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四十年
1978年8月下旬,南翔機務段運轉車間領導派我與另外三個同志一起去蘭州出差,我們是乘坐上海到蘭州的火車去的。
進入上海北火車站候車室后,到處都是那種“你挑著擔,我牽著孩,鍋碗瓢盆和鋪蓋卷全帶上,行李里面就是一個小家”的鏡頭。我們在大小行李的裹挾下進站、檢票,一路在洶涌的人潮中來到站臺,然后又被推擠上“綠皮車”。對號上座后,發(fā)現(xiàn)“綠皮車”里的木座椅,一邊三個座,一邊兩個座,每兩排中間有一個小茶幾;車廂里沒有空調,在天花板上只有一排整齊的風扇,用于夏季降溫。好在“綠皮車”車窗能全開,兩側通風,特別是行駛在沃野上,車窗外微拂的清風吹在身上,還算舒服。
當“嗚”的一聲長笛鳴響后,綠色的長龍便緩緩地移動了。我的心也隨著呼嘯的長龍飛向遠方。然而一路上,火車狹窄的通道中總是擠滿擁擠的人群和疲憊的身影,一百零八個座的車廂竟然有二百五十人之多,還有堆放在過道里的行李,讓旅客上廁所來回走動都困難,就連列車員送水、賣飯或售貨經(jīng)過,也要不時地說一聲“請收收腳,請轉轉身”……
那時的鐵路都是蒸汽時代的黑色火車頭,拖動著笨重的鋼鐵喘息著,永不疲倦地唱著一首“況且、況且”的老歌。上海到蘭州距離約兩千公里,現(xiàn)在坐高鐵需要九個多小時,也就是說早晨從上海出發(fā),傍晚就能吃到正宗的蘭州拉面;可當時我們乘的這趟火車卻跑了三天兩夜之多。下車時,我覺得兩腿實在難受得不行,腳都抬不起來,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腿才能逐漸恢復。
1997年4月1日,中國鐵路開始第一次大提速。隨后,1998年、2000年、2001年、2004年、2007年,到2009年4月1日共實現(xiàn)七次鐵路大提速。全國主要干線火車從八十、一百、一百二十公里運行時速逐步提高到時速兩百五十、三百公里。
2007年,我乘火車去北京,列車如一條騰起的銀色長龍向前飛馳。那有著高靠背座椅的車廂,整潔明亮,車窗外的廣袤大地,疾速掠過,我的心情也像放飛的風箏,格外舒暢。一覺醒來,北京到了,全程只有十小時。這讓我不禁想到1993年,充滿理想的我往北京趕時,最快也要二十個小時左右,晃晃悠悠幾乎要一天一夜,那時感覺太慢、太遠了。然而,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后來的好日子會如此讓人振奮。
更讓我沒有想到的是,從北京到上海大約一千三百公里的距離,現(xiàn)在只要四個多小時。2011年6月30日,京滬高速鐵路通車運營。15時,G2次動車組列車從上海虹橋始發(fā),平穩(wěn)加速,貼地“飛”向首都北京。到北京的最快時間也由原來的十小時縮短為四小時四十八分,一天一個來回都沒問題。
神州大地上,一條條高鐵線路相繼開通運營。如今,從上海赴千里之外的武漢等地,僅需四五個小時便能抵達,令人驚嘆不已。我知道,我國高鐵總里程已達二點五萬公里,占世界高鐵總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六點三。在西部,蘭渝鐵路、西成高鐵、渝貴鐵路相繼投用,打通了四川北上、南下大通道;從西安出發(fā)三個多小時即可到達成都,困擾人們多年的“蜀道難”問題成為歷史。在中部,貫通東西、承接南北的米字形高鐵網(wǎng)基本成形。在北方,石家莊到濟南高鐵開通后,從石家莊到北京、太原、鄭州、濟南,火車行駛時間都在一個多小時,形成一小時鐵路客運專線交通圈。
最近,出行去北京,京滬高鐵已開通舒適便捷的“復興號”,這自然成為我購票的首選。在我看來,如今乘車比過去輕松太多太多,四小時十八分就可抵達首都,不僅時間合適,車廂里還有免費WiFi,坐車時也不會無聊。乘坐“復興號”,讓我切身體會到鐵路四十年的變遷?!皬团d號”是我坐過的最好的高鐵動車組,寬敞舒適、干凈衛(wèi)生、服務過硬,真是太棒了。車廂里“高姐”們挺拔的身姿,和藹的笑容,整齊的穿戴,以及對旅客像家人一般的溫馨服務,更讓人心曠神怡。四十年前曾經(jīng)在我腦海里定格的與火車有關的畫面——站臺上洶涌的人潮、慌亂的腳步,拉著大包小包、拖兒帶女追趕火車的身影,以及那擁擠的、條件簡陋的車廂,現(xiàn)在已經(jīng)大變樣。
四十年,對于歷史長河而言,只是“彈指一揮間”,然而就在這并不長的時間里,中國的火車,實現(xiàn)了火車頭從蒸汽機車、內(nèi)燃機車到電力機車劃時代的飛躍;時速從慢悠悠行駛的六十公里到疾速的三百五十公里,插上了鷹的翅膀;車廂從人滿為患的綠皮車,到座椅能調節(jié)、智能控溫的“復興號”;旅客的行李從蛇皮袋、自制的布袋子,到輕便的行李箱、精致的手提袋, 行囊越來越小,出行的步履越來越輕松。中國人的便捷出行,已經(jīng)開始令全世界羨慕。這改革開放帶來的大變化,怎不讓人為日益繁榮富強的祖國而自豪。
草木蔓發(fā),春山可望。當下,中國的高鐵,正馬力十足地奔馳著,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壯闊征程上一道美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