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暢游瓦窯堡文化休閑長廊
清明前后,陜北大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桃花杏花爭相開放,一片粉紅;柳樹垂下綠絲絳,青翠可愛。
春光明媚,正宜散步。一天午飯后,我從四路口出發(fā),沐浴著融融的陽光,迎著暖暖的春風,穿過瓦窯堡大橋,來到了瓦窯堡文化休閑長廊。
走在充滿現(xiàn)代氣息的長廊上,欣賞著萬紫千紅的如畫春景,令人心曠神怡,怡然自得。我知道,瓦窯堡文化休閑長廊只是縣委縣政府努力打造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人在畫中的生態(tài)景觀,實施“百里綠色長廊工程”的一部分。這個長廊位于子長縣城瓦窯堡的迎賓東路、秀延河南岸,全長1200米,寬約4米,總投資1800萬元;設(shè)計新穎,氣勢恢弘,圖文并茂。2007年秋開工建設(shè),2009年夏完工,歷時近2年。
在瓦窯堡大橋橋頭,有一座華麗的涼亭,它正中矗立著由已故陜西政協(xié)主席艾丕善題寫的“瓦窯堡大橋”幾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從橋頭開始,沿著秀延河,446塊精雕細刻的花崗巖浮雕欄桿一字排開,一直延伸到秀延河大橋橋頭。
第一塊欄桿上面刻有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右上角刻有毛主席初在陜北的頭像;紅旗上面寫有“中央紅軍長征落腳地,抗日宣言誕生地,中央紅軍東征出發(fā)地”三行大字。第二塊欄桿上面刻有題為“天下名堡,革命紅都”的碑記,介紹了瓦窯堡的來源和歷史:“縣城瓦窯堡,始建于元初,歷來就有‘天下的堡,瓦窯堡’之美譽。她襟三川而帶二水,環(huán)六山而擁千翠,自古為‘邊鎮(zhèn)之咽喉,西塞之要徑,秦關(guān)之保障’。 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瓦窯堡成為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政府和西北軍委(中央軍委的前身)的所在地。人民共和國的開創(chuàng)者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在此叱咤風云,扭轉(zhuǎn)乾坤,譜寫下光輝壯麗的歷史篇章。為此,瓦窯堡成為中央紅軍長征的落腳地,抗日宣言的誕生地,中央紅軍東征的出發(fā)地,成為舉世矚目的革命紅都。共和國的9位將軍就誕生在這里?!?/p>
我回頭看了看巍峨的龍虎山,那里有將軍們的銅像。龍虎山已經(jīng)打造成著名的旅游風景區(qū),山上有將軍亭。亭子前正中安放著“民族英雄”謝子長的銅像,周圍依次排列著建國后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的閆紅彥、賀晉年、李赤然、吳習智、賀吉祥、高維嵩、陳克功、賀毅和姜聚華九位將軍的銅像。
第三塊欄桿是中央紅軍到達瓦窯堡的浮雕,接下來分別是毛主席草書書寫的《清平樂·六盤山》和《沁園春·雪》、瓦窯堡會議介紹、一些瓦窯堡革命舊居舊址介紹及發(fā)生在子長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介紹并附圖,還有一些子長歷史名人及和子長有關(guān)的歷史名人介紹,如子長籍的胡瑗、薛文周和王鴻薦等,在子長留下足跡的歷史名人有蒙恬、范仲淹,還有任安定知縣的王光祖、李嘉胤、廖均和龍錫慶等。欄桿上刻有明朝王光祖的《土田說》和清朝李嘉胤的《廉說》,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別是反映陜北民俗、陜北民歌、神氣的瓦窯堡傳說、安定八景的浮雕圖畫,讓我深感家鄉(xiāng)歷史的厚重。
看著欄桿上鐫刻的一件件有關(guān)子長的人文歷史,我心潮澎湃,深為我是子長人而倍加自豪,同時深感革命成功之艱難。
此時,藍天白云下,碧水清澈,景致優(yōu)美,加上長廊沿途立有毛主席的詩詞景墻,簡直就是一幅精彩的油畫。美觀大方、富有現(xiàn)代人文氣息的長廊,柳絲飄拂,松柏森森,加上音樂噴泉、時尚燈光、綺麗涼亭、敦實石桌凳和木桌凳等,已成人們休閑、觀光的好場所,更是縣城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秀延河上,5座橡膠壩如長藤結(jié)瓜,攔截的秀延河成了5座碧波蕩漾的湖泊,無怪乎人們稱這里是景觀之河、文化之河、生態(tài)之河。每到夜晚,長廊上流光溢彩,絢麗奪目,十分壯觀。
走在平展的大理石上,看著華麗的燈柱、青翠的松柏、蕩漾的綠波,聽著潺潺的流水聲,哼唱著欄桿上刻著的陜北民歌:“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南來的大雁北去的風,信天游唱給毛澤東聽”;“ 陜北游擊隊,老謝是總指揮”;“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上一道道坡坡下一道道梁”;“上河里的鴨子下河里的鵝,忽閃閃眼眼照哥哥”等,不時停下來欣賞著文化景墻上瀟灑的毛主席詩詞和欄桿上的古今詩篇、名言警句,真乃人生一大享受。同時,也得到一次良好的教育,可謂一舉三得:既鍛煉了身體,又陶冶了情操,還學習了知識。
在長廊右側(cè),有座秀延小學,圖書樓、實驗樓、教學樓一應俱全,是陜北乃至西北一流的小學。氣派的大門,先進的設(shè)施,明亮的教室,優(yōu)雅的環(huán)境,清澈的河水,真是學習的好地方,讓我這個曾經(jīng)在黑暗窯洞里上小學的人羨慕不已。操場上,橡膠跑道非常明顯,一群又一群的小學生正在快樂地游戲追逐,歡樂的笑聲回蕩在秀延河上空。我們小時候哪里有這么好的條件,教室是黑暗的窯洞,操場是土操場,還爛爛坷坷。秀延小學門前的石碑上刻有荀子的《勸學(節(jié)錄)》:“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讓人牢記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子長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在秀延小學旁邊,是開展青少年校外活動的公益性場所。中心始建于2008年,占地2268㎡,建筑面積4125㎡,框架結(jié)構(gòu),共建五層,總投資619萬元。是縣政府實施的一項“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中心設(shè)備齊全,開設(shè)了勞技、棋藝、乒乓球、四驅(qū)車、機器人、書法、繪畫、舞蹈、鋼琴、電子琴、聲樂、古箏、少年作家等興趣活動項目,是青少年求知的樂園,成才的搖籃,為青少年特長的發(fā)展和天賦的展示搭建了平臺。我們小時候可沒有這樣的好場所,我真羨慕現(xiàn)在的青少年。
就這樣信步走著,看著,穿過一座供人休息的長方形木制涼亭,不知不覺來到了秀延河大橋旁,也就是長廊的盡頭。橋邊,有用石頭雕塑的兩個鼓樂手和一個嗩吶手,栩栩如生;一塊巨石上刻有原子長縣委書記薛海濤題寫的“瓦窯堡長廊”五個紅色大字。我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路,覺得這個長廊簡直就是一幅描繪子長從古到今歷史發(fā)展的燦爛畫卷。
站在橋邊,看著清澈的河水,來往的車輛,悠閑的游人,整潔的長廊,櫛比的樓房,真感慨自己遇上了好年代,幸福的生活道不完。而這一切,不正是改革開放以來,子長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充分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嗎?正這樣想著的時候,一列火車呼嘯著轟鳴而過,一架飛機穿過藍天,在長廊上空留下長長的白色“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