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學》2018年第7期|馬淑琴:妙峰金頂那道紫色的圣光
作者簡介
馬淑琴,女,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作協(xié)第七、八、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詩歌學會理事;北京作家協(xié)會理事、詩歌創(chuàng)作委員會副主任,門頭溝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
著有詩集《放歌京西》、《山月》、《不朽的風景》、《炊煙扶搖》《馬淑琴詩選》和散文集《書琴散文》等,在省市以上主流報刊發(fā)表詩歌數(shù)百首,紀實文學、散文等百余萬字。作品多次獲獎并收入多種版本詩歌集。多次參加國家和省市重大活動的采風創(chuàng)作。
兒時的玩具中,有一個三寸多長的白瓷娃娃,雖燒制粗糙,卻是我的最愛,因這娃娃承載了我許多神秘的向往。
瓷娃娃是母親從姥姥家?guī)淼摹?/p>
一
母親的娘家在妙峰山腳下的下葦?shù)甏?。我想,葦?shù)甓ㄊ恰叭數(shù)椤?。永定河邊茂密的葦叢中,母親的村子像是停泊在岸邊的一只古老渡船。村子與村里的故事大都與近旁的一座山有關,這座山名曰妙峰,山上有座娘娘廟,母親說,娘娘是她們心中的神。還說,山頂上,總有一道紫色的光,那是娘娘的圣光。我的童年浸泡在妙峰山神秘的故事里。不知何時起,村人組織起“開山老會”,每年廟會開始前,會眾腰插板斧和鐮刀,為朝頂進香披荊斬棘,做開路先鋒。姥爺是開山老會的一屆頭領。那個瓷娃娃,就是姥爺從妙峰山的娘娘廟帶回的,準確地說,是從娘娘廟里的送子觀音那里拴回的。誰家沒有孩子,拜過送子觀音,再從廟里用紅線拴住一個小瓷娃娃帶回家,放到炕上,這家的女人就能懷孕。有一天,姥姥用砸了一冬桃核兒換來的錢,給母親縫制了一件山丹花一樣嬌艷的嫁衣,母親被一乘花轎抬著,從永定河的上游抬到下游。
在我長久的懷想中,母親村邊的蘆葦長成了船篙,只輕輕一點,就將悠遠的歲月從昨天撐到了今天。但真正認識妙峰山,還是從我主持妙峰山傳統(tǒng)廟會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開始的。
說來也巧,2005年夏,負責北京市申遺工作的石振懷老師找到我,希望由我來負責妙峰山傳統(tǒng)廟會的申遺工作。我想,這大概是冥冥之中的緣分吧。我緊緊抓住上天賜予的機緣,就像接過姥爺當年手中的開山板斧,為我進入妙峰山辟出一條路,打開一扇門。一個精干的班子,一個不留余地的計劃,實地考察加查閱資料,召開130多名香會會首的聯(lián)誼會,各路會首集聚一堂,為申遺歡欣鼓舞,并驕傲地追溯各自歷史的悠遠和業(yè)績的輝煌,那是一種怎樣的盛況啊。這次會議,基本摸清了各路香會的前世今生。
當時,在世著名的老會首是85歲高齡的“萬里云程踏車老會”的會首隋少甫。隋少甫出身香會世家,父親隋星甫是清末皇宮“內八檔”會中兵部杠箱會的杠箱官。少甫11歲拜奎世峰為師學車技,后又拜京城四大前引之一景榮為師習會規(guī),1940年任會首,多次率香會到妙峰山朝頂進香。為了香會,他毅然賣掉了自家的三進院。對這樣一位傳奇會首,我頗感興趣。那是北京崇文打磨廠地區(qū)一個青磚灰瓦的舊院落,隋先生住在院子西南角的一間小屋里。走進這間充滿神秘色彩的小屋,只見老人虛弱地靠在床邊,因我們的到來,眼睛里閃著興奮的光。一張小桌上放著半副鑾駕,墻上多幅朝頂進香和表演車技的老照片,老人不緊不慢地講述經歷,又遞過一本相冊,讓我們翻看。臨走時,隋老送我們一面當年“萬里云程踏車老會”的三角會旗。我們當即打起會旗,擁著老人合影留念。
只一個星期,就傳來隋少甫先生去世的消息。
只用了37天,終于完成了妙峰山傳統(tǒng)廟會所有申遺材料的準備,不僅通過了專家論證,而且被國家申遺中心評為范本。妙峰山傳統(tǒng)廟會,終于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讓我更從靈魂深處敬仰那座不同凡響的山峰,感動于那場從歲月深處走來的民間盛會。
二
妙峰山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妙峰山鎮(zhèn)北部,距市中心35公里,屬北京西山的第二階梯,主峰海拔1291米,為火成巖構成。古老的火山噴發(fā)口造就了雄偉峻拔、幽深秀美的山峰奇景,成為金頂仙境。
山上植物蔥郁,懸崖峭壁上的奇松翠柏,于云霧之中時隱時現(xiàn),各色野花依季次第綻放。秋天,當滿山紅葉簇擁著蓮花金頂?shù)纳駨R,那一路的紅又以身心的嬗變修成禪的象征。山下有幾百年種植歷史的玫瑰園,如今已近萬畝。小滿時節(jié)漫山姹紫嫣紅,芳香四溢,給這座仙山平添了悠遠的熱烈與浪漫。
妙峰山古稱妙高峰,是金元皇家寺院仰山棲隱寺“五峰”之一。明代中后期,民間在此修建了娘娘廟,佛、道、儒和民間崇信多神供奉,可滿足不同社會階層人們不同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寄托。由此,我想到一句廣告詞:“總有一款適合您。”由于進香許愿偶遂,香火漸盛。清康熙帝敕封妙峰山為“金頂”,位居北京“五頂”之首。乾隆帝為大殿題名“靈感宮”,嘉慶帝為娘娘廟親題匾額“惠濟祠”。清后期,慈禧老佛爺兩次來廟進香,題匾三塊,分別為“慈光普照”“功侔富媼”和“泰云垂陰”。咸豐帝和慈禧太后還將去妙峰山朝頂進香的數(shù)十檔香會封為“皇會”。
四百年延綿的香火中,清為鼎盛。每年農歷四月初一到十五,通往妙峰山的六條香道上,“人煙輻輳,車馬喧闐,夜間燈火燦如列宿”……香客達數(shù)十萬。隨著娘娘靈驗知名度的擴大,外埠香客占了百分之六十,于是,就有了“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之說,這句盡人皆知的俗語使妙峰山那道紫色的圣光籠罩了云貴、江浙等很多省份。
廟會主要活動空間除了娘娘廟,還有香道和茶棚。城里香客不論從德勝門、西直門、阜成門,還是從西便門、廣安門出城前往,一出城門即有茶棚,南北兩路,百座茶棚連綿不斷。清朝工部有位趙姓琉璃制造商,他在門頭溝琉璃渠村修建的萬緣同善茶棚最為宏偉精良。史料記載:“光緒庚子前,供品豐美為諸處冠。”每一處茶棚都是一檔善會,不僅備有食宿粥茶,義務為香客服務,而且還是娘娘行宮,設有娘娘神駕,香會經過也要打知、焚祀、獻藝,香客也可在此朝拜。
妙峰山廟會以碧霞元君(娘娘)信仰為中心活動,以朝頂進香和民間技藝表演、祈福納祥為主要內容,是由民間自籌自辦自管自治的民間信仰和綜合性民間傳統(tǒng)文化活動。除了浩繁如云的香客,還有300余檔民間香會為廟會提供義務服務和技藝表演,另有宮廷“內八檔”的“頂層參與”。多年以來,形成了一整套朝頂進香的程序和禮儀,成為規(guī)范,世代相承,沿襲至今。
大家以對碧霞元君的“一秉虔心”和“一心向善”為理念,以“車籠自備,茶水不擾,虔誠上山,帶福還家”為宗旨,香會相遇互相打知,互換拜帖,香客互道虔誠。朝頂進香途中,明文規(guī)定:“不準嬉戲打鬧,不準攀折花木,不準飲酒賭博,不準淫詞口角。”形成了謙和禮讓、互助奉獻、行善祈祥的行為規(guī)范和精神品質。更加值得稱道的是,這些行為完全是自覺自愿,不需任何政令,而且是民間自籌自辦、自管自治,且不出任何事故。北京民俗學家金受申先生在文章中說:“妙峰山朝頂進香時,所有香會和朝山人都一心向善,不生他想,路上絕無爭吵之事。茶棚舍茶舍鹽舍饅首,為人縫綻鞋,及行人讓路態(tài)度都是和藹的,道一聲虔誠,有什么蹬鞋踩襪子的事全可以過去?!彪y道這不是一種人與人、人與神的和諧社會嗎?而且,多種民間文化聚集于此,使廟會成為承載和傳承民間文化的絕妙空間。
永定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妙峰山的娘娘——碧霞元君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同樣是母親的形象和化身,她有著母親的寬厚和仁慈。對于碧霞元君,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有過這樣的論述:“泰山神是女神,為什么?這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原始社會母性崇拜的遠古隱秘心理的回歸,想到母系社會,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不管活得多大,在深層心理中封藏著不止一代人對母親的記憶。母親,意味著生。假如說東岳大帝是司死之神,那么,碧霞元君就是司生之神,是滋生繁衍之神?;蛘咧苯亓水?shù)卣f,是母親神。人的一生,在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艱難辛苦,受盡委屈,特別需要受到母親的撫慰?!薄半y怪四方以進香來謁者,輒號泣如赤子久離父母膝下者?!蓖衾险f:“這里的‘父’字可刪?!笔前?,就連皇帝老子對她也不敢有絲毫的不敬,又是為廟宇賜名,又是親題匾額。慈禧太后是一個特殊的女人,對于威望超她之人是決不能容忍的,但對這位女神卻另眼相看,不僅親自朝拜,還恭敬題匾。
由此說來,香客對于“娘娘”的虔誠,文武香會心甘情愿地“為老娘娘當差”,是自然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