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紐帶:父輩們卓越的東亞詩歌書寫 ——在第四屆韓中日東亞文學論壇上的發(fā)言
在這篇短文里我想談到兩位東亞詩人。因為在他們長達半個多世紀卓越的現(xiàn)代詩歌書寫中清晰地昭示了關(guān)于東亞詩歌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給予我們深刻的感發(fā)和長久的激勵。他們和我父親一樣都出生于20世紀30年代,我稱呼他們?yōu)椤案篙叀薄?/p>
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1931—)、中國詩人昌耀(1936—2000)。
毫無疑問,兩位前輩都是各自國內(nèi)卓越的詩人,乃至是偉大的詩人。其中,谷川先生還健在,昌耀先生已于2000年3月——千禧年曙光照臨這個孤獨星球的春天便匆匆告別了這個世界。
我以一名普通讀者的身份,按照中國傳統(tǒng)(也是我們東亞傳統(tǒng)),從最年長者谷川先生談起吧。
知道谷川先生是比較早的,在上世紀90年代我就得到了他的詩集,是在格爾木一家文具店圖書角購買到的,但由于幾次搬家,詩集“潛藏”于“書?!?,很難找到,好在后來又購買到了他和他的知音譯者田原先生共同遴選,收入他不同時期代表作的新詩集《二十億光年的孤獨》。可以說,在除中國之外的東亞詩人當中,谷川先生的詩歌對我的影響較大,濡染也較深。根據(jù)我的閱讀經(jīng)驗,他是把東西傳統(tǒng)融合、處理得比較成功的一位詩人,身為詩人、劇作家、繪本作家、翻譯家的他,視界宏闊,意念高遠,襟懷灑落,想象豐富,融日本本土傳統(tǒng)經(jīng)驗與西方現(xiàn)代詩歌精神、技術(shù)于一爐,在世界范圍內(nèi)擁有多語種廣泛讀者,躋身于世界一流詩人之列,給我們晚輩提供了一條東亞詩人作家走出封閉的家園,仰望宇宙星辰,從容直面現(xiàn)代世界的鮮活經(jīng)驗和成功道路。但無論如何,他的詩歌中獨具魅力的還是那些富于濃郁東方藝術(shù)特征的元素——生動活潑的直覺頓悟、簡潔明快的語言節(jié)奏與智慧靈動的禪思理趣等等。他是傳統(tǒng)的,更是現(xiàn)代的;他是東亞的,更是世界的。
下面我談?wù)剚碜晕覀兦嗪5牟壬?,大家可能并不熟悉,他沒有谷川先生那樣聲名遠播,如雷貫耳,但其詩歌成就絕不遜于他,可長期以來我們對他缺乏認知,似乎沒有充分辨認、估量出他詩歌卓異非凡之狀貌品相、精神氣質(zhì)和體塊分量,在國際詩壇的情況就更是如此了。但這并沒有影響他詩歌的杰出品格和價值。詩人西川曾對我講,有一次他給一名對昌耀完全陌生的德國詩人介紹了昌耀的詩歌,德國詩人在聽了他一首短短的、只有三行的《斯人》之后,就毫不猶豫地說,這是一位大詩人!雖然昌耀在有生之年僅有過一次異國文學之旅,但他對世界文學一直抱有極大的熱情和深廣的了解。他曾經(jīng)親口給我講起過日本文學,他說自己雖然無緣去鄰國日本走走看看,但很喜歡彌漫著獨特“日本之美”川端康成的小說,也毫不掩飾地告訴我,有時又感覺川端小說故事情節(jié)推進太慢,常常讓他失去閱讀的耐心。昌耀的詩歌從《詩經(jīng)》、《楚辭》、先秦諸子、漢賦、唐詩、宋詞等淵深博大,繁富駁雜的中國辭章傳統(tǒng)脫胎而來,還得天獨厚從青藏高原汲取了藏傳佛教等多元民族宗教、文化豐盛的營養(yǎng)汁液,又備受改革開放以來洶涌而至歐美西方現(xiàn)代詩歌自由創(chuàng)造之風的深刻熏染,而高原雄偉壯美的山川河流,自然風物以及時代幻變莫測的風雨雷電和由此生成的坎坷命運(這點又同高銀先生何其相似?。┵x予他詩歌剛健挺拔、飽滿充實、簡奧古樸、沉郁頓挫的形體結(jié)構(gòu)、物質(zhì)意象、詩性語言和鏗鏘音韻,而自成高格,自成一家,卓然挺立于當代詩壇之林。如此,我想大唐李白唯一存世真跡《上陽臺帖》“山高水長,物象萬千,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六字豪雄慷慨之言足可道盡昌耀詩歌萬千氣象和力道千鈞,故不再贅言。
如此,兩位東亞父輩詩人自他們那個封閉動蕩、艱辛憂患的年代至而文明互鑒、文學互動的今天,都書寫出了既屬于祖國,又屬于東亞,更屬于世界的卓越詩篇。古人云: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文學在其精神本質(zhì)上是同一個東西,無論你所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文字,背靠的是哪個文明傳統(tǒng),我們都要面對人類的渴望和夢想發(fā)抒心聲,而人類的心靈是相通的,這對自古以來天然屬于東亞文化共同體的我們更是如此。在這個浩瀚的宇宙,地球是孤獨的;在這個孤獨的星球,我們更復(fù)是孤獨的,是需要溝通交流,認知彼此的,正如兩位父輩揮動如椽巨筆抒寫的不朽詩篇:
宇宙正在傾斜
所以大家渴望相識
——谷川俊太郎《二十億光年的孤獨》
靜極——誰的嘆噓?
密西西比河此刻風雨,
在那邊攀緣而走。
地球這壁,一人無語獨坐。
——昌耀《斯人》
我相信,兩位父輩詩人從未坐在一起探討過詩歌,但都在詩歌中表達了彼此相知相識的強烈愿望,他們不約而同,分別從日本和中國,從東亞不為人知的一隅向世界發(fā)出了熱情呼喚,可謂“嚶其鳴矣,求其友聲”。而今天,我們韓、中、日三國作家詩人圍坐在這座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的美麗都城首爾,依舊是為了這個使命,這大概也是舉辦東亞三國文學論壇的初衷和意義所在吧,正如鑒真大和尚1300多年前在日本長屋王施贈給中國佛僧的千領(lǐng)袈裟上所看到的美妙真言:“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jié)來緣?!焙翢o疑問,在諸多文化形式中,文學、詩歌是連接交通人們心靈最為直接而堅韌的紐帶,它從各自隱秘而豐厚的傳統(tǒng)走來,又面向“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令人心懷激蕩的未來,而這一切的實現(xiàn)必須通過一代又一代忠誠而勤勉的讀者才能實現(xiàn),才能最終完成,其中就包括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