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動在國圖舉辦
7月6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首批優(yōu)秀成果推介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司司長陳通、副司長王晨陽,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主持工作副主任蘭靜出席活動,搶救性記錄工作驗收專家委員會代表、傳承人代表、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及執(zhí)行團隊代表等200余人參加了活動。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司的統(tǒng)籌部署下,2015 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全面啟動。本次推介會對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驗收情況進行了總結,公布了首批搶救性記錄驗收結果并頒發(fā)了參展證書、優(yōu)秀參展組織單位證書和“觀眾最喜愛影片”證書,同時播放了參展影片的精彩片段。隨著這批成果的發(fā)布,老百姓增加了一個了解非遺的途徑,研究者新增了文獻資料,媒體等傳播平臺有了更多優(yōu)秀影視資源。
自“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成果展映月”系列活動啟動以來,已有約2千名觀眾在國圖影院觀影。國圖影院的放映幾乎場場爆滿。推介會上公布了展映月期間觀眾投票選出的三部“觀眾最喜愛影片”,即《劉永安——木偶戲(邵陽布袋戲)》《沈少三——撂石鎖》和《楊棲鶴——楊氏家庭泥塑》。
幾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的到來令活動精彩紛呈,潘薩銀花和小黃侗歌隊演唱了侗族大歌《蟬之歌》和《祖公落寨》;巴德瑪深情地演唱了蒙古族長調民歌《北邊的山梁》;牛玉亮為觀眾帶來《綠水春山.百鳥爭鳴》,展示了口技的絕活;秦夢雨和徒弟把昌黎地秧歌鮮明的舞蹈風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90歲高齡的沈少三讓徒弟們展示了撂石鎖的武術功力。
當日上午,“和時間賽跑”工作論壇舉行。活動邀請搶救性記錄工作驗收專家委員會代表、優(yōu)秀項目的工作團隊從“為了傳承人”“用好有心人”“造福后來人”三個角度,結合實際案例分享實踐經(jīng)驗,共同探討如何更好地開展搶救性記錄工作,總結搶救性記錄工作的學術要求和工作方法等,探索成果的保存與利用,為后續(xù)記錄工作帶來新的啟示。
配合展映月,“年華易老,技?憶永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成果展”在國圖北區(qū)一層學津廳如期開展,展期7月6日至20日。展覽以時間順序回顧了搶救性記錄工作的歷程,以圖文、影像、裝置藝術等形式,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的首批成果進行了詳盡展示。展覽還原了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中口述史采訪的典型場景,設計了227 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肖像組成的裝置作品“技?憶不隨年華老”,共同呈現(xiàn)出影像記錄與時光流轉的交織意象,體現(xiàn)了文化情懷和人文關切。國家圖書館還開辟了在線展映專區(qū):ich.nlc.cn,使搶救性記錄工作的成果通過更多渠道展現(xiàn)給公眾。
7月7日、8日,國家圖書館還將舉辦“快樂非遺健康生活”“多彩貴州”和“刻刀?剪刀?砌磚刀——手藝人的故事”三場放映及主創(chuàng)交流活動,為公眾創(chuàng)造更多與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優(yōu)秀的創(chuàng)作團隊進行面對面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