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2018年第7期|阿袁:春秋
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某個會議上,好像是“中國文學中的地理學研討會”,也可能是“中國地理學中的文學研討會”,她記不太清了。吃飯時,他正好坐在她邊上,主動和她搭訕上了。很清淡的搭訕,沒有男女意味的。這一點她看出來了。他和她談論魚生和芥末。那天有一道生魚片,紅艷艷的,花瓣一樣,整齊地擺放在晶瑩剔透的冰上。盛放它的器皿也是晶瑩剔透的牙白瓷,在璀璨的水晶燈下,好看得炫目。她胃口一向不太好,每次坐在琳瑯滿目的餐桌上,往往看的時候多,舉箸的時候少。尤其近些年,不吃的東西愈來愈多了,油膩的不吃,加了花椒大料的不吃,長相丑陋的不吃。桌上剩下的,也就不多了。所以每次吃東西時,她總是盯著一兩樣食物不放?!帮@得多么一往情深似的”——這是后來他調侃她的話,“多么奇怪的女人,對一盤生魚片一往情深”。餐桌的轉盤總是慢悠悠的,一圈轉下來,盤里的菜就所剩無幾了。所以當那道她想吃的食物經(jīng)過面前時,她會盡量不引人注意地多夾幾下,在轉盤剛轉過來,大概轉到她右方七十角度時夾一下,垂直于她時夾一下,轉走前大概到她左方七十度時再夾一下。這當然需要技巧,也需要食物的配合,有時食物是那種圓乎乎滑溜溜的,比如芋艿,她就完全沒有辦法夾幾下了。不過,芋艿那樣的食物不多,加上她這方面技巧嫻熟,所以一般情況下,她都能優(yōu)雅做到的。她是那種吃相很好看的女人,慢條斯理,不慌不忙,像貓一樣——這后來也成了她丈夫不滿她的地方之一,“你能不能饕餮一回?”他皺了眉頭對她說。她知道這句話是隱喻,他其實在指其他方面。年輕時他本來是個保守的男人,動不動就眼瞼桃紅,像古代戲劇里化了妝的小生一樣。她多數(shù)時候也是保守的女人,像他一樣。所以他們才會成為夫婦。但她畢竟是學中文的,偶爾也會玩點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名堂。他那時似乎不太喜歡她這種旁逸斜出,總是慌亂地制止她,“別這樣,小周。別這樣,小周?!薄恢苯兴≈埽徽撛趦扇艘鹿诔r,還是在兩人衣衫不整甚至根本沒有衣衫時。開始時她聽了略略有些失落。“小周”這稱謂是不是太見外了點?系里稍微上了點歲數(shù)的男同事都叫她小周呢。同事也叫,他也叫,不就顯不出遠近了么?可不叫“小周”讓他叫什么呢?叫莉?叫珍?或者叫莉珍?她認真地苦惱過,甚至私下里學了他的樣子用那些稱謂一一叫過自己,聽起來也是怪怪的。他那個人,還是適合有些見外的稱謂吧。小周,他這么叫她。老季,她這么叫他。他姓季,叫季納新。他其實比她也大不了幾個月,兩人同歲,都屬羊。所以在叫老季還是小季時她躊躇了好久,最后還是決定叫老季了。這是女人的小心機。往老了叫男人總比往少了叫更穩(wěn)妥。當然“小周”、“老季”聽起來有些疏遠,但怎么說呢,疏遠里也有一種相敬如賓的意味。也挺好,她后來覺得。反正夫婦最后都要“如賓”的吧?她一直以為他們會這么相敬如賓一輩子的。沒想到,中年之后,他似乎突然明白了“閨閣之樂有甚于畫眉者”,竟然不滿起她的保守撙節(jié)來。“你能不能饕餮一回?”他不止一次這么含沙射影地抱怨她了。她覺得好笑。“求仁得仁,又何怨焉?”他不是喜歡端莊的么?當初她襯衫的扣子少扣一個,出門前他也要她扣好。裙子稍微薄一點兒,他會讓她站到光線好的窗前轉過來轉過去,各個角度都端詳遍了,然后堅決地對她說,“這裙子透光,不能穿?!彼m然嫌他過于保守,但在心里又有點歡喜。這就是女性。不喜歡被管束,也不喜歡被放任。像她小姨婆所說的,女性天生是有風箏品性的,喜歡在天上飛,飛時又喜歡尾巴上被拴根絲線。年輕時她倒是有過饕餮的興致和胃口,“別這樣,小周。別這樣,小周?!彼菚r喜歡這么制止她,當她言行舉止有點兒過了時。有一回,他們?nèi)鸦ü荣p櫻,當時是三月末,已是暮春,櫻花開了一半,謝了一半,樹上有花,地上也有花,花樹間還有微微吹拂的風,是花謝花飛的意境,她當時就癡了,特別想“不端莊一回”——“不端莊”是奈保爾《浮花》里莊園管理員妻子的話。那女人是個蕩婦,在和男人縱欲之后,到教堂去懺悔說,“神父,我不端莊了”,有意思得很。她一個學古典先秦文學的,就算平日撙節(jié),但只要介質合適,那種“桑間濮上”的思想就會忍不住冒出來。但他不干,“別這樣,小周。別這樣,小周。”——就是這么個古板的人,后來竟然抱怨她“你能不能饕餮一回?”
人最后或許都會走向自己的反面。假如他年輕時是個放浪形骸的人,說不定現(xiàn)在就收斂了。知識分子都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三省的結果,就是否定自己之前的行為,然后對之后的行為做出矯正。像老季這種老實人,是會犯矯枉過正的毛病的,之前是過于保守,之后又過于放任。
準確地說,是想過于放任。他只是一味抱怨她,自己卻沒有什么行動,可能也是不知道如何行動吧。馬爾克斯不是說過嗎,愛是一種本能,要么生下來就會,要么永遠也學不會。他想放任,卻不知如何做,于是急切地指望她來啟蒙和領導他,像學科帶頭人那樣。學校里的課題組不就這樣么?老帶新,教授帶講師。她一個搞文學的人,這方面理所當然是擅長的吧?應該是教授級別的吧?他肯定這么想了。
她不知道自己擅不擅長,也沒有機會試過,誰知道呢?可即使擅長,她后來也沒有那胃口了?!叭诉^四十妝更濃”,女人大都這樣吧。中年以后,因為“菡萏香消翠葉殘”,于是愈加死勁地濃妝艷抹,試圖抹殺衰老的痕跡,卻欲蓋彌彰了。老季單位上就有這么個女人,是辦公室主任,姓鮑?!凹編熌秆?,季院長在嗎?”每次她打電話來,都是這么一句。她討厭那女人聲音里的脂粉氣,還有那一聲近乎恬不知恥的“季師母”——也是老大不小的年紀,比她也小不了幾歲,卻好意思叫她季師母?!笆酋U小姐呀”,每次她都這么回應,這是文學女人的刻毒。那女人肯定沒讀過錢鍾書的《圍城》,不然就不會那么開心地笑納她這句“鮑小姐”了。她本來不是個尖酸刻毒的女人,平日待人,哪怕是待年輕漂亮的同性,她也能溫柔敦厚。至少看上去是溫柔敦厚的。所以老三——老三是研究生時的室友,說她是林黛玉的身子,薛寶釵的性情。老三有段時間特別喜歡用“……的身子,……的性情”來造句。老三說她們師兄是“賈環(huán)的身子,賈寶玉的性情”,說自己是“潘金蓮的身子,李清照的性情”,有時又會倒過來,是“李清照的身子,潘金蓮的性情”。宿舍里的人起哄,要她說說潘金蓮的身子和性情是什么意思,李清照的身子和性情又是什么意思。老三總是不負眾望回答,“一個淫蕩,一個不淫蕩唄”。反正在宿舍,大家口無遮攔。那真是一段“不端莊”的美好時光。當然,老三說她“林黛玉的身子,薛寶釵的性情”,聽起來是好話,其實也不全是,其中有寓貶于褒,也有寓褒于貶。林黛玉的身子雖是嬌花照水,也是病秧子;薛寶釵的性情雖是溫柔敦厚,也是八面玲瓏和世故。她不是不懂老三綿里藏針的譏諷,但她從不和老三計較。她哪里是八面玲瓏和世故,不過是天性不喜和別人爭風罷了,意見不合時往往也“訥于言”,不像老三那樣伶牙俐齒鋒芒畢露,所以給人感覺就老謀深算似的。但不知為什么,她對鮑小姐就是溫柔敦厚不起來,打第一回見面就這樣。那是某個寒假,下雪天,老季單位組織大家去廬山看雪,然后到西海泡溫泉。她當時還詫異,這些搞理工的人,什么時候風雅起來了,竟然還組織去看雪?后來才知道是新調來的鮑小姐的提議。鮑小姐原來在學校宣傳部任干事,“干事”了很多年,也沒機會提拔成副科,一郁悶,就調到老季單位來當辦公室主任了。可老季為什么會聽一個初來乍到的女人的看雪建議呢?她隱隱有些不悅?!肮饪囱??不找個亭子喝茶?”她當時這么說,老季照例聽不懂。隔行如隔山,他一個搞湍流研究的,沒讀過張岱的《湖心亭看雪》,當然也就聽不懂她話中帶刺。她有些意興闌珊。這種時候,她和老季,從來不可能關關和鳴的。別說關關和鳴,簡直就是雞同鴨講?!澳阋灰??”老季問她。他們理學院男多女少,搞這類活動,為了生態(tài)平衡,都鼓勵帶家屬的。她和以前一樣,在猶豫了一會兒之后,還是決定去,雖然明知道去了也沒什么意思,可一個人在家,又有什么意思呢?
那么冷的天,鮑小姐穿絲襪,一雙及膝的黑靴,一件玫瑰紅的薄大衣,敞開著,里面是珍珠粉羊絨衫,鮮艷得像一只蝴蝶,把另外幾個家屬襯得黯淡無比。包括她。她那天穿一件黑色長羽絨外套,系一條灰綠相間的細格子羊絨圍巾,很經(jīng)看的,如果細看的話。她后來和他見面時,他就稱贊過她這條圍巾,“有一種清淡的美”,他說。她喜歡這評語,認為是切中肯綮的內(nèi)行稱贊。她之所以一直和他若即若離地交往著,也和他這審美眼光有關系。像他這樣能欣賞灰綠色的男人不多,多數(shù)男人都是喜歡玫瑰紅的俗物。那一次鮑小姐出足了風頭。她本來就是個有些沉悶的人,在鮑小姐的風頭下,更加沉悶了。兩天的行程里她幾乎沒說什么。說什么呢?“這雪真美呀!”有人說。“——真美呀”,有人附和。那些理工男和他們的家屬,翻來覆去,也就這些單調的話。如果是和中文系的同事來,這種時候他們肯定會孔雀開屏般斗詩文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天于云于山于水,上下一白”;“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同教研室的老孟,一定會背《湖心亭看雪》。老孟治明清文學,平日最喜歡張岱,只要逮著機會,就會聲情并茂地來上幾句。如果有這么好的機會,他一定要掉這個書袋的。而老鄢,為了和老孟搗亂,肯定會大聲背打油詩,“天下一籠統(tǒng),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一片兩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兩個老頭是死對頭,因為文學趣味的不同。老孟雅,老鄢反雅;老鄢俗,老孟反俗。兩人動不動就對掐起來,有時掐得格調不高,這就不是孔雀開屏而是斗雞了——像兩只抖擻了羽翅憋紅了冠子的老公雞,斗得不亦樂乎。而段錦年——段錦年教授是中文系的資深才女,古體詩寫得特別好,尤其絕句,有王維之禪意,太白之風度。這時候就會出來調停,用口占一絕的方式。兩個老頭雖然彼此頡頏,卻都服段錦年的,于是停下爭斗,一起為段錦年喝起彩來。氣氛于是轉為一派祥和的熱鬧。每回差不多都這樣。反正文學教授出來賞雪,絕不可能像物理學的教授,只是不斷說“這雪真美呀”、“真美呀”就算了事。如果只是這樣,還賞個什么雪呢?壓根就“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不過,話又說回來,像中文系同事那樣對了雪不住地聒噪美景就不虛設了么?好像也不是。她和他們在一起時,不也嫌棄他們酸文假醋且太吵了么?想想看雪這種事情,還是要一個人,像柳宗元《江雪》里的那個漁翁,“獨釣寒江雪”——老頭是真風流,不釣魚,釣雪。像“獨往湖心亭看雪”的張岱,也是一個“獨”。沒有他們這樣的,一群人,鬧哄哄的,這不是看雪而是看元宵鬧花燈了。
那兩天,她從頭至尾都帶著這微微不屑的態(tài)度。
也不單是對別人,對自己,她一樣也是不屑的——那么看不上那些人,為什么要來呢?為什么不“獨”在家呢?她完全可以學李白,來一回《雪中獨酌》。李白不是有《月下獨酌》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彼部梢浴把┲幸粔鼐?,獨酌無相親”嘛!卻沒有,而是以家屬的身份來了。
來了又不好好和大家“眾樂樂”,而做出一幅遺世獨立的樣子,算什么?
可她就是這樣的人,只要有活動,就消極地參加。參加了之后呢,又消極地抵觸。
弗洛姆說,我們渴望與眾不同,又害怕與人隔絕。
是這樣嗎?
每一次出來后總會有什么事情讓她郁悶。那兩天里,讓她郁悶的,是鮑小姐鮮艷的玫瑰紅大衣,還有她那套“鮮艷人生論”。
“鮑主任,你大衣的顏色真鮮艷哪!”
在說完“這雪真美呀”之后,那些理工男的家屬又夸起鮑小姐來了。
“——真鮮艷!”有人這么附和。
鮑小姐聽后容光煥發(fā),風頭更足了。
“當然要鮮艷,為什么不鮮艷呢?”
“如果你們喜歡去公墓散步的話,就知道鮮艷的必要了。公墓可是個散步的好地方,尤其是外國公墓,花園一樣干凈好看。比起讀書,我更喜歡讀那些墓碑上的字。某某某,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有的碑文,在某年和某年之間,只隔了十幾二十年,或十幾二十個月。那真是驚心動魄!什么哲學書,什么歷史書,比得上墓碑?”
“既然每個人最后都要塵歸塵,土歸土,到那灰撲撲的石碑下面去,那么活著時我們?yōu)槭裁床货r艷一點呢?”
“特別是女人,更應該鮮艷。想像花朵一樣綻放就像花朵一樣綻放,想像蝴蝶一樣翩躚就像蝴蝶一樣翩躚,想像孔雀一樣開屏就像孔雀一樣開屏?!?/p>
“不能鮮艷地死,至少要鮮艷地活?!?/p>
一車的人都鼓起掌來。
這女人,真能擺活。
也是,人家之前可是宣傳部的干事呢。
她終于明白丈夫畫風大變的原因了。原來是受了鮑小姐這套“鮮艷人生論”的啟蒙。
“你能不能饕餮一回?”這話的內(nèi)在精神,仔細一琢磨,和鮑小姐的“想像孔雀開屏就像孔雀開屏”是如出一轍的。她甚至懷疑,老季每次說這句時,說不定都想像了一下鮑小姐開屏的樣子。
鮑小姐雖然也不年輕了,但身體那么豐滿,毛發(fā)又那么茂盛,開起屏來,應該是粲然可觀的吧?
多年后她還清楚地記得餐桌上他搭訕她的話,“你怎么不蘸芥末呢?”她當時正專心致志地咀嚼著嘴里的生魚片,沒以為他那個“你”就是說她?!棒~生這種東西,不蘸芥末,也能吃么?《論語》寫到孔子吃膾,可是‘不得其醬不食’的?!彼贿呎f,一邊把那貝殼形醬碟從桌上取了下來,擱她面前。大盤里的生魚片已經(jīng)沒了,只剩下晶瑩的碎冰和幾片番芫荽紫蘇葉,還有一小團切得細細的蘿卜絲。她這才反應過來他是在對她說話呢。她臉一下就紅了。他注意到她沒蘸芥末呢。那么,他一定也注意到了她那七十度——九十度——七十度的三連夾了。那么一大桌人,半桌在觥籌交錯起坐喧嘩,半桌在熱烈地討論文學和地理學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討論“京派”和“海派”文學的地理學特征。她以為自己是完全隱身的呢。所以才好意思三連夾,才好意思把那三連夾的戰(zhàn)果囤在碗里然后細嚼慢咽,像貓一樣。沒想到,還是有人看見了。這讓她覺得自己像《笑林》里的那個楚人,拿片葉子就以為隱身了,于是公然去取人財物。她有些惱羞。他干嘛不去和他們一起討論文學和地理學的關系呢?干嘛非盯著她吃生魚片呢?但她還是聽話地把生魚片放進碟子蘸了蘸,這是領情的意思。她身上總有一種因長年累月被男性冷落和忽略所帶來的膽怯和溫順。一股非同一般的辛辣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自鼻腔奔騰而出,她趕緊用餐巾摁住了自己的鼻子?!啊抖Y記》說,春用蔥,秋用芥,他們本來應該用蔥的?!彼终f,推卸責任似的。
那天他也就對她說了這幾句話。
離席時他們彼此留了聯(lián)系方式,這沒什么,一桌的人都留了的,這只是社交禮節(jié),她沒多想什么。對男人她從來不多想的。經(jīng)驗告訴她,多想也是無益的。一個像她這樣沒什么姿色的女人,又不是花樣年華了,如果還有多想的習慣,那是非常有傷害性的。
他打來電話是在一年后了。
“我是孫辛酉?!?/p>
她“哦”了一聲,含含糊糊的,好像一時沒想起“孫辛酉”是誰似的。
其實他一自報家門,她就知道是他了。不是因為他的聲音有什么特別,而是她這兒實在“人跡罕至”,除了老季和教研室主任,幾乎沒有別的異性打電話給她的,所以才過耳不忘。
她的含糊或許打擊了他。他的語氣低靡了下來,“還記得么?在‘莊生記’——吃生魚片——蘸芥末。”他試著用一個一個關鍵詞提醒她。
她哧地笑出聲來,這一哧,是恍然大悟的意思了。
他松了一口氣,問她有沒有時間。
他到她這個城市來講學。不是什么真正意義的講學,不過是借機向學校請假好出來走走。三月了嘛,萬物復蘇,他覺得自己也應該從冬蟄中復蘇復蘇。正好《生態(tài)批評》雜志社邀請他過來搞個講座。講座才半天,而他做了三天的時間預算。他原來以為主編會安排好接下來的兩天半的,卻沒有。主編說,現(xiàn)在有“八項規(guī)定”,什么活動也安排不了。他本來想干脆提前走算了,想想又不甘心,覺得還是應該既來之,則安之。一個人也可以去周邊看看江南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嘛,說不定也別有一番情趣呢。
但他突然想到了她,她不是在這個城市嗎?那他為什么要一個人去看“群鶯亂飛”呢?那不是太寂寞了么?好像他的社交生活過得還不如鳥似的。他在電話里這么對她說。
她又哧地笑了,笑到一半,覺得不妥,立刻止住了。
這個男人,有點意思的。
“有時間的話,一起去看‘群鶯亂飛’如何?”
她計較起他說的話。他是“突然”才想到她。也就是說,他想到她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完全也可能沒有那個“突然”。既然如此,她憑什么陪他去看“群鶯亂飛”呢?
——早就看過了,她遲疑了一下,說。
再看一次唄,他說。
這對話讓她想起了《溱洧》,“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只不過,士與女的問答顛倒了一下。他是女,她是士。
他們是在戲仿《溱洧》么?
她又哧地笑了。
他也笑了。他自然知道《溱洧》的。那次會議上他的發(fā)言就談到了《溱洧》中的地理學和文學的關系。
且往觀乎?他愉快地問。
她在電話這頭抿了嘴笑,沒說話。
沒時間的話,就算了。許是因為她沒說話,他要把邀約收回去似的。
她有點慌了。這怎么可以?
有——有時間的,她說。
那天是周五,她本來打算去小區(qū)后面菜市場買香椿葉的。那個賣香椿葉的老女人只有周五才來。每年春天的這個時候,她都要做上一兩回香椿葉炒雞蛋。她喜歡做這種節(jié)氣菜,有農(nóng)耕時代的飲食特點。春天吃香椿葉,夏天吃馬齒莧,秋天吃生蠔和蟹,冬天吃火腿煨冬筍。像古代結繩紀事,又像原始人的季節(jié)更迭儀式。這樣一來,廚房生活就不止是油鹽醬醋,而是春夏秋冬了。她喜歡賦予廚房生活某種意義。在一切無意義的事情上尋找意義,這樣才能活得興頭十足。買完了香椿葉她還要去辦公室,她之前約了學生談論文的事情。三月末四月初是學生論文開題報告的時間,可她指導的其中一個女生的開題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她好好再指導一下的。但這些事情和與他一起去看“群鶯亂飛”比起來,一下子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畢竟這是史無前例的事情。
還沒有哪個男人約過她看“群鶯亂飛”呢。
在酒店大堂見面的時候,她幾乎沒有認出他來。他穿一件灰色風衣,黑色休閑褲,比印象中要瘦一些,也要老一些。許是因為他胡子拉碴?印象中他是沒有胡子的。他看見她時似乎也愣了一下,好像來的這個女人,也不是他印象中的那個女人,或者說想像中的那個女人。她心里咯噔了一下。他這是在失望么?那天她穿一件灰藍色小外套,一條黑色鉛筆褲,蝤蠐般的頸上系了條細小的紫花綠葉絲巾。從大堂旋轉門出來時,她瞥見玻璃上的女人,還是相當優(yōu)雅精致的。不過,這是在她的眼里,是她看她。可他看她呢?他坐在大堂沙發(fā)上看她從旋轉門進來時,會不會看見的只是一個灰撲撲的中年婦女?
我見青山不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是這樣嗎?
或許她還是應該穿那件胭脂紅裙子來的,那件至少鮮艷點。可正因為鮮艷點,她才在出門前脫了下來。每回在鮮艷和暗淡之間做選擇,她最后一定會選擇暗淡。所以老季才會說,“你能不能饕餮一回?”
不能。如果能的話,她就不是周莉珍,而是鮑小姐了。
鮑小姐是鮮艷論者,她是反鮮艷論者。
她帶他去了濕地公園。他不是說要看江南的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嗎?濕地公園是這個城市有最多植物和鳥的地方。
他比她興致好。在什么不認識的花草樹木前都要停下來,他手機里裝了一款識別植物的軟件,叫“微軟識花”。只要把不認識的植物拍下來,五秒鐘它就能把這些植物的名字和寓意說出來。他像孩子一樣驚嘆不已。“哇!這就是李花?!薄巴?!這就是蒿?!薄巴郏∵@就是狗尾巴花。”“哇!這就是柘樹。”他一路就這樣“哇哇哇”個不停。這是男人的特權,多老都可以孩子氣,可以一派天真爛漫到底??扇绻抢吓?,這樣一路“哇哇哇”的,是會讓人起一身雞皮疙瘩的。
她一次也沒有“哇”,她是南方人,這些植物在她眼里,實在沒什么好哇的。就算有好哇的——比如當“微軟識花”識別出了紫紅色細長的“游龍”時,她著實也驚訝了?!坝锡垺笔恰对娊?jīng)》里的植物?!吧接袉趟?,隰有游龍”。她以為它和恐龍一樣,幾千年前就絕跡成了紙上的圖畫植物呢,沒想到,濕地公園的湖岸邊還有。她驚喜莫名,但她驚喜的方式,不過是像孫柔嘉一樣,把眉毛眼睛盡量分開一點而已。
一整天她就這樣陪他在公園“多識于花草蟲魚之名”,他幾乎沒顧上搭理她,一直忙著拍這拍那。除了有一次在他拍完一個木樁之后把手機對住了她。他想測試測試“微軟識花”的識別度?!斑@應該是女人”,手機顯示這樣的識別結果,他哈哈大笑。又自拍,“這應該是男人”。又去拍石頭,“這好像不是植物吔”。他笑得花枝亂顫,眼角的褶子都成了大蒜須。
他為什么要約她呢?她不明白。他明明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嗨,她在一邊純粹是多余的。她之前還猜想他約她一起看“群鶯亂飛”可能是托詞——“可能是”,她只會作這種程度的猜想。即使在意念里,她也習慣撙節(jié)的。
哪里有“群鶯”呢?“群鶯”在哪里?他問。
拍完了植物,他又開始到處找鳥拍了。
他腳長,走起路來,一步是她兩三步呢。
她穿了細高跟,腳疼得要命。他也完全沒注意。只顧著自己健步如飛。
為什么要赴這個約呢?她又陷入了以往的窠臼,總是會來,來了又后悔。
根本就不見鶯嘛!丘遲怎么寫“群鶯亂飛”呢?應該寫“群雀亂飛”或“群鴉亂飛”嘛。他抱怨著。
確實,公園里的草地上,只有麻雀,樹梢上呢,只有烏鴉。
沒有鶯,就算有,她也是不認識的。她雖然是南方人,卻只限于認識文字里的鶯鶯燕燕。
鶯長怎樣的?她想問他,卻欲言又止了。那么無知的話,問了,像在撒嬌。
而她也不想對他撒嬌。
他們之間也不是撒嬌與被撒嬌的關系。
她自己在手機上百度了一下:鶯又叫黃鳥、黃鸝、倉庚、青鳥。屬雀形目,是小型鳴禽。體部的毛呈黃色,翅膀上和尾部都有黑毛,眉毛黑,嘴尖,腳部色青。
鳥也有眉毛?她覺得不可思議,那么小的東西,還有眉毛?那有沒有睫毛呢?有沒有眼瞼呢?再說,它不是全身都是毛嗎?怎么區(qū)分開眉毛和其他毛呢?
她后來想,那一次的見面,對她的意義也就是知道了“游龍”和鶯是什么樣子的。
對他的意義呢?
是不是也只是“多識花草蟲魚之名”?
回去后的第二天,他發(fā)了一條兩個字短信過來——多謝。
沒有稱謂,也沒有署名。倒是簡潔。
卻也耐人尋味,也是遠,也是近。
她也回了一條兩個字短信——客氣。
然后就沒有下文了。
這是怠慢?還是不見外?
她琢磨過無數(shù)次。
甚至和蘇馬討論過。
蘇馬是哲學系的老師,就住在她家樓下,兩人有時會約了一起散步。
其實一開始蘇馬的散步對象是她對門的新聞系老師陳喜榮,后來才變成她的。
蘇馬話多,什么都說。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家事國事天下事,莫不說得縱橫捭闔。有時捭闔過了頭,會把一些不該說的私事,也捭闔了出去。
陳喜榮也是個話多的女人,又微微有點酸醋蘇馬的姿色才情,就把蘇馬那些“不該說的私事”,有意無意間說了出去,于是兩個女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
女人的關系,一如天下,也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蘇馬不論在她面前說什么,她從來沒有說出去過。
她訥于言,中年之后,更訥于言了。
因此蘇馬特別信任她?!安辉撜f的私事”越說越多,越說越深,她聽得面紅耳赤,也聽得自愧弗如。
她都四十二了,卻連一件像樣的私事也沒有。
女人的私事也如奩盒里的珠寶,沒有也覺得寒酸。
某一天就忍不住說了他主動搭訕以及和他去看“群鶯亂飛”的事——一方面是面子,另一方面也是投桃報李的人情世故。
當然,她也想讓經(jīng)驗豐富的蘇馬,幫著分析分析他的行為,到底意味著什么。
“你們有沒有上床?”
“——沒有?!?/p>
“那他有沒有上床的暗示?”
“暗示?”
“比如,讓你去他房間坐坐——你們不是約在酒店見面的嗎?”
“——沒有?!?/p>
“那他對你沒有想法?!?/p>
蘇馬說得斬釘截鐵。
“也不是情竇初開,這個年齡的男人,很實際的。”
她又一陣面紅耳赤。
仿佛戴了假珠寶出門被人識破了似的。
好在她對他,本來也沒有發(fā)生什么情意,之所以招之即去,不過是一貫的溫順使然。
只有一回,是在中秋節(jié),他發(fā)來一條短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p>
她對著短信,怔怔了半天,這個男人,到底什么意思?
她字斟句酌地在手機上敲下這一句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想想又刪了。到底不妥,這詩的后兩句是“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天上月,閨中只獨看。
不好,太寂寞了,在撩撥什么似的。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也不好,在期待什么似的。
最后,只寫下“中秋快樂”,發(fā)了出去。
其實也后悔,他得把她看成多乏味的女人?
他們第三次見面,是一年半后,在他的城市北京。
這一回,是她去出差。北京有個書展,他們教研室派她去訂教材。
她沒有打算找他的。也不是一個人去,同行的,還有現(xiàn)當代文學教研室的一個女老師。那個女老師是個生機勃勃講究效率的人,把幾天的時間,安排得十分密實。逛書展、逛故宮、逛頤和園。最后一天本來是要一起逛潘家園的,但女老師突然接到了一個大學男同學的電話,約她去后街轉轉,然后再請她喝酒朵頤和懷舊?!耙唬黄鹑ザ漕U一番?”女老師言不由衷地說。她從來都是識趣的,當然不會一起去。
她一個人待在酒店,讀《夜航船》。
讀了小半天,卻讀不下去。
到底還是給他打了電話。
上次分手時他說了的,到北京給我電話。
一小時后他就來了,“今天沒課,在家正無聊呢!”
他真會說話,她不無嘲諷地想。
依然是在酒店大堂見的面。她穿一件薏米色無袖立領裙,腰間是一條姜黃色中指般細細的皮帶,清瘦得如一株芝麻稈。
他和她一樣,也瘦。卡其色休閑褲,墨綠色T恤。
所以他們才這么若即若離地聯(lián)系著?
“想去哪兒?”他問。
這是他的好,說起話來,一點兒也不生澀,自然而然,好像他們昨天還在一起似的。
她哪兒也不想去。
“要不,到我房間坐坐?”
想到老季的“你能不能饕餮一回?”她真想這么說上一句的。
她和老季已經(jīng)有段時間不過夫妻生活了。因為不滿她因循守舊的反應,他干脆和她過起端莊的婚姻生活來了。
或許在婚姻外,已經(jīng)有不端莊的補充。
也可能沒有,畢竟老季這個人,不是那么“敏于行”的人。
當她隱晦地告訴蘇馬這個時,蘇馬鎮(zhèn)定自若,一點兒也沒有大驚失色。
“都這樣的,中年夫婦的婚姻,審美疲勞嘛?!?/p>
“《金色筆記》里的理查不是說——這純粹是一個生理方面的問題,跟一個已經(jīng)結婚十五年的女人,怎樣才能讓它勃起呢?”
“換個性別說,跟一個已經(jīng)結婚十五年的男人,怎樣才能欲火焚身呢?”
“所以要另辟蹊徑?!?/p>
蘇馬和她說過她另辟蹊徑的事。當時她在上海讀博——之所以去讀博,既是為了學術,也是為了逃避已經(jīng)味同嚼蠟的婚姻生活,主要是味同嚼蠟的性生活。她以為這是因為生命的枯竭,就如頭發(fā)白和皮膚松弛的道理一樣,力比多衰減了,所以不再能有那種如火如荼蓬勃熱烈的性。她差不多都認命了。人人都是這樣的。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這是生命規(guī)律。她勸自己。雖然有時實在想念從前蓬勃熱烈的性,想念得要命。誰知道不是。她在上海遇到了另一個男人,一個搞社會學研究的博士后。他們之間不是愛情,她沒有愛上他,他也沒有愛上她。他們只是奸夫淫婦,有段時間卻好得昏天黑地神志不清。她再一次體驗了欲火焚身的感覺。在圖書館看書,看著看著,一個眼神,兩人立刻丟下書不看,跑出來找某個樹木繁茂處親熱。在外面館子吃飯,吃著吃著,一個眼神,兩人又立刻丟下東西不吃,跑出來找某個僻靜地方親熱。像年輕時一樣。不,比年輕時更瘋狂,也更好。她不知道他和她這樣是出于什么動機,是男人通常意義的尋花問柳,還是其他什么?但她和他這樣是有很復雜的內(nèi)涵的,既有中年婦人失而復得的形而下的歡愉,也有哲學教授的形而上的努力——要以此與時間抗衡。安德烈·巴贊不是說,人類所有的行為,不過是為了克服歲月流逝的悲哀。古代人的繪畫雕刻詩歌、秦始皇的煉丹術、埃及人的木乃伊,都是為了給時間涂上防腐劑,想不朽——當然是妄想。沒有誰可以不朽,統(tǒng)統(tǒng)都要朽。所以波伏娃說,我要趁骨骼上還有血肉,盡情歡愉。多么偉大的語言!簡直可以和《人權宣言》相提并論。所有的中國女性都應該接受這種思想的洗禮,而不是一味受我們某些文化的荼毒。我們某些文化太蔑視欲望了,尤其是女性的欲望。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三寸金蓮;貞節(jié)牌坊。多么反人道主義的文化!這種文化既不誠實,也不道德。人們?yōu)槭裁匆镆暽眢w和欲望呢?它們是值得珍惜的東西。就如生命值得珍惜一樣。
她云里霧里。被蘇馬的話,和蘇馬的煙。每回蘇馬縱橫捭闔時,煙就一支接一支地抽。
因為這個蘇馬被學校處分過,督導坐在下面聽著課呢,蘇馬講著講著,竟然從包里掏出了打火機。
課堂上是禁煙的。他們學校有明文規(guī)定,蘇馬也知道的,于是就不抽了。但幾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干了。他們集體向系主任反映說,比起課堂上不抽煙的蘇馬老師,他們還是更喜歡課堂上抽煙的蘇馬老師。不抽煙的蘇馬老師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師,而抽煙的蘇馬老師有漢娜·阿倫特的風采。
如今的學校,學生是比教授更有話語權的。于是蘇馬又可以抽煙了,而且可以抽得比以前兇。
這也是陳喜榮后來說她和蘇馬絕交的原因,陳喜榮說,和蘇馬那樣的女人在一起,不成為蕩婦,也會成為肺癌患者。
她自然不信陳喜榮的話。
她雖然沒有蘇馬那樣的口才,但也長了大腦的,應該說大腦不會比蘇馬差,不然怎么可能讀復旦的博士?
只不過她需要反芻。這是她的學術習慣,也是她的日常思維習慣。什么東西到她這兒,一開始她都有些茫然的,然后細嚼慢咽,然后撥云見日。
蘇馬的理論,乍一聽天花亂墜,反芻之后呢,和鮑小姐的“鮮艷人生論”也差不多。
有時候,最復雜的,也是最簡單的。鮑小姐那樣搞行政工作穿玫瑰紅大衣的女人,最后也可以和抽煙的哲學教授蘇馬殊途同歸。
人類這種高級動物,總以為自己多么多么偉大,創(chuàng)造了多少多少豐功偉績,其實也就是西西弗斯,推著一塊巨石上上下下來來回回。說到底,比北方的驢轉著圈拉磨也高級不到哪里去。
但蘇馬另辟蹊徑這方法論,對她還是頗有啟發(fā)。
孫辛酉會不會是蹊徑?
可她無論如何不是說“要不,到我房間坐一坐”的女人。
他們最后去了植物園。是他建議的。他說北方雖然沒有“雜花生樹群鶯亂飛”的風景,但北方有北方的植物。反正也沒什么事,不妨姑妄走之,姑妄看之。
她本來不怎么想去的,植物園離酒店有點遠,而且她這個人,對植物的興趣又不大。但她還是笑笑答應了。
果然和上次一樣,還是他一個人自得其樂。不同的是,他和那些植物,上次在南方的濕地公園,是樂莫樂兮新相知,這一回在北方的植物園,是老友重逢,不,說小別勝新婚或許更準確。他得意洋洋地向她介紹一棵又一棵樹。這個男人對樹,似乎比對女人興趣大。
他以前笑過她,“多么奇怪的女人,對一盤生魚片一往情深?!?/p>
她完全也可以笑他,“多么奇怪的男人,對一棵樹一往情深?!?/p>
也可能,他只是對她這個女人沒有興趣?
她更相信后面這個可能。
這是她安身立命的方法。
只有這樣,她才不會對世界失望。
逛植物園時還是發(fā)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們坐在木椅上休息時,來了個穿一身灰布衣裳的老尼姑。老尼姑先看他,再看她。又看他,又再看她。來來回回地看個不住。他以為老尼姑要錢,從黑皮夾里掏出十塊。老尼姑搖頭。他以為嫌少,換了張五十的。老尼姑擺擺手,肅穆地說,“施主,老身送你一句話?!薄笆裁丛??”他問,一副饒有意味的神情?!澳阋獝奂依锏钠??!崩夏峁谜f完,雙手合十走了。
他們面面相覷,然后大笑不已。
實在是意外的歡喜。
“這尼姑不老實。”他說。
她有些聽不明白。
“魯迅不是說過?一部《紅樓夢》,經(jīng)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p>
“我們好好地坐著,也沒干什么,她為什么要對我說‘你要愛家里的妻’呢?”
“因為她看見了淫。”
“所以說她不老實。”
“不過,她為什么單對我說‘你要愛家里的妻’,為什么不對你說‘你要愛家里的夫’?”
“還有,一個尼姑,還是個老尼姑,不好好待在庵里,跑到植物園來干什么?她不知道杜麗娘就是因為游了后花園,才有‘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于斷井頹垣’的想法?才動了春心?”
她想說,“就因為是老尼姑,所以就算游了植物園,也不會變成杜麗娘呢?!?/p>
然而到底沒說,只是抿嘴笑笑。
她就是這樣的人。
所以蘇馬說她是個悶騷的女人。
她覺得這批評不實,至少有可能不實,她悶是顯而易見的,但騷呢,就還是一只裝在箱子里的薛定諤的貓——有可能騷,也有可能不騷。至少到現(xiàn)在,她還沒有表現(xiàn)出來。
一定要索隱的話,或許和眉毛有關。
她五官里,數(shù)眉毛長得好看。
女人的眉毛,一般稱黛眉。但她的眉,不是很黛,也不稠密,是疏淡的灰色,像雀羽,卻長,長到了鬢角。
眉毛彎到角,野老公坐滿桌。
她還記得弄堂里看相的老蛾說她的話。
她出生和成長的那個小鎮(zhèn),人們總是喜歡從女人的臉,去看女人的婦德。
因為這句話,她姆媽還罵了老蛾,說她嚼蛆。
老季和她相親時,說話時也是看著她的眉,而不是看著她的眼睛或其他部位。
后來老季解釋過,那是出于專業(yè)習慣,他不是搞湍流研究的嘛,一遇到彎曲漩渦狀的東西,就忍不住打量。
結婚后相當一段時間,老季幫她畫眉,這也是出于專業(yè)習慣,而不是像張敞那樣懂風情。他不是擅長制圖嗎?而她總是畫不好左邊的眉,不是畫重了,就是畫輕了。
后來老季就不情愿了。
她也不是強人所難的人。他不替她畫后,她自己也懶得畫了,反正她眉型好,不畫也挺好看的。
“有一種清淡的美。”
他是這么說她的。
她總記得這類話。其實,他加起來也沒說過幾句逢迎她的話。
他以前應該也是喜歡秾艷的吧?——不知為什么,她老是覺得他身上有一種“從良”的氣息。
膩了,又喜歡起清淡來。
和老季相反,老季一直清淡著,清淡得如某個詩人寫的,“我的生活,淡出了鳥。”
所以后來傾心秾艷。
他們夫婦近來沒有發(fā)生“別這樣,小周。別這樣,小周”的事。她也很少產(chǎn)生想和老季“不端莊一回”的念頭。
但和他呢?
她真是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他們的交往,是在有了微信號,才略微稠密的。
以前論年紀,像《春秋》紀事那樣。僖公元年,僖公二年。
后來可以論月紀了。
某月,孫辛酉發(fā)來槲寄生圖。某月,孫辛酉發(fā)來香榧樹圖。
他喜歡發(fā)植物照片給她。在哪兒看見了什么植物,在哪兒又看見了什么植物。當然是比較生僻的植物。他就拍下來發(fā)給她。圖文并茂的,也算有趣。
不過,她這方面和他并沒有太多共同語言,她植物知識匱乏,對很多樹木花草,都只限于書本上的認識,一旦到了書本下呢,就幾乎是目不識丁的程度。
她想過和他一樣,在手機上下載個“微軟識花”軟件,但也就是想想而已。為什么要做這個呢?她對認識植物并沒有太大的興趣。都四十好幾的女人了,不想為了一個男人,又去培養(yǎng)什么新愛好。
除了植物,他偶爾也會給她推薦他正在讀的某本書。
也是用拍的,把書的封面,以及某頁上他認為精彩的部分,用紅筆劃了線拍下發(fā)給她。
隔上幾日,她會回復——已看。
或者——沒找到。
然后就沒有下文了。
但有一回,他竟然寄了一本書過來,是汪曾祺的《人間草木》。
那是他們之間唯一的一次物質往來。
他說,書架上有兩本,不知什么時候買重了。
他總這樣,警覺什么似的。
其實何必如此小心?
他還是不了解她。她決不是那種會把夏目漱石“今夜月亮很好”理解成“我愛你”的女人,除非對方明明白白說了“醒來覺得甚是愛你”。
當然,他說那些,也可能出于無心。
有時起念,她也會給他推薦書或電影。
用平實簡潔的文字:《不適之地》,茱帕·拉希里?!哆h山淡影》,石黑一雄。《步履不?!?,是枝裕和。
他很少回復。她猜他可能對這些書或電影沒有興趣。
她在微信里拉黑過他幾次的。
這樣的兩性交往,有什么意思?
過些日子,她又會把他恢復了。
再沒意思,也勝于單性社交生活吧。
就算這么轉念,過些日子又會拉黑他。
過些日子又鬼使神差般恢復他。
這樣反反復復的,自己也覺得無聊。
他沒有察覺——應該沒有察覺吧?仍然有一搭沒一搭地發(fā)些東西過來。
某月,在某地,遇見某某樹。
某月,在某地,吃生魚片,蘸芥末。突然想到你。
這話什么意思?
薩特說,生活給了我想要的,又讓我明白這一切沒什么意思。
生活對薩特還是不錯的,她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