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新視角呈現(xiàn)“絲路”歷史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在國博舉行
蜻蜓眼玻璃珠(戰(zhàn)國,湖南省博物館藏)
花神芙羅拉(公元1世紀,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水竹居圖》軸 倪瓚 作 (134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景德鎮(zhèn)窯青花鳳首扁壺 (元代,首都博物館藏)
美第奇軟瓷罐(1575年,意大利那不勒斯馬提納公爵博物館藏)
長沙窯椰棗紋罐 (唐代,湖南省博物館藏)
馬可·波羅遺囑 (1323年,意大利馬爾恰那國家圖書館藏)
《圣史蒂芬》 喬托·迪邦多內(nèi) 作 (1320-1325年,意大利佛羅倫薩霍恩基金會藏)
6月9日,“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本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匯集展出國內(nèi)外38家博物館的文物珍品,其中意大利21家博物館、國內(nèi)17 家博物館,共200余件(套)文物,是近年來國際博物館與國內(nèi)博物館合作中數(shù)量最多、文物最豐富的展覽之一。
中國國家博物館聯(lián)合中央美術學院李軍教授共同策劃此次展覽,結(jié)合近年來對于“絲綢之路”研究的大量史料和學術成果,以中西文物對比展示的全新視角向中國觀眾再次呈現(xiàn)“絲綢之路”這一古代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要道的歷史。展覽探討問題的角度,不僅從以往西方藝術對中國藝術的影響入手,更是從一個特殊的視角審視中國藝術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
為完整呈現(xiàn)“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影響,“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對參展文物進行了精心挑選,其中既有中國在“絲綢之路”中的見證物,也有受到中國元素影響的西方物品,例如,中國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羅盤、針碗、航海圖和船只模型;青銅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滿西域風格的唐代陶俑等。展覽也通過意大利早期的文獻如《馬可·波羅游記》《通商指南》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傳教士對于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展覽還包括了中意兩國眾多博物館的珍寶,有龐貝遺址發(fā)掘的經(jīng)典壁畫《花神芙羅拉》、公元15世紀的《圣母加冕圖》和《三王來拜》等;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倪瓚《水竹居圖》、任仁發(fā)《飲飼圖》等;還有國內(nèi)16家重要博物館的頂級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的《宋人耕獲圖》、任仁發(fā)《張果老見明皇圖卷》、任賢佐《三駿圖》,首都博物館的“景德鎮(zhèn)窯青花鳳首扁壺”,新會博物館的《新會木美人》等。這些珍貴的文物見證了東西方之間和平發(fā)展、共同進步的歷史。
本展覽共分為六個單元。
第一單元為“大漠之舟”?!敖z綢之路”這條連接著中國與歐洲的古代貿(mào)易要道,猶如沙海上的行舟,把東西方兩大文明聯(lián)系在一起。千百年來,這兩個文明從對彼此一無所知,到偶然、零星地跨越千山萬水相遇,在青銅、玻璃、絲綢等遺存上,留下了彼此交流的痕跡。本單元分別以“別樣的青銅”、“玻璃的流傳”、“遠去的駝鈴”、“女神的姿態(tài)”四個小節(jié)體現(xiàn)出“絲綢之路”早期貿(mào)易的豐碩果實,通過對比意大利和中國出土的青銅器、玻璃珠飾和絲綢等多種材質(zhì)的文物,揭示東西方文化在十幾個世紀間的互相影響。
第二單元以“跨越七?!睘轭},體現(xiàn)了中國發(fā)明的指南針和羅盤在傳播到歐洲之后,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歐洲航海的發(fā)展,也開啟了海上的“絲綢之路”,打開了通向富庶的東方世界的大門。 “指南針與海圖”部分用實物展現(xiàn)了這些發(fā)明成果對東西方認識和探索世界的重要性;“記憶的重現(xiàn)”部分通過出水的沉船殘骸,以及水下考古發(fā)掘的大量沉船瓷器、金銀器等貨物,再次見證了昔年繁盛熙攘的海上貿(mào)易。通過像馬可·波羅這樣的旅行家,西方對于東方的認識也從“尋找伊甸園”的想象變成更豐富精彩的現(xiàn)實,對于世界的認知也從“四?!睌U大到了“七?!薄?/p>
第三單元“帝國剪影”,從馬可·波羅這樣旅行者的視角,再現(xiàn)大蒙古國首都“大都”的輝煌。在歐洲東行者的眼中,帝都壯麗的建筑、美麗的陶瓷、動人的書畫和工藝品,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豐富多彩,如旭日東升時的七色霓虹般絢麗。此單元以“王朝面孔”、“七色霓虹”、“天馬的足跡”和“馬可·波羅的行囊”,敘述了以《馬可·波羅游記》為代表的行旅者的所見所聞,從這些往來于歐亞大陸兩端的商人、傳教士和外交使節(jié)留下的各種史料中,勾畫出一個真實的東方國度,也體現(xiàn)出這些早期文化使者的重要作用。
第四單元“鳳凰西行”,講述了這些東游者們返鄉(xiāng)的行囊中所裝載的商品、禮物。這些隨著馬可·波羅們的行囊遠赴西方的東方物品,在意大利發(fā)生了什么作用?本單元以“青花變奏”、“蓮枝交纏”、“鳳凰之旅”,分別從中國的瓷器藝術、蓮花紋飾、鳳凰圖案和器物,共同呈現(xiàn)東方的圖案、工藝與時尚在歐洲引起的“水花和漣漪”。
第五單元以“絲綢之夢”為題。東方的絲綢是西方人孜孜以求的商品,上至教皇,下至畫師均對東方絲綢耳熟能詳。絲綢成為教皇的收藏,更是文藝復興藝術大師們筆下的母題,無論是絲綢紋飾,還是絲綢作為補子的用途,都引起了西方人的紛紛效仿。本單元以“奇異的動物”、“熟悉的圖案”和“移動的風景”為子題,展示中國的絲綢和卷軸畫對西方服飾紋樣和繪畫藝術的影響。
第六單元為“世界交融”。文化的交往是雙向的,中國的文化同樣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本單元將探索中西文化交往在中國本土留下的物質(zhì)與文化藝術的痕跡,以及這些痕跡對中國文化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本單元分為“圣母與觀音”、“十字蓮花”、“西學東漸”三部分,用中西圖像符號對比的形式,反映中國文化藝術中的西方元素。
主辦方表示,此次展覽充分體現(xiàn)了國內(nèi)外博物館在新時代更緊密的交流與合作,協(xié)力譜寫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新篇章。展覽旨在通過還原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中的中國元素,以及中國藝術中的西方影響,呈現(xiàn)出不同文明之間的彼此交融、共同發(fā)展、兼收并蓄,為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本次展覽將持續(xù)至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