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馳的高鐵
那天,列車從石家莊始發(fā),僅僅一個多小時,就抵達太原……坐在潔凈舒適的車廂內,望著窗外一閃而過的景物,我興奮不已:飛奔吧,攜我乘風去!在千山萬壑之間,在桃花搖曳的歌聲里,鋼軌、車輪、風笛裹挾著大地閃電,看山河鋪展的道路一馬平川……一路上心潮澎湃,情馳千載,思接萬仞,因為這段路程承載了人們太多的記憶和感嘆。雖說兩地相距大約僅兩百公里,其間卻有巍巍太行山脈重重阻隔,“雄關百二誰為最?要塞三千此關名?!敝哪镒雨P就盤踞于此。
然而,這條鐵路的建設者們,人人都是善于斬關奪隘的將士,他們適時研發(fā)出現(xiàn)代化的機械設備,采取新的鉆爆法施工技術,快速地打通太行山隧道,在列車提速的同時,也讓彼此距離大幅度縮減,使得行駛時間比以前縮短四個小時之多,是他們用勇氣、智慧和實力向大山昭示:理直氣壯的鐵路從此拒絕盤山。
想起1978年,我曾在太原工作,石太鐵路是我回家探親的必經(jīng)之路,坐火車也是最佳選擇。當時乘坐快車也要五個多小時,乘坐慢車就需七個多小時了。那時還未聽說過互聯(lián)網(wǎng),更不會有網(wǎng)上訂票的便利,連夜守候在車站售票窗口前排隊,更多的時候買不到有座車票,置身在擁擠嘈雜的車廂里,長時間站著乘車真是一種煎熬啊。只見火車“哐當哐當”地跑著,要在大山里繞著圈兒盤旋,長時間地繞來繞去,繞得人暈頭轉向,卻久久繞不出大山。后聽一位鐵路專家講述,才知道這里竟然繞著個鐵路專業(yè)術語:展線。
鐵路展線是一個舶來語,即展長線路,減緩縱坡,是一種用于爬坡的鐵路線路。上個世紀,因為中國國情和地理特點,曾頻繁出現(xiàn)在鐵路建設的技術文本中。京張鐵路青龍橋站的“人”字形鐵路就是展線最基本、最簡單的形式之一。“人”字形鐵路鋪展在燕山峰谷間,是詹天佑這位耶魯大學土木工程專業(yè)畢業(yè)生讓這一技術首次落地神州。
鐵路展線多在深山峽谷中,它以雄奇身姿與周邊山水形成壯美景致。列車如巨龍在山里盤旋而上,坐在車上從車窗可看到車尾和車頭,而頭頂或者腳下,或有另一列火車正緩緩駛來……許多電影的驚奇場景就取自于寶成鐵路的觀音山展線。典型的展線要數(shù)內昆鐵路的大關、彝良、昭通一段,線路繞山盤旋,從一層展線彝良站到三層展線黃土坡站,直線距離只有五百米,步行爬山只需十五分鐘,而火車則需兩個車頭牽引二十多分鐘。如果你在彝良站沒有趕上車,步行爬山到黃土坡站,仍能趕上那趟列車。
可以說,鐵路展線極其生動地展現(xiàn)人的智慧和勇氣,建設者用重金屬的鋼軌在天地間描繪出優(yōu)美的曲徑,引導著動畫似的列車炫舞般翻越高山。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展線制約了列車的速度,也使旅程變得愈發(fā)漫長。當時別無選擇,這是那個年代修建鐵路應對大山的唯一方法,建設者多是出于對機車功率、隧道和橋梁工程難度以及施工機械落后的無奈考量,不知留下多少有心無力的遺憾和向往……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近些年來,鐵路大型掘進機械的研發(fā),新的施工技術的普遍運用,制約列車速度的展線急劇消減,老的展線也在升級改造中多被直接穿山越澗的長大隧道和橋梁所代替。譬如:青藏鐵路的新關角隧道2014年貫通后,列車通過速度由原來的兩小時縮短為二十分鐘。毋庸置疑,彎道取直,鐵路展線消逝,是高鐵飛速發(fā)展的需要,是國力強盛的象征,也標志著中國鐵路工程建設進入創(chuàng)新階段。
不久前,我去建設中的蒙華鐵路采訪,由北京乘高鐵到三門峽站,再轉乘汽車去盧氏縣,沿山區(qū)公路繞大山盤旋向前,途經(jīng)兩個多小時顛簸……不禁想到這條鋼鐵之路要在崇山峻嶺間穿行,建設者逢山開路,遇水架橋,蒙華鐵路工程定是場硬碰硬的攻堅戰(zhàn)。
蒙華鐵路是蒙西到華中的煤運鐵路,跨越蒙、陜、晉、豫、鄂、湘、贛等多個省區(qū),是繼大秦線之后國內又一超長距離的運煤通道,也是一條扶貧線、致富線。我到中鐵上海工程局蒙華鐵路項目部采訪。他們是一支勁旅,所承擔的標段設計有隧道十四座,特大、中橋十八座……顯而易見,鐵路要在大量隧道和橋梁中通過。
項目經(jīng)理張桂俊對我說,窺一斑而知全豹,蒙華鐵路工程全線都是硬骨頭,施工難度強度極大。他正當壯年,站在工地明晃晃的燈光下,人顯得黑瘦,卻精神飽滿。他隨即握起拳頭又說:“不怕,我們是機械化的施工團隊,修建蒙華鐵路就看我們的了!”
據(jù)說先人鑿石早在先秦,李冰用炭火炙烤石頭,再以冷水激石,使之爆裂,打通玉壘山,鑿出一道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由此引西江水入東,完成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隨著隧道施工技術的不斷革新,七十年代,建設者陸續(xù)告別鋼釬鐵錘,使用手風鉆作業(yè)。然而仍然存在著很多缺憾,不僅效率不高,安全防護也缺乏保障。
中國進入高鐵時代,不斷增長的大長隧道建設,呼喚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而機械化程度高是蒙華鐵路建設的一大亮點。在大中山隧道內,我看見大型的橘黃色三臂鑿巖臺車好似沖鋒在前的戰(zhàn)車,戴有全套防護裝備的操作工人威武雄壯,就像戰(zhàn)士操作重型機關炮一樣,噴射出戰(zhàn)斗的烈焰,伴隨著機聲喧囂,水火交集,汗流浹背,熱血沸騰……情景猶如戰(zhàn)火紛飛、硝煙彌漫的陣地前沿。
張桂俊詳細介紹說,與傳統(tǒng)的人工鉆爆相比,使用鑿巖臺車施工,在提高效率、減少用工、改善環(huán)境、控制超欠挖和施工安全等方面,均顯現(xiàn)出機械現(xiàn)代化的優(yōu)勢。比如,在鑿巖臺車進場之前,近二十人持續(xù)工作三小時進尺僅有三米左右,鑿巖臺車進場后只需三名員工,進尺四米……“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弊哌M蒙華鐵路建設工地,視線所及之處,盡是一派干勁沖天的鏖戰(zhàn)場景。隨之呈現(xiàn)的是,一個個橋墩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一段段延伸的路基在群山間時隱時現(xiàn),一座座隧道在掘進機巨大的轟鳴聲中向前、向前……我分明聽到隧洞上方粗大的通風管道呼呼有聲,這是大山的呼吸嗎?就在這一刻大山沉寂億萬年的記憶,被人類旋轉的鉆頭瞬間激活,應該怎樣釋放胸中的渴望或眷戀?一直向前推進的掌子面,不斷迎接著石英巖、軟弱圍巖、斷裂破碎帶、透水等地質災害的挑戰(zhàn)……在這里,每個人可以獲得不曾有過的震撼和靈感,仿佛感覺一切都是擬人化的:匍匐為路,躬身為橋,一條條鐵路就是筑路人的化身。于是,在一條鐵路的起點,心中的夢想開始萌芽,血肉的根須,鋼鐵的藤蔓兒,就從這里生長蔓延出去,延伸向祖國的四面八方,沿途結出甜蜜的果實,果實名字就叫夢圓。
美哉!偉哉!壯哉!“復興號”列車一路向前,飛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