程度。
宋代雖然沒有絢爛多彩的箋紙,但是卻顯示了一種不同流俗的低調(diào)高雅的品位,符合宋代典雅高貴的文化風尚和審美趣味。
中國的版畫在明代中后期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和繁榮,于明朝后期的天啟、崇禎年間進入全盛時期,作為雕版印刷產(chǎn)物的箋紙也隨之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梢哉f,在雕版印刷術(shù)引入制箋業(yè)之前,箋紙還是以印染的方式制作彩箋或色箋為主,及雕版印刷技術(shù)應用于制箋之后,箋紙的面貌亦發(fā)生了極大改觀,開始出現(xiàn)復雜的花紋和精美的圖案,而這恰是傳統(tǒng)造紙染色所無法達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標志就是“饾版”“拱花”技術(shù)的相繼出現(xiàn)并廣泛應用于制箋領(lǐng)域。所謂“饾版”,就是將不同形狀、不同規(guī)格的版片組合到一起,在上面涂上不同的顏色,形如饾饤。饾版技術(shù)的發(fā)明,將彩色套印技術(shù)引入制箋工藝,豐富了箋畫圖案的內(nèi)容、層次和色彩,甚至還可以達到復現(xiàn)傳統(tǒng)繪畫中水墨暈染和著色濃淡的藝術(shù)特征。此后,箋紙的風格由“樸拙”而入“鮮華”,變得繁復細麗起來,可謂“踵事增華”,不厭其煩。這個時期的箋紙雖形制窄小、尺幅不大,但其細膩精致的程度,卻與傳統(tǒng)國畫不相上下,所以也有了“畫箋”的美譽。所謂“拱花”,就是通過版片的砑印,在紙上印出凹凸的效果,使得印出的畫面具有一種立體感。饾版、拱花技術(shù)的運用,使傳統(tǒng)繪畫所涉及的對象無不進入箋畫的題材,例如樓閣亭臺、山川河流、云水風雪、花鳥草蟲、仙靈搜奇等,極大地拓展了箋紙的種類和內(nèi)在意趣,使得箋紙有了超越前代的表現(xiàn),從案頭常備的文房用具漸次成為文人墨客的雅玩之物,被視作藝術(shù)品和收藏品,堪稱制箋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正如明人李克恭在《十竹齋箋譜》的序言中所稱贊的:“昭代自嘉、隆以前,箋制樸拙;至萬歷中年,稍尚鮮華,然未盛也;至中晚而稱盛矣,歷天、崇而愈盛矣。”
晚清制箋業(yè)的興衰
清代初期,社會處于一個相對安定平穩(wěn)的時期,制箋業(yè)、售箋業(yè)在這種環(huán)境下也有了長足發(fā)展。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時,文人李漁撰《閑情偶寄》一書,其中卷五《器玩部》專述有“箋簡”一節(jié)就提到了他所設(shè)計、印制的韻事箋八種和織錦箋十種。
清代乾隆、嘉慶朝之后,民間出現(xiàn)了眾多以箋紙制售為主的箋鋪,如虛白齋、四美齋、青蓮室等等,時人無不以書箋為雅事。至道光、咸豐年間時,又出現(xiàn)了一批新興店鋪,如抱經(jīng)閣、云藍閣等。隨著寫意畫風漸趨而為畫壇主流,箋畫圖案也由明末清初以來便一直延續(xù)的細筆雙鉤風格過渡到以沒骨小寫意為主。然而至清末時,箋紙店鋪售賣的箋紙已遠不及前代,風格日益僵化、畫面愈加呆板,失卻了箋紙最重要的文人趣味,其刻板、印刷也流于粗俗,制箋業(yè)由盛轉(zhuǎn)衰,開始漸趨沒落。似乎國力衰微之下,人們也沒有心思和興趣在箋紙上耗費精力了,只是一味對付、敷衍而已,如同魯迅在《北平箋譜序》中所稱“信箋亦漸失舊型,復無新意,惟日趨于鄙倍?!边@也說明,箋紙雖小,卻是社會現(xiàn)狀的一種反映。箋紙的內(nèi)容、形式、印制方法、銷售,都和社會發(fā)展密切相關(guān)。
民國時期制箋業(yè)的發(fā)展
民國以降,中國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有一段時間,知識分子階層一些生活相對優(yōu)越的人,有實力(即有錢)、有余暇(即有閑)提升生活品位,講求生活格調(diào),追求生活情趣。從衣食住行到文房用品,都變得講究起來。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制箋業(yè)的發(fā)展。
北京的文房店鋪大多集中于琉璃廠一帶,當時著名的南紙店有榮寶齋、清秘閣、淳菁閣、懿文齋等。這些南紙店為扭轉(zhuǎn)經(jīng)營困境,刻意出新,開始印行文人畫箋紙。這些店鋪邀請畫壇名家專門繪制箋畫底樣,再刻板印行,齊白石、王夢白、馬晉、陳師曾、溥心畬、張大千等名家,都曾繪制過箋樣圖案,文人畫的程式開始同箋紙相結(jié)合,使得箋紙生發(fā)出新的意趣,廣受世人追捧。南紙店的生意及規(guī)模大為好轉(zhuǎn)。
制箋店鋪中,尤以榮寶齋所制箋紙為同業(yè)中的翹楚。由于榮寶齋印制的箋紙質(zhì)量高、樣式新,自此聲名鵲起,制售箋紙的業(yè)務甚至逐漸成為主營項目。在發(fā)行名家繪箋的同時,南紙店還開拓了定制私人信箋的新興業(yè)務,文人自印自制箋紙遂蔚然成風,迎合了文人階層對箋紙圖案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周作人在《題古槐書屋制箋》一文中,曾談到俞平伯出資將其曾祖俞樾所繪小畫印成箋紙的事:“昨晚平伯枉顧,以古槐書屋制箋一匣見贈,凡四種。題字曰,‘何時一尊酒’,‘拜而送之’,‘企予望之’,‘如面談’,皆曲園先生自筆書畫,木刻原板,今用奏本紙新印,精雅可喜?!?/p>
箋畫的題材在民國時愈加廣泛,除了常規(guī)的山水箋、花鳥箋、人物箋之外,生肖箋、古錢箋、古彝器箋、指畫箋、古佛箋、硯拓箋、鼎拓箋、唐畫磚箋、西域古跡箋等新箋樣也紛紛流行開來。
將眾多的箋紙集中在一起,按照一定的體例進行編排,裝訂成冊,便于把玩、欣賞、保存及研究,就成了箋譜。著名的箋譜有《蘿軒變古箋譜》《十竹齋箋譜》《百花詩箋譜》《北平箋譜》《榮寶齋詩箋譜》等。限于時間,今天只介紹《北平箋譜》。
【魯迅、鄭振鐸與箋紙】
魯迅和鄭振鐸對箋紙的偏愛
《北平箋譜》是魯迅和鄭振鐸合編的一部箋畫作品集,在中國箋紙箋譜藝術(shù)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魯迅和鄭振鐸對美術(shù)都有著共同的愛好。早在幼年時期,魯迅就喜歡用一種荊川紙描摹書上的插圖。從事文藝活動之后,魯迅對書籍的封面、插圖也格外留意。尤其是對于版畫,魯迅更是情有獨鐘。1927年10月到上海定居之后,魯迅的生活安定下來,隨著版稅收入的增加,魯迅在日常交往中,也漸漸恢復了舊習。正如他在1934年2月11日致姚克的信中所說:“我舊習甚多,也愛中國箋紙,當作花紙看,這回輯印了一部《箋譜》,算是舊法木刻的結(jié)賬?!?/p>
精美的箋紙使得本來就對美術(shù)有著天然愛好的鄭振鐸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1931年9月,鄭振鐸到北平燕京大學任教,成了琉璃廠的??停l(fā)現(xiàn)了北平箋紙的高妙之處:“有一天,偶過清秘閣,選購得箋紙若干種,頗為高興。覺得較在上海所得的,刻工,色彩都高明得多了。仍只是作為禮物送人?!眱扇斯餐膼酆脼楹髞淼暮献鞯於嘶A(chǔ)。
時代變遷所帶來的危機感
1932年11月11日至28日,魯迅重回北平探望母親,在此期間,魯迅除了陪伴母親、訪朋會友、發(fā)表演講之外,還有一項活動就是尋訪箋紙。盡管收獲頗豐,但也使魯迅產(chǎn)生了一種寥落之感。因為,隨著西方自來水筆的流行,毛筆和青年學子漸行漸遠,傳統(tǒng)的宣紙信箋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過去靠出售箋紙、筆墨為主的南紙店的生意也愈加蕭條,呈現(xiàn)茍延殘喘之勢。
1933年2月5日,魯迅致信鄭振鐸,其中提到:“去年冬季回北平,在琉璃廠得了一點箋紙,覺得畫家與刻印之法,已比《文美齋箋譜》時代更佳。譬如陳師曾齊白石所作諸箋,其刻印之法又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但此事恐不久也將消沉了。”既是出于個人性情的偏好,也是懷著一種對文化的使命感,魯迅產(chǎn)生了搜集箋紙樣張、編印箋譜的念頭。他在信中說:“因思倘有人自備佳紙,向各紙鋪擇尤(對于各派)各印數(shù)十至一百幅,紙為書葉形,采色亦需更加濃厚,上加序目,訂成一書?;蛳燃s同人,或成后售之好事,實不獨為文房清玩,亦中國木刻史上之一大紀念耳?!濒斞傅某h得到了鄭振鐸的積極響應??梢哉f,對于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共同愛好使魯迅和鄭振鐸走到了一起;對于傳統(tǒng)藝術(shù)的危機感也使得他們決定擔當起將箋紙藝術(shù)保存下來、傳承出去的使命。
一項文化工程的誕生
對于編印箋譜,魯迅始終抱有極大的熱情。1933年9月29日,魯迅在收到箋紙樣張之前,就開始考慮收錄的內(nèi)容、編選的原則、用紙的規(guī)格、冊數(shù)的劃分、定價的標準等問題。在致鄭振鐸的信中,魯迅還提到了為箋譜作序,請人題寫書名及扉頁。同時,魯迅還考慮到為每部箋譜制作函套、編號出售等細節(jié)。魯迅在信中很自信地說:“至三十世紀,必與唐版媲美矣。”
魯迅和鄭振鐸做了一個分工:由鄭振鐸到琉璃廠一帶搜集箋紙樣張,由魯迅進行編選。
10月1日,魯迅收到了鄭振鐸寄來的箋紙樣張,當即開始鑒別、選擇,一直工作到深夜。但魯迅對這些箋紙并不十分滿意,只得標準從寬,最后選定269種,但與設(shè)想中的400種還有相當?shù)牟罹?。因此,魯迅?0月2日給鄭振鐸的復信中建議擴大收集范圍。隨后,魯迅通過開明書店匯款400元,作為印制箋譜的費用。
鄭振鐸多方奔走,總算完成了《北平箋譜》的印制任務?,F(xiàn)在看起來,多虧了兩位先生的眼力和熱心,使得北平一帶的箋紙樣張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留存,因此,《北平箋譜》也堪稱中國木刻史上的一座豐碑。
【箋紙箋譜的人文情懷】
精神寄托
箋畫的創(chuàng)作如同正式的作品,往往寄托著畫者的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懷。這些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懷或直接流露,或間接表現(xiàn)。比如,幾乎所有的南紙店都經(jīng)售以梅蘭竹菊作為圖案的箋紙,這是因為梅蘭竹菊被賦予了君子般的人格,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再比如,許多畫家都紛紛繪制山水箋,其意在滿足人們寄情山水、志在林泉的出世心理。
但是,這些精神追求和情感寄托單靠形象還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因此又會借助文字來直抒胸臆。如《北平箋譜》中收錄的王振聲為清秘閣繪制的荔枝箋,箋紙上繪荔枝兩顆,綠葉四片,上題“卻憶當年妃子笑,紅塵一騎到長安?!边@兩句詩,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使得一枚普通的箋紙增加了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和滄桑感。在一幅箋畫上,畫有一枝桂花,一塊玉板,上題“桂林一枝,昆山片玉。”《晉書·郤詵傳》:“累遷雍州刺史。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何如?’詵對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惫鸹种械囊恢?,昆山中的一塊玉,比喻科舉考試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這枚箋紙,最適合書寫祝愿考試成功的內(nèi)容,表達了一種良好的祝愿。
最能表現(xiàn)畫家情懷的是王振聲畫的一幅蔬果箋,畫面上是一個蘿卜,一棵青菜,本是平淡無奇之物,但題句“愿士大夫知此味,愿天下人民無此色”卻具備很深的含義?!爸宋丁笔且看蠓蛑腊傩丈畹钠D難,也含有“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意思?!按松笔侵覆松?,即饑民由于食不果腹、營養(yǎng)不良的臉色。普通的題材加上不一般的題句,使得畫家悲天憫人的情懷躍然紙上。
情感表達
畫家創(chuàng)作箋畫是一種精神寄托,使用箋紙者也往往寄托著一種含而不露的情愫。
如魯迅1929年5月15日所使用的箋紙就給許廣平帶來了意外的驚喜。許廣平在5月21日的復信中說:“自然打開紙張第一觸到眼簾的是那三個紅當當?shù)蔫凌?,那是我喜歡吃的東西,……所以小白象首先選了那個花樣的紙,算是等于送枇杷給我吃的心意一般,其次是那兩個蓮蓬,附著的那幾句,甚好,我也讀熟了,我定你是小蓮蓬,因為你矮些,乖乖蓮蓬!你是十分精細的,你這兩張紙不是隨手撿起來就用的?!睂Υ?,魯迅在5月27日的復信中說:“我十五日信所選的兩張箋紙,確也有一點意思的,大略如你所推測。蓮蓬中有蓮子,尤是我所以取用的原因?!边@是因為當時許廣平已經(jīng)懷孕。
再比如,在一幅箋畫上,畫有一把酒壺,一卷書冊,上題“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边@是杜甫《春日憶李白》中的最后兩句,其中心意思是對李白的贊賞和思念,以之作為箋畫的題材,就有一種思念故人的意義。試想,遠方的朋友收到用這枚箋紙寫的書信,自然會明白其中的含義,使得在收到信后又多了一種知音之感。
文化傳承
箋紙是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固有的藝術(shù)形式和交流載體。表面看來,它的作用就是詩文唱和、書札往來。但是,由于它一產(chǎn)生就和傳統(tǒng)文化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就帶有明顯的精神印記。
首先,從古代的竹簡、木牘到縑帛、紙張,中國的先人們一直在尋找便捷而低廉的文化載體。最后,紙張成了傳播信息、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最為理想的媒介。因此,人們對紙張也情有獨鐘。愛美是人的天性。素紙不能滿足人們審美的需要,因此便有了染色、砑花、描繪花紋圖案等完全出于審美追求的舉措。之后便是以雕版、饾版、拱花的形式賦予箋紙更多的藝術(shù)含量??梢哉f,箋紙的發(fā)展史不僅是印刷技術(shù)的發(fā)展史,更是歷代知識分子對美的自覺追求史。
其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厚重的根基。比如博古題材的箋紙向人們展示了古代文明的遺跡,舉凡鐘鼎、器物、錢幣,都是秩序、威權(quán)、社會交往的象征;再比如,大量的佛像箋、羅漢箋的印行,無疑是在向人們傳播、普及佛教精神;再比如,將山水林泉、高人隱逸作為箋畫的題材,也正是在傳遞一種遺世獨立、潔身自好、不隨流俗、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氣度;再比如,大量蔬果箋、花卉箋的流行,也表現(xiàn)了人們對美好事物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再比如,魚藻箋、花鳥箋、生肖箋的出現(xiàn),也在向人們傳遞大自然的美妙信息,引導人們熱愛自然、珍惜自然、順應自然,等等。
最后,箋紙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傳承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傳在古代,許多詩人的作品通過個人題壁、歌女吟唱的形式傳之四方。在現(xiàn)代社會中,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通過圖書、報刊、音像、影視等形式進行傳播,而且也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用具進行傳播。作為文房清玩的箋紙,由于它和知識分子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就扮演了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角色。如前所述,箋紙中不僅有圖畫,而且有書法,有篆刻,有詩詞,有掌故,通過箋紙,人們可以重溫詩詞歌賦的名句,可以品味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比如,林紓的宋人詞意箋,陳師曾的杜甫詩意箋,都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唐詩宋詞。應該說,在傳承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方面,箋紙功德無量。
中國的箋紙內(nèi)涵豐富,琳瑯滿目,給人以目不暇接、美不勝收之感。世界上還沒有第二個國家將箋紙印制成為一種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品,賦予其如此多的文化內(nèi)涵,使其承載精神追求和人文情懷的使命。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現(xiàn)在關(guān)注箋紙的人愈來愈少。隨著電腦的普及,微信、短信、郵件的常態(tài)化,除了極少數(shù)人,已經(jīng)很少再有人寫信了,更遑論用毛筆在箋紙上書寫信件和詩文了。如何把箋紙及其文化傳承下去,我們還需要更多思考。
劉運峰 1963年生,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出版社社長、總編輯,擔任全國出版專業(yè)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史學會編輯出版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等職。編著有《魯迅佚文全集》《魯迅全集補遺》《魯迅著作考辨》《中國書法賞珍》《文房清玩——箋紙》《花箋珍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