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 中年 老年
先前,青年、中年、老年的概念是很清晰的。
謂之“青年”者,大體上是指十八歲到三十歲之間的人。所謂“三十而立”,而立之前自然就是青年人。而立之后,從三十歲開始再自稱或被稱青年人就有些勉強。及至四十歲,無論是自稱還是被稱都不好用“青年”之稱謂。從三十到四十五,或者再延伸到五十歲,這一段之內(nèi)便是無可爭辯的中年人。五十歲以后,“知天命”的年齡,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唉,年過半百,就開始步入老年階段。這時候自稱或被稱之前一般會加一個“老”字,以示尊重,亦以為自重。當(dāng)然,這是舊分法。
那么什么是新分法呢?新分法又是怎樣產(chǎn)生的呢?
改革開放之后,生活變好,日子過得開心。這時候,“齡界”稱謂也隨之發(fā)生一些變化。青年人的年齡跨度被大大拉長。從二十歲開始,至少到四十五歲,無論是自稱還是被稱,都可以以青年人自居,甚至還可以再加上幾歲。君不見,四十四五歲之前的所謂年輕人,不單是以青年人自居,更有趣的是他們還經(jīng)常稱呼自己或者同齡人為“男生”“女生”,或“男孩兒”“女孩兒”,頂多是“大男孩兒”或“大女孩兒”。五十歲之后,雖說已經(jīng)戀戀不舍地離開了所謂的青年時代,但“中年人”的稱呼也不錯,何況這稱呼還包含著一個“組合”含義,即“中青年”,表明還是站在青年邊兒上。這可不光是一種社會認識,坊間的流行,就是某些官方關(guān)于年齡的劃分也夯實了這一稱謂的“合理性”。比如很多單位召開青年大會,年齡限制在四十五周歲(含四十五歲)。
六十歲之前都可以稱自己是中年人。過了六十,才進入老年階段。然而很多六旬男女雖知無法改變這個“老年”稱謂,卻仍不心甘,常“辯解”說,我不覺得我老,我的心理年齡還在中青年狀態(tài)。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從時尚的穿戴打扮,到外出遠足或旅游之熱切興趣,都是他們“青春仍在”的有力佐證。
年逾七旬,很多人不得不服老。為什么?因為從這個年齡開始多種疾病就找上門來了。這些疾病會不斷地、時時刻刻地提醒他們的主人,哥,姐,別硬挺了,您已經(jīng)是一個老人了。不過,那些沒有疾病的,身體倍兒棒的老年人依然“無視”自己的高齡,依舊精力充沛,意氣風(fēng)發(fā)地生活著,活潑著,年輕著。
說來說去一句話,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一種精神狀況,就是人們的生活變好了,自然人也顯得特年輕。媽媽和女兒,兒子和爸爸站在一起,冷不丁一看,還以為是姐妹或兄弟呢。
我想,這或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人的一個值得記錄的重要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