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發(fā)現人類生命力的光焰 ——讀榮格《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榮格說:“錯誤也是知識建立的基礎?!边@句論斷折射出榮格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心理學的關系。榮格還說“所有心理學都有主觀性,我自己的心理學也不例外”,呈現了心理學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從“我”的心理學到“我們”的心理學的必然經歷。“我”的心理學屬于由我的經驗與靈感啟示中產生出的主觀性心理學,“我們”的心理學是相對客觀的心理學。對人類心理的探索,就如行進于黑暗中,榮格與弗洛伊德都是行走在黑暗里的探索者。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中,榮格認為其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心理研究,源于東方。全書由13個章節(jié)組成,筆者最為欣賞的,是其中的《心理學與文學》和《原始人的心理》。
科學之昌明,是原始人無法想象和企及的。但在心理及心理學上,我們與原始人相去并不遠。原始人不懂心理學,我們是否真懂?事物間的因果關聯,原始人用集體表象解釋,并相信沒有人會死于生病?!跋噍^于我們,原始人的邏輯性不會更強或更弱。他們的前提條件,也就是觀點和動機,與我們存在差異,這是僅有的區(qū)別?!彼麄兎直嫔茞旱臉藴屎芎唵危拔遗c敵人的妻子偷情是善,敵人與我的妻子偷情是惡”,簡言之就是“善即利我”。原始人認為“所有的事情都由隱形、武斷的力量,即意外推動產生”,或者說,“一切自然皆非自然”,科學的進步則讓我們去掉了“非”字。
在原始人思想意識向現代人遷移進化的過程中,一切功勞的原始基礎都隱藏于時間這個變量中。從心理學角度反觀時間,我們可以理解過去、偏遠、蠻荒之部落的環(huán)境、心理、心態(tài)。同樣,這個“時間原理”也適用于我們理解未來。
文學中的科幻小說,是現代人對于當下的解讀與對未來的預言,不管這種解讀與預言是否成立,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和警惕的倫理界限。
相較“藝術源于生活”,榮格的無意識理論可能更具合理性,在一定的心理層面可解釋歷史上一些流派產生的內在原因。這是榮格心理學與文學的完美聯姻。榮格說:“時代與個人類似,希望得到補償、調整,因為其在意識觀方面存在不足……無論誰,都要在無意中受命于那個時代的命令,借助行動,將所有人潛意識中的想要實現的目標和路徑明示出來。”這是在集體無意識作用下完成的。某個時代的群體心理焦慮、心理期盼、心理恐慌,會在一個恰當的契機下,在文藝作品或某個事件中發(fā)酵,轉化為顯意識,從而形成某種思潮、流派、主義及其源動力。從作品層面說,作者只是將先天經驗及個人無意識和意識以后天所謂經驗的形式注入作品并使其有序化、邏輯化、情節(jié)化。
“作者是基本只相當于自己作品的工具和附庸,所以讓他解釋自己的作品,就成了不合理的要求。解釋作品這項工作應由別人或后人承擔,畢竟他已竭盡全力完成了表達的工作?!睒s格這段論述與卡爾維諾在《文學中現實的層次》中的寫作主體論異曲同工。
這里還存在作者如何看自己作品的問題,即寫作目的、目標等。這個論述是無意識被意識遮蓋后的產物,且其所表達的意思要符合社會對其的要求,從而否定無意識在寫作過程中的存在性與原生態(tài)下的不自覺奔涌。
榮格在《心理學與文學》中,觸及了一個命題——文學作品中的預言性。也許這個命題具有不客觀性,但筆者相信,從心理學層面,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文學作品中那些現實與迷幻共存的文字來源。
人們活著時希望看到自己死后的樣子。這似乎是偽命題,但我們有時需要看到過往中自己的那一部分,看到自己被從思想、情感與行為中剝離出來的那一部分是怎樣活著的,或者說,是怎樣在自己的記憶里活著,希望這種剝離出來的活著能成為別人重復上映的電影。這是一種唯美、凄婉與希冀。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以書名賦予了現代人一個使命——“我們需要尋求靈魂”。由此,榮格心理學作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用這一現在進行時完成了心理探索的哲學意義。更具隱喻意義的是,這個使命將伸向人類的未來。因為現代人是流動的,流動不僅存在于意識之海,還指那層漫天般的信息雪正遮蓋著人們的靈魂,陷現代人于某種“黑暗”。
這種“黑暗”,正激起人類踏向黑暗的勇氣,去發(fā)現全人類生命力的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