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俠:深入生活小結
2016年,我的申報項目長篇小說《藍色的山脈》順利入選中國作協(xié)深入生活項目,將開始為期3年的長篇小說創(chuàng)作。
小說反映的內容發(fā)生在抗戰(zhàn)初期,年代久遠,有些事情已經很模糊了,為了收集素材,尋訪當年的知情者,我來到了延長石油七里村采油廠,在4個月時間里,我走訪了眾多老石油及其子女,通過他們了解了這個采油廠的前生今世,那些黃土高原上第一批產業(yè)工人的艱苦歲月以及這個小采油廠在中國現(xiàn)代石油工業(yè)史上的獨特地位。可以說,從之前對這個采油廠浮光掠影式的了解,到今天詳細了解其曲折發(fā)展史,可謂收獲頗多,受益匪淺。
首先,這是一個有歷史,有內涵的所在,在中國現(xiàn)代石油史上地位獨特。采油廠位于延安市以東73公里處,距延長縣城7華里,是延長石油乃至中國石油的發(fā)祥地,迄今已有100多年的開采歷史。其前身是1905年清朝政府創(chuàng)辦的“延長石油官廠”,聞名遐邇的“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就誕生在這里。七里村采油廠具有光榮的歷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了石油大生產運動,為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積極貢獻,被譽為“功臣油礦”。1944年,毛澤東主席為當時的石油廠廠長陳振夏同志親筆題詞“埋頭苦干”,褒獎石油職工。建設時期,特別是在“五五”、“六五”期間,七里村曾經是延安地區(qū)石油生產和加工的主要基地,為延安經濟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發(fā)展生產的同時,七里村還為玉門、大慶等油田和延長石油各兄弟采油廠、煉油廠輸送了設備和大量的人才、技術,為石油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藍色的山脈》反映的是一件真實的歷史事件,緣起就是發(fā)生在這個小小的采油廠。先前只是在礦史中有一句話的內容:“1938年,延長石油官廠支援玉門油礦鉆機兩部,技工13名?!痹跉v史中細細搜求,我發(fā)現(xiàn)歷史要比文字記載生動有意思得多。
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戰(zhàn)爭急需要石油,可是,我國是一個貧油國,日寇在戰(zhàn)爭一開始就封鎖了中國的海岸線,北至鴨綠江南至北部灣3.2萬公里的海岸線完全被封鎖,外援包括石油等戰(zhàn)略物資完全無法入境。沒有石油,抗戰(zhàn)時無法打贏的。
在這個危急關頭,國民黨秘密成立了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主要用于在大陸尋找石油,孫越崎等石油勘探專家在祁連山下玉門老君殿找到礦藏,可是沒有開采設備,等于巧媳婦無米。
正在一籌莫展之時,地質專家翁文龢建議向陜甘寧邊區(qū)政府借。當時,舉目全國只有位于黃土高原深處的延長石油官廠有勘探鉆機設備??墒?,早在1935年,劉志丹就解放了石油廠,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家企業(yè)。石油廠僅有三部鉆機,承擔著養(yǎng)活邊區(qū)政府的重任。國民黨政府能如愿以償嗎?
在經過多方斡旋,邊區(qū)政府、石油人以抗戰(zhàn)大局為重毅然舍棄自身的利益,拆裝機器,輸送最好的石油工人,并在條件極其惡劣的情況下組織了13輛車運送極其設備和成熟的工人技師,奔赴勘探開采玉門油礦,并打出油井支持了抗戰(zhàn),從汽油等必須物資上給予前方戰(zhàn)場最大支持。小說體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期,大敵當前,共產黨人的自我犧牲精神和石油工人的責任擔當。
我在采訪過程中走訪了很多石油人,了解到了這個廠艱難而曲折的光榮歷史。深刻地領會到,作為一個寫作者決不能坐在象牙塔里憑空臆造歷史,有時候歷史比我們的想象還要豐富得多。
其次,這個采油廠直到今天仍然煥發(fā)出生機,在全世界低滲透油田開采經驗上,具有相當大的標本意義。每一次面對那些兢兢業(yè)業(yè)勞動的人們,我都感到汗顏,他們創(chuàng)造的是實實在在的財富,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們的作品能否匹配上他們對作家的尊敬!
從1905年到今天,110年來,經過幾代石油人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七里村采油廠不斷發(fā)展壯大,油田生產規(guī)模逐步擴大,開發(fā)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綜合實力持續(xù)增強,1992年原油產量達到10萬噸,2002年達到20萬噸,2005年突破30萬噸進入穩(wěn)產。截止2010年底,七里村采油廠探明儲量面積263.53平方公里,儲量1.345億噸,累計生產原油454.78萬噸,在冊職工2260人,專業(yè)技術人員323人。
可能對于這些數字一般人感到抽象,我們僅有幾樁實例可做比較,19世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開采油井早在上個世界初就干枯填埋了,中國僅有臺灣省苗栗1867年開采的油井較之于早,但是,也早早的消失了,只有黃土高原上的延長七里村采油廠還存在,并且還煥發(fā)出勃勃生機,不得不說是個奇跡。上述數字精確地說明了石油企業(yè)所創(chuàng)造的社會物質財富,對社會所提供的工作崗位以及為精準扶貧所做的實實在在的貢獻,這些都是石油的價值。
第三,在采訪過程中,深感藝術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的豐富多彩遠遠超過了作家的想象力。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安詳、靈動的內心世界和他們創(chuàng)造能力都使我感到驚訝。他們是真正的能工巧匠。
我在石油廠聽到很多老石油的后代說起石油廠當年的歷史,感覺歷史仿佛依然鮮活。就在石油人何延年的家里,毛澤東東渡黃河時住在這里,何延年知道毛主席是南方人,愛吃狗肉,專門殺了一條看門狗,陜北人不吃狗肉,不會做,何延年靈機一動,想到南方人都愛吃辣子,就把辣椒放的很多。毛主席吃了燉狗肉,連連稱贊,說這是來到陜北之后吃得最香的一頓飯。
采油廠歷史漫長,是大陸第一口油井所在地,里面的員工成員復雜,其中我了解到有一個老職工的母親曾經是毛主席家里的保姆,她已經過世,曾經不止一次給孩子們講主席家里的事,說主席夫人江青是個很細心的女人,給主席遞茶總是將有把的那一邊遞過去,方便主席接。還非常會做衣服,就是補個補丁也補得好看,是個陜北人口里的“好婆姨”。在延安時期,倆人關系曾經非常恩愛,是一對慕煞旁人的神仙眷侶,當然這些都是傳說而已,不過仍可看出歷史的復雜和豐富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
這里還生活過抗戰(zhàn)初期從東北退守內地的張學良東北軍,很多老石油都曾經是張學良的部隊,其中還有張學良本人的秘書。1936年直羅戰(zhàn)役中,東北軍慘遭紅軍重創(chuàng),很多人被俘虜,他們流落異鄉(xiāng)之后,拿起了石油剎把,變成了石油人,他們的故事其實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生動注腳。
總之,110年漫長的歷史使得這個廠擁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和值得我們深入挖掘,相信對我目前所要創(chuàng)作的小說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