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泉哥”和他的客家話快板
張春泉在進行快板表演
張春泉:客家竹板歌提供了豐富的客家話資源。以前認為快板只能用北京話說,現(xiàn)在覺得只要觀眾聽得懂的語言都可拿來說快板。
梁厚民:主要是希望能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為快板書藝術(shù)的發(fā)展多做一點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能讓快板書在臺灣傳承下去,為后人多留下一點學習欣賞快板書的樂趣。
客家人張春泉曾被臺灣地區(qū)的媒體冠以“客家竹板天王”等“帶著巨大光環(huán)”的稱號,在張春泉自己看來,這些名號只說對了三分之二, “只有‘客家話’和‘快板’說對了” ,其他的三分之一呢?“我只是個票友。 ”張春泉說。
這位在同行眼中“低調(diào)、含蓄、本分又老實”的快板演員,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潛心鉆研如何用客家話表演快板,到今天, “春泉哥”和他的客家話快板在臺灣地區(qū)的客家群體中已是家喻戶曉。
拜師梁厚民,“走進”快板藝術(shù)
張春泉出生于1966年,是臺灣新竹的客家子弟。小時候,他在收音機上聽到“快板大師”李潤杰說的《金魚的故事》 ,“在臺灣沒有聽過這種曲藝形式,喜歡得不得了” ,他把李潤杰的快板書錄下來,沒事的時候就聽一下,慢慢地自己也說了起來。
在讀師專的時候,二十出頭的張春泉找到當時臺灣第一個說唱藝術(shù)團體——漢霖民俗說唱藝術(shù)團(以下簡稱“漢霖” ) ,“他找到漢霖來,向我們表達自己對快板的熱愛,想成為漢霖的一員” ,漢霖的創(chuàng)始人王振全回憶道, “每次發(fā)演出費,春泉都說自己跟漢霖學到了不少技藝,演出回饋是應該的,堅決不要演出費” 。漢霖也“回饋”了張春泉,提供了所有與快板相關的資料,供張春泉研習。
師專畢業(yè)后,張春泉到臺北的一所小學做了語文教師,他的課余時間依舊獻給了他喜愛的快板。1996年,快板表演藝術(shù)家梁厚民受漢霖的邀請赴臺演出,這改變了張春泉的“快板生涯” 。其實梁厚民1994年第一次去臺灣演出時,張春泉就跟著看了很多場,深愛著快板的張春泉,萌生了拜梁厚民為師的念頭。在表演拉洋片的臺灣老藝人劉可耀的引薦下,張春泉于1996年正式拜梁厚民為師,在丁仲、白原等臺灣曲藝名家的見證下,張春泉“恭恭敬敬地向梁厚民行了磕頭、奉茶禮,梁厚民也向他派了見面禮” 。
拜師后,梁厚民住進了張春泉家,為期一個月。梁厚民教張春泉打板、演唱和創(chuàng)作,甚至教他制作竹板。在梁厚民后來的回憶錄中,說起這段收徒經(jīng)歷,梁厚民說, “主要是希望能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為快板書藝術(shù)的發(fā)展多做一點點實實在在的事情,能讓快板書在臺灣傳承下去,為后人多留下一點學習欣賞快板書的樂趣” 。
而在張春泉眼里, “遇到梁老師,就真正走進了快板” 。張春泉坦言,在遇到梁厚民之前,他甚至分不清數(shù)來寶、快板和快板書的區(qū)別,只知道那些都是有節(jié)奏地念著韻文?!按虬宸矫嬉卜植磺灏逖郏魂囅勾?,認為這樣挺逗。 ”經(jīng)過梁厚民的悉心指導,張春泉才發(fā)現(xiàn)“快板這門藝術(shù),手眼身法步都要得宜,角色特點要合理凸顯,發(fā)于心成于聲,須內(nèi)外兼?zhèn)洹?。同時,梁厚民也教張春泉如何創(chuàng)作快板書, “梁老師教我的創(chuàng)作理論,為我以后寫作客家話快板打下了根基” 。
在曲藝界,梁厚民拜師收徒的故事流傳甚廣。年輕時,梁厚民一直想拜李潤杰為師,然而李潤杰始終沒有答應,這對梁厚民來說是一生的遺憾。而梁厚民“功成名就”之后,收了很多對快板“愛得深沉”的弟子,包括他的加拿大“老外”學生沃爾斯和演員梁天。除了廣收弟子,梁厚民還在“進校園”“進社區(qū)”及下鄉(xiāng)活動中手把手地教了很多學生,他抱著“把這門藝術(shù)傳下去”的念頭,為快板的傳承作出不少貢獻。
“讓快板在臺灣傳下去”也是張春泉的想法,他的小學教師身份為他的“私心”帶來了便利,小學課本上有“孫悟空三盜芭蕉扇”一節(jié),他把相聲藝人王學藝的快板書《三盜芭蕉扇》放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很喜歡。慢慢地,他開始跟一些對快板有興趣的孩子一起,利用課余時間練習快板。
客家話快板成就的“春泉哥”
梁厚民離開臺灣后,張春泉“開始了勤學苦練” ,他盤算著“是不是用客家話也能表演快板” ,為此他也開始了客家話快板表演的嘗試。2003年,愛客家說唱團團長唐川邀請張春泉入團,他在愛客家說唱團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客家話快板表演之路。2006年,他參與到臺灣客家電視臺《日頭下月光光》節(jié)目的錄制之中,這讓他的客家話快板在臺灣客家群體中家喻戶曉。
客家人有自己的傳統(tǒng)“快板”表演形式——客家竹板歌,客家竹板是由四塊板組成,“韻文類似于京劇里的數(shù)板或數(shù)來寶” 。 “這跟快板的七塊板和故事、情節(jié)一韻到底的形式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
張春泉用快板的“七塊板”來表演,同時他也吸取了傳統(tǒng)客家竹板歌的表演內(nèi)容,在張春泉看來,“客家竹板歌提供了豐富的客家話資源” 。從胡希張所著的《客家竹板歌研究》一書看來,流傳下來的客家竹板歌曲目不少,但張春泉感嘆,“臺灣與大陸相隔多年,客家群體語言變遷,很多曲目要經(jīng)過修改才能用” 。比如“早上好”一句,廣東客家人照字文讀都可以聽懂,但在臺灣照字文讀,很多臺灣客家人聽不懂,張春泉就把它換成“恁早萋” ,諸如此類。如果需要替換的是在句子開頭或中間,還比較好修改,如果是在句尾,可能就涉及到韻腳的問題,需要大改。
在借鑒現(xiàn)有資源的同時,張春泉也嘗試自己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中,他“盡可能地表現(xiàn)客家話的多樣性” ,比如對于“吃”字的用法,他在快板段子中用了“噻”“咈”“食”“狌”和“啄”等幾種不同的詞,來適應客家話豐富的表達習慣。
因臺灣客家群體的來源各異,客家話本身的腔調(diào)也因地而異,目前臺灣客家群體使用的腔調(diào),大致可分為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詔安腔五種。據(jù)張春泉介紹,臺灣客家人中有句話是“四縣山歌海陸齋” ,意思是臺灣客家山歌多半是用四縣腔演唱,而道士做法多半會用海陸腔,“道士所念韻文居多,也有節(jié)奏,我認為和快板書類似,所以覺得以海陸腔唱快板會更有親切感” 。
近二十年的客家話快板表演經(jīng)歷,讓張春泉對快板的認識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以前認為快板只能用北京話說,現(xiàn)在覺得只要觀眾聽得懂的語言都可拿來說快板” 。在《日頭下月光光》節(jié)目中,張春泉被稱為“春泉哥” ,參加了這個節(jié)目后,客家觀眾都開始喊他“春泉哥” ,“比我年紀小的還好,長輩如此叫我,我會特別不好意思” 。如今,因為堅持不懈的客家話快板表演,在臺灣客家群體中,他已是家喻戶曉的“春泉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