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墟之上,仍有火光
火點燃了廢墟。
火光照在黑暗里。黑暗會接受光嗎?
有些人是特殊的存在。他們不憚于回望黑暗,凝視黑暗。他們書寫黑暗,以燃燒的心。
從納粹手中死里逃生的猶太詩人保羅·策蘭寫下《從黑暗到黑暗》的詩篇。
與策蘭有相同創(chuàng)傷的猶太詩人奈莉·薩克斯,寫下《夜啊,夜》。
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奧茲則以《愛與黑暗的故事》書寫?yīng)q太民族與自己家族的歷史。
黑暗是普遍的。
黑暗也是持久和危險的。“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尼采早就如此警告。戰(zhàn)爭結(jié)束了,策蘭卻始終未曾逃出黑暗,多年后自沉于黑暗的心湖。
而有些人,本可以安全地停留于黑暗之外。比如鐘愛策蘭的德國畫家安塞姆·基弗。他出生于1945年的德國,20歲進入大學(xué)學(xué)習(xí)法律。戰(zhàn)后的廢墟與陰影猶在,但戰(zhàn)爭畢竟已成過去。命運卻召喚他,以雙手描繪黑暗,建造廢墟,重燃火焰,燭照歷史。
歷史以劍與血鑄造歷史。血流成河,白骨蔽野。古往今來皆如此。詩人則以語言和韻律記錄歷史,詩即史?!耙股罱?jīng)戰(zhàn)場,寒月照白骨?!币磺Ф嗄昵暗奶频蹏?,杜甫在北征途中,記下歷史的一瞬。
畫家則以線條、色彩、造型重現(xiàn)歷史,比如基弗。但基弗的創(chuàng)作中有濃郁的詩意。有些意象反復(fù)出現(xiàn):天空,原野,森林,洪水,河流和海洋,道路,鷹,蛇,石頭,花朵,火與劍,書……鋪陳比興,狀物敘事,寓意抒情。以形象去表現(xiàn),卻放棄外在的形似,追求內(nèi)在的神韻。訴諸形象,直達本質(zhì),卻又開放多義,這正是詩的特質(zhì)。詩人們滋養(yǎng)了基弗豐饒的靈魂:里爾克的詩流淌過他的少年歲月;策蘭直接啟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他的不少作品以策蘭的詩為主題,比如根據(jù)策蘭名作《死亡賦格曲》所作的《瑪格麗特》《蘇拉密斯》系列;2005年,基弗在薩爾茨堡舉辦了“獻給保羅·策蘭”藝術(shù)展。策蘭詩歌的主題、風(fēng)格深植于基弗的創(chuàng)作,詩人王家新則注意到了另一種“肌理”的相似:“策蘭后期往往運用一種灰燼、殘骸、無機物的語言,即他自己所說的奧斯維辛之后‘可吟唱的殘余’?;コS玫牟牧习ㄓ筒?、泥土、鉛、石頭、灰燼,廢品、殘骸,模型、照片、版畫、頭發(fā)、樹枝、沙子、鋼筋、稻草,膠,等等。他將這些材料納入到巨幅的繪畫場景中,構(gòu)成了畫面特有的肌理?!睋?jù)說基弗本想成為一個詩人,最終他以一種特殊的形式與策蘭攜手,徘徊吟唱于廢墟之上。他被稱為“第三帝國廢墟上成長起來的畫界詩人”。
從某種意義上說,基弗是一個出色的譯者,將歷史和詩歌譯成畫。
這歷史當(dāng)然不僅僅是過去,它也是當(dāng)下,甚至是未來。誰敢說新千年的我們已走出了那濃重的黑暗?
身處遙遠的東方,我們需要一個出色的譯者將畫重新譯成詩歌和歷史,我們將發(fā)現(xiàn)那廢墟絕不遙遠。幸運的是,有一位詩人替我們承擔(dān)了這項艱難的工作。林賢治先生是學(xué)者與評論家,本質(zhì)上卻是個詩人。早年他曾寫下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而他的散文與評論也往往充溢著濃郁的詩意,或者竟是不分行的詩。比如這本以基弗作品為主題的《火與廢墟》,絕非我們常見的文藝批評。從結(jié)構(gòu)就可以窺見詩人的“野心”——引子;天空和大地;博物志;建筑學(xué);政治考古學(xué);藝術(shù):介入和超越。每章又生出搖曳多姿的枝條,如《建筑學(xué)》一章分出:法西斯建筑,巴扎克,階梯,廊柱,門,廣場與密室……枝條上再開出疏密有致、情態(tài)各異的花朵:長短不一的片段,時緩時急、時輕時重的節(jié)奏韻律,段與段間的停頓和空白,或幽黯或秾艷的文字……有些語句索性分行排列,直接以詩的形式出現(xiàn),如《天空》的開頭:
在云飄過之后,
在鳥類和飛機掠過之后,
在咆哮的暴風(fēng)雪安靜下來之后,在太陽月亮和群星隱沒了它們的光芒之后
……
這只能是詩,而絕非通常意義上的美術(shù)評論。
而在這“之后”之后呢?據(jù)說最后留在策蘭書桌上的,是一本打開的荷爾德林的傳記。他在其中一段畫線:“有時這天才走向黑暗,沉入他的心的苦井中”。而這一句余下的部分并未畫線:“但最主要的是,他的啟示之星奇異地閃光。”
廢墟不應(yīng)沉入忘川。廢墟之上,仍有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