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冰:鄉(xiāng)路
從山里走出來的孩子,童年的記憶少不了家鄉(xiāng)的路,記憶最深刻的也是家鄉(xiāng)的路。歲月悠悠,鄉(xiāng)路漫漫。在中國廣東農村,最能體現發(fā)展變化的首先的交通條件的改善。
從小,我就跟著母親在從家里到公社集鎮(zhèn)那條鄉(xiāng)路上行走。那是一條一直都要上坡下坎,崎嶇難行的山路。逢陰雨天,更是泥滑路爛,十分難走。記憶中,母親總是負重累累,不是挑菜去賣,就是挑柴去賣。那時的我總是跟在母親身后,或挑十幾斤菜,或挑十幾斤柴,就這樣越挑越多,人也就慢慢不知不覺地長大了。
1978年9月,我考上了公社辦的高中。那時條件差,加之家里窮,讀書要自己煮飯吃,還要經常和母親一起挑柴、挑菜到集鎮(zhèn)上去買,換來微博的收入供自己和妹妹們讀書。值得高興的是不久農村實行了生產責任制,家里菜種得多了,買菜、買柴也可以公開化了。
后來,我高中畢業(yè)考取師范,終于走出家鄉(xiāng)到城里上學。上學那天,回頭望著那條我走過了十幾年的鄉(xiāng)路,想到我上學了,父親因公傷殘、妹妹們還小,今后在這條鄉(xiāng)路上奔波的就只有母親了,什么時候這條路能變寬、變直,變得平坦就好了。
到城里讀書,每次放假來來回回不僅要走家鄉(xiāng)那一段崎嶇的山路,還要坐汽車,走很長很長的山區(qū)公路。后來畢業(yè)了,分在山村小學教書,更是免不了走山路,回家的鄉(xiāng)路也就越走越長。
其實,從我的家鄉(xiāng)到集鎮(zhèn)就五六公里的路,從集鎮(zhèn)到縣城也就30多公里。后來工作了,從縣城到我工作的地方也就百多公里,都不算遠,可我總覺得很遠,坐車從家鄉(xiāng)到縣城要大半天,從縣城到我工作的集鎮(zhèn)基本上要一天,上車前和下車后都要走路,這就得起早貪黑,兩頭都要走一段夜路,所以就老覺得很長很長。
后來,從集鎮(zhèn)到老家的路也挖通了,我每年回家有時還可以直接找車坐到家門口??墒?,由于是坑坑凹凹的鄉(xiāng)村土路,車子在上面顛簸得幾次讓我差點吐出黃膽不說,一路上還得經常下車推車,既浪費時間,又辛苦,回家的鄉(xiāng)路還是很難行,回家一次來回十分不容易。
前不久,我回老家,從縣城到老家的路一轉眼就到了。到鄉(xiāng)集鎮(zhèn)車子只走了半個小時,從集鎮(zhèn)到我家更是只走了十幾分鐘。見我納悶,開車的侄子說,現在路加寬了,改直了、平坦了,鋪了水泥路面,連從鄉(xiāng)集鎮(zhèn)到老家這一段都硬化了,鋪成水泥路。路好走了,自然就快了。講到我從前工作的地方,侄子說,那也不遠,就一個多小時。
那時因為交通不便,車輛又極少,我每次回家來回都十分艱難,經常擠不上每天一趟的班車,只好背著東西步行,所以才覺得路遠。
對鄉(xiāng)路的記憶是深刻的。讓我記憶深刻的,不僅僅是過去步行的艱辛,就是后來挖通了公路,由于鄉(xiāng)路崎嶇,車少人多,要坐車也特別不容易,其艱難程度,至今還記憶猶新。
我的家鄉(xiāng)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大莊不算偏僻,首次通班車是上世紀的1978年底。
記得首次通班車正逢街天,大街上人山人海,我們那時正在讀高中,因為是“開天辟地”的大事,所以也一起去湊熱鬧,與周圍的人一起高興,人人都興奮得不得了。但是,高興勁還沒有完,就陸陸續(xù)續(xù)地聽同學和老師說,因為班車太擠,根本擠不上去。不久,我就嘗到了擠班車的滋味。
那是1979年5月的一個周末,我和班里的幾個同學相約要到離大莊30多公里的縣城去照照片。那時一天就只有一趟班車,還是只有十幾個座位的小班車。好不容易等到班車來,我們幾個半大小伙子立即去擠,盡管擠得只差人疊人了,最后還是只有擠上去3個,我和另外幾個還是沒有擠上去。我的一個同學不服氣,干脆跳到車頂的貨架上,任司機怎么勸、怎么罵都不下來,最后只好找了公社的公安特派員來,將他強制趕了下來。無奈,我們只好步行,走了30多公里路到縣城去照相,第二天中午照完相又步行回來。
那年的8月底,我高中畢業(yè)考取了師范,想起擠班車的情景,一家人都搖頭,父親最后是托人讓我坐生產隊的馬車先到縣上,又有熟人幫著擠上班車,一路站著好幾個小時到了楚雄,實現了我坐班車的夙愿。
在楚雄讀書兩年,寒暑假回家?guī)状螖D不上班車,是一位雙柏同學約著去州林業(yè)局木材加工廠,找一位本家的叔叔幫忙,爬在車廂里顛顛簸簸地回到縣上,再步行或找熟人的馬車、手扶拖拉機等回家。有兩次是冰冷刺骨的寒冬,到雙柏后從車廂里跳下車,都凍得不會走路了。還記得又一次春季開學是爬在拉滿木頭的車頂上坐著去楚雄的,冷得渾身打顫不說,還隨時都有摔下來的危險。
兩年師范畢業(yè)后,我分到離雙柏縣城70多公里的法脿教書。因為班車擠,去時是坐一輛大卡車去的。在學校工作的近10年里,我嘗夠了擠班車的苦頭。那時回家基本上都是步行走五、六個小時的山路,不敢去擠班車,到縣上學習不得不擠班車,經常是擠得人貼人,根本管不了有沒有座位,不少時候是像被人一樣,踩著被人從窗子上爬進去的,有幾次還被人吐了一身。
1985年元旦,我在法脿成立全縣范圍內的“白竹山文學社”,時楚雄州文聯(lián)副主席主持工作,德高望重的《金沙江文藝》主編芮增瑞先生從楚雄擠班車去看望我們。從楚雄到雙柏好歹賣到了座位,從雙柏到法脿就沒有座位了,只好由縣文化館的一名作者陪著,擠班車一路顛簸著站到了法脿。到法脿時,年近六旬的芮老師擠得幾乎休克過去,只好一下車就背到醫(yī)院輸液……
雙柏歷史上是一個“交通閉塞,舟車無可用”的山區(qū)縣,祖祖輩輩靠人背馬馱在崎嶇的“茶馬古道”上行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才開始陸陸續(xù)續(xù)修建縣鄉(xiāng)公路,到上世紀80年代初,“山間鈴響馬幫來”的報道還上了《人民日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加快了鄉(xiāng)村公路建設,特別是近五年來,公路等級不斷提高,全縣鄉(xiāng)鄉(xiāng)通了油路,村村寨寨的鄉(xiāng)村公路都得到了硬化,公路網路四通八達,很多過去不可能通車的地方,也經過“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天塹變成了坦途!改革開放短短40年,雙柏的交通運輸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群眾的出行難問題徹底得到改善,為山區(qū)群眾鋪就了真正的小康之路 、幸福之路。
現在,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城鄉(xiāng)上下道路越來越好,班車也越來越多了。從縣城到楚雄每十多分鐘就有一趟,半個多小時就到了,加上大多數人家都有了私家車,很多時候班車都沒人坐了。
前幾天出差去楚雄辦事,去時整張班車只有3個人坐,第二天回來時更少,只有我一人,成了我的專車了。班車沒人坐,我一方面為駕駛員叫屈,一方面又為時代的飛速發(fā)展變化、人民生活的改善而高興。在一路上與駕駛員閑聊,聽他發(fā)牢騷的過程中,我不禁想起那時我每次回家走的鄉(xiāng)路,想起當年在鄉(xiāng)路上擠班車的情景,一時感慨萬千!
今年7月1日,省城昆明到我家鄉(xiāng)楚雄的高鐵就開通了;用不了兩年,我所在的偏僻小縣城就會有兩條高速公路經過。更讓人高興的是:地處十萬大山包圍著的彝鄉(xiāng)雙柏縣,已經有了鐵路建設、機場建設規(guī)劃!
是??!鄉(xiāng)路漫漫,卻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