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倫:藍色的火苗
四十多年前的冬天,那時好像比現(xiàn)在寒冷許多,早晨起來,常常能看見茅草屋的房頂鋪滿白霜,屋檐下長滿一溜冰凌??茖W家們斷定,我們的地球將變得溫暖,我不知道是好還是壞,那時我還是個青澀少年,因為老是感到整天饑腸轆轆,便總覺得一切都沒有希望。
我的家鄉(xiāng)在距縣城有十余里的鄉(xiāng)下,再往東十里便是充滿神話色彩的三學山,在傳說中,三學山曾是神仙棲居的福地,可那時候的冬季,天剛放亮,便能看見通往山里的每條羊腸小道上,不斷是背著背簍的農村女人杠著竹扒浩浩蕩蕩的開進山里去拾柴禾。她們大多揣著幾個苞谷饃饃,走上十多二十里路才能進山,要到下午3、4點鐘才能背著柴草返回,勞苦得很。
在那個年代,農村都是以秸桿和柴草做生活燃料,但極不科學的鄉(xiāng)下老土灶使柴草耗量很大,到了冬天,生活燃料就變得極度匱乏,方圓幾十里的三學山一帶便成了唯一的依靠。亂砍濫伐成為必然現(xiàn)象,林木一年年稀疏起來。就連一座座無樹貧草的山頭,也要被竹扒鐮刀刮脫幾層皮。
那時我年紀小,覺得上山拾柴很好玩,曾纏著跟媽媽進了一次山。現(xiàn)在媽媽已經去世多年了,但每當想起媽媽在山里拾柴的情景,就想掉眼淚。那時我家里有七口人,爸爸因嚴重的風濕病,已徹底喪失勞動能力。哥哥姐姐弟弟與我都在讀書,全家僅靠媽媽和大姐的勞動支撐著,生活極為艱難。那次因為有我跟著,就沒有往深山里趕,但為了拾更多的柴回家,媽媽就揀了一個一般拾柴人不敢上去,非常陡峭的山坡爬上去,看見媽媽爬那么高揮鐮砍柴,心里特別害怕,真怕媽媽從上面摔下來,就在山腳哭鬧著要回家。盡管我“媽媽!媽媽!”的喊個不停,聲音回蕩在孤寂的山谷。但她不理睬我,因為家里柴禾不夠燒,日子還得一天天過下去。到了晌午,媽媽砍了堆尖尖老沉老沉的一背柴,才帶著我往家里趕,這時的媽媽一臉塵土,頭發(fā)也散亂了,手背上添了幾道血痕。一路我們不知歇了多少次,才回到家。這次經歷,多年來一直是我內心隱隱作疼的記憶。
曾經讓我不安和嘆息的大山,如今卻不一樣了,隨著年齡一年年的成長,我被常去常新的山野著了迷,而三學山去的次數(shù)最多。中國農村改革四十年,注定將被歷史銘記和感動,隨著不斷發(fā)展的農村生產力,民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如今我們家鄉(xiāng)已徹底放棄了以山林作為生活燃料的嚴重依賴。如今進山拾柴的現(xiàn)象早以絕跡。記得在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是秸桿與蜂窩煤來解決農村生活燃料所需。但如今,在國家大力推行加快發(fā)展、科學發(fā)展的新農村戰(zhàn)略背景下,農民已在建文明家園,追求和諧發(fā)展的引導中,有了很強的生態(tài)意識與環(huán)保意識,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論也深入人心。在農業(yè)科技和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中,代表著綠色農業(yè)的標志性建設“農村沼氣工程”已在農村地區(qū)如滾雪球般遍地開花。一種清潔、衛(wèi)生、可回收利用,原料獲取簡便的新型能源技術,已徹底改變了農村傳統(tǒng)而落后的生活習俗,這種改變,對農村而言,無異是前無古人,惠及子孫的一次能源革命。
記得2007年3月28日,我家僅出資350元的自籌費,國家數(shù)千補貼了兩千多元,不到一個月完成了沼氣池建設,廚房也按清潔環(huán)保的要求改造一新,我便攙著年老的媽媽參觀,讓她親自打開點火旋鈕點火,媽媽見爐具中藍色的火苗飛舞,開心的笑了,笑得很開心,還趕忙吩咐我給她煮了一碗面條,媽媽吃著可口的面條,直夸兒子能干哩。其實,這都是享受了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沿用千年土灶的歷史便一去不返了,至今家里打沼氣的發(fā)票成了歷史見證,被珍藏了。
后來,我學著寫了一首詩記錄了當時的心情“終于看見/新農村的沼氣/成為進步的標志/那延續(xù)千年的灶堂/燃盡了最后的夕陽。/終于明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產力/讓我們沒有留戀/就跨過祖輩的歷史/向煙塵做最后的告別?!?/p>
如今的三學山似乎向著太陽行走,樹也多了起來,也一年比一年的青翠,三學山的冬季也不再那么寒冷。每當人們踏進三學山那綠色邊界,總有山風快意搖曵著大片林海,盡情張揚著活力與靈性與那清麗、勃發(fā)的神韻和自信的靈魂。這種情景常讓我想起那關于神仙在此棲居的動人傳說,但傳說中的神仙終是沒有見到。每當遠望三學山一座座山峰,我的村莊,總有一束藍色的火苗溫暖地穿透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