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自然歷史博物館:老建筑讓博物館活起來
傳說中的“洛龍”橫臥在博物館入口
雖然馬尼拉人看到一座幾代人都熟悉的建筑被周邊的護欄遮擋了20年,歷經(jīng)幾任總統(tǒng),如今護欄還沒有拆掉,但是,不久前,被護欄所圍起來的建筑已經(jīng)舊貌換新顏——一座讓一個國家、讓一座城市久久期待的菲律賓自然歷史博物館,終于開館了。
這座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博物館原是菲律賓旅游部的辦公大樓,前總統(tǒng)拉莫斯于1998年批準了已故參議員埃德加多·安加拉依據(jù)《國家博物館法》提出的建議,改建了這座有著90年歷史的老建筑。如今的華麗轉身,老樹新花,使得這座博物館成為馬尼拉市的亮點。
改造獲得新生
自然歷史博物館與國家博物館在廣場的兩翼相對而立。這座有著90年歷史的白色羅馬式建筑,改建之后還保留了它原來的外貌,只是在遠處可以看到它的頂上加了一個新的并不顯眼的“帽子” ,準確的說是一個蓋子——新則是由此而新。入口幾乎還是建筑原來的規(guī)模,內斂而不張揚,顯現(xiàn)出老派的風格和味道。進門要安檢;不要門票,但要登記姓名,卻不需要看任何證件。
一進中庭,視線豁然開朗,目不暇接,因為實在沒有思想準備來接受如此的體量與規(guī)模,還有它那構思奇特的造型。
馬尼拉是一個與樹相關聯(lián)的城市,其名字相傳是來源于穿城而過的帕西河里紅樹林中,一種開小白花的樹木,這種開小白花的樹木就叫“伊克索拉·馬尼拉” ,這一稱謂最早見于1845年出版的《菲律賓的植物》一書。顯然,這種有著悠久歷史的“生命之樹”正成為整個博物館建筑改造的歷史和文化的依據(jù)以及靈感的來源。它矗立在六層樓高中廳的中央,而樹干則是直通上方的觀光電梯。從負一層上電梯直到最頂層,然后經(jīng)過天橋而到一側的人行無障礙坡道步行而下,其間連接著每一層的展廳。動線非常流暢,一個展廳接著一個展廳,一層下到一層,一氣呵成,不知不覺就回到了入口的第一層。
這一圍繞著中央的觀光電梯而設計的“生命之樹” ,氣勢恢宏,曲盡其妙,如同一件巨大的裝置藝術品,連接著四周的建筑。實用與審美相結合表現(xiàn)在方方面面,尤其是在一層的4個承重柱的一周,又設計成觀眾休息的座位,自然天成。顯然,這一花費4億比索改建的工程,因為這一目了然的設計而展現(xiàn)超值的成就。
在這里,仰視抽象的鋼結構的“樹冠” ,陽光透過鋁框架穹頂上鑲嵌著的玻璃三角形,忽明忽暗,構成了趣味的幾何圖案。實際上,觀光電梯、穹頂、人形坡道三部分構成了該館獨特的室內景觀。對于初訪的觀眾來說,誰也想不到這里原來是菲律賓旅游部的辦公大樓,而博物館是促成其脫胎換骨的根本。
“生命之樹”成為整個博物館建筑的靈感來源
知識與故事相編織
博物館是知識的礦藏,不管大小,都有豐富的蘊藏。它既儲存知識,又挖掘知識,同時還生產和輸出知識。因此,一座優(yōu)秀的博物館應該有完整的知識產業(yè)鏈,只有當這個知識產業(yè)鏈具有完整的傳動鏈條,而且每一個部分都能有效地配合和聯(lián)動,這座博物館才真正活起來了。
菲律賓自然歷史博物館首先在改建中敘述了“馬尼拉”這個與樹相關的傳說,表明了該館與馬尼拉這座城市之間的關系。而就在這個巨大“生命之樹”的下面,也就是在博物館入口處,安放了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洛龍,它是菲律賓可以養(yǎng)殖的最大的咸水鱷魚。這是一件非常逼真的復制品,它的一副十多米長的骨架標本,懸掛在二樓接待大廳的天花板上。
2011年9月,菲律賓捕獲到一條咸水鱷,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列為人類至今活捉到的最大的鱷魚,身長超過6米,體重超過1噸。洛龍是以捕捉小組中因突發(fā)心臟病死去的隊員的名字來命名的。這一巨型鱷魚在被捉到之前曾涉嫌吃掉一名農夫和咬傷一名女童,因此,傳說中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內容,也是引起社會恐慌的禍根之一。洛龍曾被安置在當?shù)氐囊粋€生態(tài)園區(qū)內供游客觀看,2013年2月10日,洛龍死亡。關于洛龍的一切和所有都構成了這一展品的故事。博物館把自然奇觀與社會新聞通過實體來傳遞給公眾,而人們圍繞著它再還原各種猜想以及滿足好奇的心情。
自然之奇妙,世界每一個區(qū)域內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產,因此,在博物館中所呈現(xiàn)的這種知識不僅關系到這個區(qū)域中的公眾,同時對于進入到這一區(qū)域中的外人來說,也因為陌生而產生特別的好奇,從而激發(fā)人們求知的欲望。菲律賓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整體設計就是以知識和故事來編織策展思路,并用各種知識和故事來塞滿每個展廳。該館的展覽策劃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呈現(xiàn)這個國家的自然與歷史,讓每一位進入到此的觀眾都能夠感受到這個國家的自然和歷史的魅力。
森林生物展廳進門的熱帶雨林,樹上的獼猴、枝頭的鳥以及咸水鴨等,構成了屬于這個地域的自然交響曲。這里的很多展柜是可以拉開的三層抽屜,拉開它就是打開一扇知識的大門——擺放在里面的植物、蝴蝶標本等,依然敘說著生命的故事。展廳中用于教育的部分,有可以拓印的樹葉等,拉近了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與知識的距離;海洋生物展覽廳中有個潛艇的裝置,觀眾身臨其間就好像潛水員一樣在海洋中看到游弋的鯨鯊與海豚,還能看到螃蟹、海螺以及紅珊瑚。如此等等,內容不同,方式異樣,表現(xiàn)了不同知識體系間的內在差別。
自然與自然現(xiàn)象不僅是科學和知識,也是與人共存的故事。因此,博物館如何把這個故事講好,如何把知識用博物館的方式傳遞給觀眾就顯得非常重要。講好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的特色,這也是每一家博物館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無疑,論規(guī)模,菲律賓自然歷史博物館在全球范圍內可能不足掛齒,可是,它在亞洲應該處于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