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屆非洲英語文學專題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8月25日,中國首屆非洲英語文學專題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
英語文學已經(jīng)走過四個階段:起初是英國文學的一枝獨秀;隨后是美國文學躋身世界文壇后的花開兩朵;然后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加勒比和印度等國家和地區(qū)英語文學的眾聲喧嘩;再到風格獨特、具有特殊文化品性、美學蘊涵和倫理指向的非洲英語文學崛起后的“喧賓奪主”。非洲文學有獨特的文化蘊含和美學表征,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在30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2億的非洲大陸發(fā)生的文學現(xiàn)象不容忽視,而作為非洲文學重要組成部分且在國際上受到關注的非洲英語文學,也應該成為中國學者研究的對象之一。有鑒于此,上海師范大學外國文學研究中心日前舉辦了“中國首屆非洲英語文學專題研討會”,來自國內高校院所的80多位相關學者深入探討了非洲英語文學的基本概念與研究范疇、非洲英語文學與世界文學的關系、非洲英語文學的文化表征與美學特色、非洲流散文學研究、歐美國家非洲英語文學研究、非洲英語文學在中國的接受與影響以及非洲英語文學研究的走向及意義等議題。
由于使用了殖民地宗主國的語言,非洲英語文學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分裂屬性。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朱振武將非洲英語文學總結出三大特征——本土表征、流散表征、混雜性表征。所謂“混雜性表征”,正是體現(xiàn)在非洲英語文學本身的復雜性之中。一方面,英語為非洲文學家提供了便利、迅捷地從歐美文學中汲取給養(yǎng)并走向世界的金鑰匙;另一方面,非洲文學的英語寫作又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殖民歷史的烙印,這是與當代非洲文學家們力圖實現(xiàn)民族獨立自強的愿望相沖突的。
會上,非洲文學學者李永彩提出,在非洲英語文學研究中,需要注意非洲作家寫作中的口語痕跡。非洲英語文學中的一個特征時常被忽略:大量的非洲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過程正處于口語向書面語轉換的特定歷史時期。英語的強勢介入加速了這一特定的歷史進程,但卻無法完全消除非洲英語文學寫作中存在的口語化特質。通過文本中口語化痕跡的探尋,有助于我們揭示英語文本遮蔽下的本土文化來源,從而真正地理解文本的精神、風格和思想。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孫曉萌則通過對非洲本土豪薩語的研究,發(fā)掘出了當?shù)厣詈竦暮浪_語傳統(tǒng),揭示了一片不為人所知的殖民文化統(tǒng)治前的新世界。盡管非洲殖民當局利用種種形式將西方文學體系輸入殖民地,但盛行百年之久的豪薩語文學書寫使當?shù)氐挠⒄Z書寫具有了極強的本土化色彩。不少豪薩語地區(qū)作家的英語文學作品,甚至是先運用豪薩語創(chuàng)作,之后再由本人翻譯為英語。這一非洲文學傳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又與朱振武對非洲英語文學“源與流”的重視不謀而合。華中師范大學教授羅良功對恩古耶瓦斯揚戈作品的分析,則充分展現(xiàn)了當代非洲英語文學對建立“本土性”的努力。一方面,恩古耶瓦斯揚戈重視方言,大量運用通俗語言,強調大眾美學,力圖吸取傳統(tǒng)來克服殖民文化,另一方面,通過簡單直白的英語清空歐美文化存量和修辭傳統(tǒng),裝進非洲語言元素和表意策略,實現(xiàn)了英語的“非洲化”,也為非洲英語文學從“分裂”到“重建”提供了重要樣本。
徐彬、高文惠、石萍平、盧敏等學者發(fā)表了對卡里爾·菲利普斯、索因卡、奇瑪曼達·恩戈茲·阿迪契、法拉赫等非洲英語文學作家及其創(chuàng)作的研究報告。這些非洲英語文學作家的寫作都表現(xiàn)出英語寫作所無法掩飾的本土化特征。
朱振武還對非洲英語文學的基本概念、范圍和基本命題做了闡釋。非洲英語文學指非洲作家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非洲英語文學的版圖覆蓋整個非洲大陸。作為英語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非洲英語文學已引起世界關注,但我國對其文學史和相關研究資料方面的整理和譯介還相對滯后,相關資料也比較匱乏。當前的中國學術界還需要對非洲英語文學進行系統(tǒng)深入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資料整理與翻譯,從而真正了解非洲的本土文化源流,更好的了解非洲英語文學的價值。而對于當前的中國學術界而言,非洲英語文學是值得挖掘的學術富礦。研究非洲英語文學對于在世界學術范疇內建立中國獨立的學術話語體系,打造中國學術自信,有著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