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博科夫文學講稿閱讀分享會:“用脊椎骨去閱讀”
近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主辦的納博科夫《文學講稿》《俄羅斯文學講稿》《〈堂吉訶德〉講稿》閱讀分享會在京舉行。北京大學教授韓敏中、作家李浩等圍繞主題“用脊椎骨去閱讀”,討論了納博科夫對于創(chuàng)作、批評以及文學閱讀的看法。
納博科夫《文學講稿》系列,是以他在大學講述文學史課程時的講稿為基礎整理而成的。在講稿中,他運用新批評理論對具體作家和文學作品展開研究,注重文本分析,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藝術觀和批評方法,以及豐厚的語言、文學修養(yǎng)。韓敏中談到,納博科夫教學的年代,正好是歐美等國語言學理論和新批評理論盛行、對語言意義空前敏銳的時期,這些相關理論關注文本中語言、文字的排列組合及其意義的生成和不斷擴展,關注文字本身的多層次,從中架構文本的意義體系。納博科夫也有這方面的主張,他要揭示有關文學的信息,比如經(jīng)典名作是如何運作的。納博科夫在序言中曾提到,唯一重要的就是作品的語言構成的細節(jié),需要關注只是細節(jié)是如何巧妙運作、累加、層疊而形成了一種效應,這些細節(jié)和意象的組合是否會擦出火花。
李浩認為,納博科夫對于細節(jié)的注重,并不代表他不重視思想的深刻。他之所以這樣說,是有針對性的,就是針對某種排他性的文本批評,如社會學批評或政治學批評,認為這種批評在某種程度上極大壓文學作品稀薄的文學性。納博科夫的《文學講稿》系列提供了進入文本細讀的最直接、最敏銳、最恰當?shù)耐緩?,并在某種程度上培養(yǎng)起讀者自身的審美,喚醒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他認為,納博科夫在《文學講稿》系列中曾經(jīng)反復提到的要如何創(chuàng)造一種真實,并接受它的必然后果等,對于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也極富啟發(fā)性。
在講狄更斯《荒涼山莊》時,納博科夫說:“我們只要渾身放松,讓脊梁骨來指揮,讀書的時候我們好像用的是頭腦,但真正領略藝術帶來喜悅的部位卻在兩塊肩胛骨之間,就是脊柱,微微震顫?!?兩位分享者都認為,要達到這種深刻的對于文學和文字的感受,需要閱讀者作為人的修養(yǎng)、閱讀的素養(yǎng)以及調動各種感官的審美能力,需要有對于人、他人、生活包括自己的敏銳領悟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