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開幕,充滿科技感的新奇展品引圍觀—— 實驗室走出的藝術品探索“后生命”
在央美美術館,極具視覺沖擊力的作品引得觀眾駐足觀看。本報記者 饒強攝
各種型號的走路機器人、器官移植的臨界感受、護理院中癡呆患者的病床和床邊助記設備……這些都是藝術品?沒錯。昨天,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經(jīng)過三個月的整修后重新開放,迎來了第二屆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繼兩年前探討“技術倫理”主題后,今年以充滿科技感的諸多展品探討“后生命”主題。
人們常說,生命是自然的奇跡。但是在信息時代和數(shù)字時代里,“生命”的概念變得有些不一樣了。此次展覽展出介紹了國內(nèi)外機械、生物合成、數(shù)據(jù)領域多個重要實驗室里走出來的藝術品,充滿科技感的展品讓人陌生又熟悉,它們到底算不算有生命?成為大家的一個共同疑問。
為了營造神秘感和未來感,展廳里黑色氣模組成了一條又一條通道,每一條通道的盡頭都有一兩件展品。拿起墻上的耳機,觀眾可以聽到一段悅耳的少女演唱。這位少女名為“小冰”,它是微軟公司發(fā)布的智能伴侶虛擬機器人,她已經(jīng)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布過近10首單曲、發(fā)表了一部詩集《陽光失去了玻璃窗》,她甚至還很會扮作過家家里的媽媽,自動分析一篇故事的文本,再以適合幼兒接受的聲音來講故事。這樣的“小冰”算不算有生命呢?
會做夢,是人類引以為傲的一項技能。然而展覽顯示,夢是可以用機器造出來的。一段名為《繭》的視頻顯示,當人進入睡眠時,機器可以通過外部的聲音、氣味和肌肉刺激來影響夢境的情緒和內(nèi)容?!霸瓉黼娪啊对靿艨臻g》里情節(jié)都是可以實現(xiàn)的?!币晃粎⒂^者感慨,科技太發(fā)達,連真實和虛擬之間的界限都變得模糊了。
還有會唱京劇的機器人。視頻上沒有一個具體的演員在演唱,觀眾只能看到高度抽象化和簡單化的京劇表演動勢。機器人越來越能干,人類是不是要集體失業(yè)了呢?
“展覽就是要探討不確定性對人類生活和人類之本的挑戰(zhàn)?!北敬握褂[的總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宋協(xié)偉介紹,央美已確定將與國內(nèi)一家大型機器人公司,以及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分別成立聯(lián)合實驗室,以藝術同步科技發(fā)展,探討科學和藝術結合所產(chǎn)生的新的文化現(xiàn)象,提醒人們反思人類未來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