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xué)》2018年第6期|陳丹晨:瑣聞補敘
關(guān)于《也是集》的一點瑣聞
2013年報上報道楊絳先生關(guān)于錢先生《也是集》手稿和有關(guān)書信將被拍賣的侵權(quán)訴訟案最后勝訴的消息。我當然為楊先生毅然決然捍衛(wèi)合法權(quán)益的精神感到欽佩和高興,也想起我與這部《也是集》沾過一點點邊。
那是1984年秋,我在香港與梅節(jié)和年輕的馬力有過小聚。梅節(jié)是紅(樓夢)學(xué)、金(瓶梅)學(xué)專家,曾是我的老同事。馬力是香港本地人,高高個子、很英俊的小伙子。梅節(jié)介紹他來北京時認識我的,原是一位中學(xué)教員,后在銀行工作,酷愛古典文學(xué)研究。他也研究《紅樓夢》,以及“楊家將”演義等。敘談時,說起他是錢先生的崇拜者,曾幫錢先生在香港廣角鏡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也是集》,錢先生不肯收稿費,他想買點西洋參托我?guī)Ыo錢先生。我當然一口應(yīng)承了。于是就一起到藥店買了一盒交給了我。
十一月,我回到北京不久就送了過去。那天錢先生特別高興,笑著說:“嗨……馬力這孩子,說不要稿費怎么又買這個東西來了……”言談時,我感到他對馬力很欣賞,也很重視此書的出版。錢先生笑嘻嘻地說:“好吧,我也送你這本書!”當場題簽“丹晨賢友存正錢鍾書”。這次與以前稱呼不大一樣,原來都是稱“丹晨同志”,這次稱我“賢友”我很開心。
《也是集》篇幅不長,約七萬字左右,收有《詩可以怨》《漢譯第一首英語詩〈人生頌〉及有關(guān)二三事》《一節(jié)歷史掌故·一個宗教寓言·一篇小說》三篇論文以及從《談藝錄補訂》中選錄的十四則。其中《詩可以怨》約一萬多字,我以為是錢先生很重要的一篇論文;他認為“中國文藝傳統(tǒng)里一個流行的意見:苦痛比快樂更能產(chǎn)生詩歌,好詩主要是不愉快、煩惱或‘窮愁’的表現(xiàn)和發(fā)泄”(《也是集》第2頁)。他列舉了大量中外古代詩論印證此觀點。對于今天強調(diào)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人們有非常重要的啟示。
錢先生在書的《前言》中說,是李國強邀約他編一本書給他們出版的,是“馬力先生出了個主意,費了些勞動,拼湊成這本小書”。馬力在1978年就曾與他人合作編了錢先生著作目錄,可能由此認識了錢先生并得欣賞。他后來進入仕途,歷任《香港商報》總編輯,進而成為“民建聯(lián)”主要領(lǐng)導(dǎo)人等要職,身份甚為顯赫,但于2007年英年早逝,享年只有五十五歲。李國強是香港廣角鏡出版社和時政雜志《廣角鏡》的老板,他不是文化人,而是一位文化商人。辦的雜志銷路和影響都不算大。后來竟然企圖拍賣錢先生以及楊先生、錢瑗等的書信和手稿牟利,未免顯出商人本色了。
使我訝異的是,為了這本書稿何以使錢先生給這位非文化人李國強前后寫了六十六封書信。盡管這也證明錢先生的重視。我當然不知道這些書信內(nèi)容,但我仍然困惑不解他與這位書賈怎么會有這么多的話可說!
錢(鍾書)吳(組緗)小糾葛的瑣聞
1990年4月7日,我在北大西門外的暢春園飯店參加一個頒獎會后的餐聚,見到了久未問候的老師林庚先生和吳組緗先生,當然很開心。恰好與吳先生同席鄰座,不免話多了一些。我也就當閑話笑著問:“吳先生當年您與曹禺、錢鍾書先生都是清華同學(xué)。有一次,我問錢先生關(guān)于曹禺的事,他竟然說根本沒有看見他。這話比看不起還厲害?!眳窍壬犃艘簿褪墙又业脑掚S便聊嘛:“錢鍾書確是很驕傲的。他連他爸爸都有批評。不過他這個人確實看書多,有學(xué)問?!庇谑撬谙g對著大家講了當年錢先生信手開了四十幾本英文(淫)書目等兩個段子,證明錢鍾書確實博覽群書。
就在這稍后,有老友N為香港左翼報刊組稿,邀我寫一篇關(guān)于錢先生的訪談。我因為很久沒有去錢府,也知道錢先生關(guān)照過不許再寫他,所以不是太想接受此事,但因為是老朋友難得要我做一點事,我又不好回絕。于是遲遲疑疑過了好幾個月才去看望錢先生和楊先生。為了使稿子內(nèi)容多點趣味,把吳先生說的兩個段子也插敘在里面。事后把稿寄給了N。結(jié)果她輾轉(zhuǎn)寄去還是在我常供稿的《大公報》副刊刊出了。后來,《炎黃春秋》在北京創(chuàng)刊,約我寫稿,我就隨手把此稿給了他們,在第二期上刊出。我還參加了在新華社會議室舉行的創(chuàng)刊座談會,聽到社長杜導(dǎo)正講話時舉例提到此稿適合他們刊物。這都已是第二年(1991年)下半年的事了。好像錢先生沒有發(fā)現(xiàn),因此沒聽說去交涉。
那時,我每隔些時間就給《大公報》寄二三篇小文,陸續(xù)刊出后我又會寄去二三篇。自從關(guān)于錢先生的稿刊出后,其他稿件擱在《大公報》沒有消息,常聯(lián)系的責(zé)編馬文通兄也沒有回音。我深以為怪。時間長了,我問駐京辦事處主任鞏雙印兄,他答應(yīng)向報社詢問,后來告訴我什么問題都沒有;但卻仍說不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我心里好納悶。
有一次,我與也常給《大公報》寫稿的邵燕祥兄說起此事。他好像耳聞到一點信息,說:“你不妨問問舒展,也許他知道。”《人民日報》編輯、雜文家舒展與錢先生好像也有很多聯(lián)系,他就是最早提出錢先生是“文化昆侖”的創(chuàng)意者;那時他正多次托我介紹、傳遞稿件給香港報紙,還要我轉(zhuǎn)請報館發(fā)的稿費港幣不要折成人民幣,等等。我都隨即陸續(xù)幫他辦了。所以我打電話給他,直接問他是否知道我的稿件滯留報社的原因。他很明確回答我說:“不知道!”我當然完全相信了。
1991年上半年,有一晚王蒙打電話給我,說他最近從國外訪問剛回北京。路過香港時,《大公報》社長楊奇請他吃飯,副刊馬文通等編輯作陪。席間談起我的稿子,說是因為引用了吳組緗先生說的段子,錢先生很不滿意,說完全是失實的,沒有的事。舒展傳的話。他們?yōu)榱诉@事感到很傷腦筋,不敢對我直言。
王蒙說:“我告訴你這事,你心里明白就好了,就不用再去跟別人說什么。其實我覺得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名人難免會被人議論、傳播一些事;像這種事有也好,沒有也好,無所謂。這會兒,如果有人說我一下子能開出四十幾本中文的黃書,不管是不是真的,我不會覺得不高興。都是成人嘛,都是作家嘛,這不是什么問題?!?/p>
這時,蒙在鼓里半年多的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為了這個事,原來是舒展傳的話。我覺得王蒙說得很豁達在理。我既然知道了事情的原委,也就安心不想此事了。直到1991年秋天,我應(yīng)香港中文大學(xué)邀請作三個月的學(xué)術(shù)訪問。到了香港后,有一天到《大公報》找馬文通兄,對他直言提出批評:“這事應(yīng)該告訴我。我是你們的老作者了,作為編輯和作者的關(guān)系也應(yīng)告訴我,弄清事情真相,商量應(yīng)對的辦法。怎么可以杳無音信讓我蒙在鼓里。”
文通兄再三向我抱歉,并說:“我們也沒有辦法。信是舒展轉(zhuǎn)來的,信里說的很嚴厲,不信我把信拿給你看?!蔽艺f:“我不看。信是寫給你們的,我不看別人的信?!?/p>
文通兄把過程對我講了,說了他們的難處。事情發(fā)生后,報社領(lǐng)導(dǎo)有點緊張,也很重視。楊奇社長還把我的稿子調(diào)了去看;看后退回來什么也沒有說。分工管副刊的副總編輯陸拂為很不解說:“丹晨是我的同學(xué),我知道他平時寫稿都很嚴謹?shù)?,不會亂寫的。”文通兄說,他們曾到北京向錢先生當面謝罪道歉。既然是我給報社闖了禍,我也不能一味責(zé)怪他們。但是,我也因此幾乎不再給他們寫稿了。
1992年春,我從香港回來打電話給舒展,問他是否知道此事。舒展說:“我不知道。”我說:“聽說你知道?!彼箙柭曍?zé)問:“誰說的?”我說:“《大公報》。”對方頓時沉默了好一會。我說:“我們也是老朋友了,有什么事你應(yīng)該和我通個消息。盡管我是當面親耳聽吳先生說的,但錢先生有意見我無話可說。即使你不能在中間起點緩和的作用,勸說錢先生,至少應(yīng)該讓我這個當事人知道?!?/p>
舒展說:“我是怕你知道了,弄得兩位老先生都不高興,甚至鬧出事來?!?/p>
我說:“你多少也了解我。我是這樣的人嗎?上次問你,你還說不知道。這不是對朋友應(yīng)該有的?!?/p>
他默然,不再說什么。我也無話可說了。從此,我也不再提此事,也還覺得不便去向錢先生解釋。
我的事情就這樣悄悄地過去了,沒有張揚為外界所知。沒有想到1992年1月號《人物》雜志刊登了社科院李洪巖先生寫的《吳組緗暢論錢鍾書》的訪談文章,里面也說到吳先生對他談起錢鍾書開(淫)書單等兩件軼事,內(nèi)容與我所寫的完全一模一樣,引起了錢先生很強烈的反應(yīng)。舒展在錢先生故去幾年后在多家報刊對許多寫錢先生文章的人痛斥為“因嫉妒而毀謗錢先生的小人”,并公布了錢先生的批評辨正的意見:說“全無其事”。還有一位轉(zhuǎn)達錢先生的意見,說吳“顯系信口開河,噓氣成云”。這些話通過好幾個渠道公之于眾,又引起李洪巖、范旭侖等的辯駁。我與李、范兩位素昧平生,只是讀過他們研究錢先生的文章。有一次與羅新璋談起,我們都認為他們兩位是研究錢先生及其著作最為精到,成就最為顯著的。李的文章也寫得很漂亮。
我想:作為當事人,錢先生的意見應(yīng)該得到尊重;不過至今我還是不明白他為什么對這樣一件小事那么較真。吳先生是我的老師,以我與吳先生的接觸,再加上北大學(xué)友們對吳先生的了解,都認為他是一位耿直而又嚴謹、聲望很高的學(xué)者、作家,他似乎沒有必要胡編亂造這些軼事??磥磉€是因為年代久遠難免各人記憶有所出入。吳、錢兩位老先生都已先后作古,這段公案也就毋須深究了!
錢先生身后的一點瑣聞
當年得知錢先生逝世的消息后,心里一直很難過,常常想起錢先生生前對我的關(guān)愛和教導(dǎo)。所以在半個多月后,1999年初,我去南沙溝看望楊先生。進屋看見過道邊沿地上還堆放著許多鮮花、花籃、水果等??磥硪粫r還來不及或顧不上收拾安置,顯然因為沒有心思,精力體力不夠……到了客廳,保姆進里屋去向楊先生報告后出來說:“奶奶身體不好在里面休息,說謝謝你,今天不出來跟你說話了?!蔽艺f:“好的。那我給楊先生留個條吧!”就向保姆要了紙和筆,寫了幾句悼念錢先生的話,敬請楊先生節(jié)哀珍攝、多多保重。我把條交給保姆就離去了。
大概過了半年左右,W打電話給我說:楊先生讓他傳話轉(zhuǎn)告我,上次你去看她因為她那天身體很不舒服,所以沒有見到,她很抱歉。我聽了很過意不去,覺得老人家太周到了。那正是她傷心難過的時候;經(jīng)過這么長時間服侍病重的錢先生直到逝世,身體疲累,不能見客,不是太正常了嗎!何況我們晚輩見不見都是無所謂的事。他們這輩老人特別講禮數(shù),我心里感動很久。到了2000年春節(jié),正月初三我又去南沙溝向楊先生拜年。
我到錢府時,楊先生還在院子里鍛煉沒有回來。我和保姆剛說了幾句話,楊先生就進來了??礂钕壬木駳馍己懿诲e,大概已經(jīng)度過了那段悲傷時期。她說:她練八段錦,堅持不懈。邊說邊還做了幾個動作。我仍坐在那個小沙發(fā),楊先生則習(xí)慣性地坐在她自己書桌前的椅子。我們說了一會她的身體情況后,不知怎么,她說起錢先生故去后,“有的人覺得錢先生走了,錢瑗也走了,就剩下我一個人,都來欺負我”。我聽了,很意外吃驚,說:“是嗎?!怎么會呢!不會吧!”
楊先生很堅持地說:“就是這樣的?!彼f到宗璞“不像話”(為了錢先生1979年訪美時在一個座談會上有沒有說過馮友蘭先生的壞話,宗璞和楊先生在報上公開發(fā)生爭論),說到林非(當年發(fā)生打架事)更氣鼓鼓的。前些日子我無意中看到過他們之間這些爭論的文章,但并沒有上心,也沒有認真閱讀。記得“文革”看望錢先生時,我還不知道也不認識林非、蕭鳳;這些年我與他們夫婦卻有了一些交往。何況這事已過去二三十年了。想到楊先生正在服喪期間,不宜過于煩惱有損健康。我就勸慰楊先生說:“不是過去那么多年了嘛,就不要再想它了。這都是當時歷史造成的。楊先生您就放下吧!”
楊先生卻很不同意我的說法,態(tài)度強硬地說:“不!不是那樣的!這是人的問題……”說著,她把一篇剪報給了我說:“喏!這報紙送給你,你拿回去看吧!”我接過來看是楊先生寫的,題目是《從“摻沙子”到“流亡”》。因為過去在他們兩位面前說話隨意慣了,從來沒有看見過楊先生這么惱怒,我想把氣氛緩和一下說:“楊先生您現(xiàn)在怎么火氣這么大呀!”
她說:“怎么是我火氣大?!”雖然楊先生正在不高興時,說話仍然輕聲細語的。我一看不對勁趕緊又解釋說:“那是我覺得您一向是溫柔敦厚,脾氣好……”
她說:“那些人看著就剩我一個了,都想來欺負我……我要保護錢先生,絕不會讓人隨便碰他。”她就又談到那些研究錢先生的人,說有四種人:一種是炫耀自己;二是想賺錢;三是欺侮人;四是沒有什么意思的,都是胡說。提到其中兩位名字說:“F,本來我還支持過他,提供過資料,哪曉得這么卑鄙。還有L……那些人都很卑鄙無恥……”我完全不知道其中的事,聽得很惶惑時,忽然聽見另一個聲音在罵罵咧咧,“卑鄙!無恥!”
我循聲抬頭看去,發(fā)現(xiàn)那保姆正站在客廳東北角門口,臉朝著我開罵,我不免吃驚而愕然。她誤會了,以為楊先生是在罵我呢!她來幫主人助陣……這時我和楊先生面對面坐在客廳的西南角,楊先生也發(fā)現(xiàn)了,掉頭看見保姆很生氣地叱罵她:“走開!這兒不是你說話的地方!”
那天我們聊了一個鐘點,從十一點到十二點,幾乎講的都是這些事,我才告辭離去。這么多年,我是第一次看到楊先生這么生氣。我想是因為錢先生故去對楊先生的打擊太大了,愛女錢瑗又早逝,剩她一個人獨處,難免生出許多偏頗的想法??磥砗芸焖冗^了這個艱難時刻,就轉(zhuǎn)入到“打掃戰(zhàn)場”,整理錢先生的遺著出版;自己也進入到一個新的創(chuàng)作時期,在百歲高齡期間翻譯、寫作了許多精致的作品。如她自己后來說的:“……我很傷心,特意找一件需要我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的工作,逃避我的悲痛……”(《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全集》第4卷第350頁)另外我也看到吳學(xué)昭寫的《楊絳先生回家紀事》中說:楊先生“為保護自己及他人隱私,她親手毀了寫了多年的日記,毀了許多友人來信;僅留下‘實在舍不得下手’的極小部分”(《文匯報》2016年12月9日)。想到那次談話,我也就比較理解她的真實想法了。
楊先生給我的剪報《從“摻沙子”到“流亡”》,我回到家里細看,這才第一次完全弄清楚當年(1973年)他們夫婦與林非夫婦打架的前前后后。后來林非也曾寄給了我他寫的反駁文章。其中過程細節(jié)雖各有說法,有所出入,但關(guān)鍵的部分卻不是過去傳說的林非把錢先生打翻在地。這里就依楊先生文中所述,實際情況是:
在雙方?jīng)_突過程中,“我給跌摔得暈頭暈?zāi)X,自知力弱不勝,就捉住嘴邊的一個指頭,按入口內(nèi),咬一口,然后知道那東西相當硬,我咬不動,就松口放走了……”這被咬的是蕭鳳的手指。這時,錢先生在里屋聽見外面人聲鼎沸,沖出來“只記得他舉起木架子側(cè)面的木板(相當厚的木板),對革命男子劈頭就打。幸虧對方及時舉臂招架,板子只落在胳臂上。如打中要害,后果就不堪設(shè)想……”這就是說,是錢先生打了林非,而不是林非打了錢先生。事后,“鍾書余怒未息……鍾書用手一抹說:‘這事不再說了!’他感嘆說,和什么人住一起,就會墮落到同一水平。我很明白,他這回的行為,不是出自本心,而是身不由己,正如我沖上去還手一樣。打人,踹人,以至咬人,都是不光彩的事,都是我們決不愿意做的事,而我們都做了——我們做了不愿回味的事”(均見楊絳:《從“摻沙子”到“流亡”》,原載1999年11月19日《南方周末》,2000年1月28日《中國經(jīng)濟時報》轉(zhuǎn)載)。這里說的錢先生“余怒未息”,我想應(yīng)該既是怒對對方,也是怒對自己。而楊先生卻還在絮叨,才惹得錢先生攔阻“這事不再說了!”
所以,我說“這都是當時歷史造成的”,理由是:當時學(xué)部主持者想解決年輕工作人員的住房困難問題的動機無可非議,但是強制從老專家已有的住房中分出一部分來,顯然是用“土改”時“打土豪,分田地”的思路。這種現(xiàn)象當然也不止學(xué)部如此,北京、上海一些大城市都發(fā)生過許多這樣的事。都不是民眾自發(fā)搶占,而是當時主事者決定的措施。多少年一味搞階級斗爭而不致力于解決、提高民生多建新房,結(jié)果就只能采取這種惡劣強制的辦法,來對付“文革”時的批判斗爭對象(如“反動學(xué)術(shù)權(quán)威”),實際上也是對老知識分子的迫害。因為被分房者根本沒有說話的余地,更不必說抗議反對了。
問題是,如果在一般情況下,后來者入住后對原來的房主、前輩、長者,應(yīng)多照顧、尊重、謙讓,才更符合正常的人倫關(guān)系。我對此深有感受。因為我一家四口住過六年筒子樓,四年兩家六七口人合住一個兩居室小單元的日子。這種情況在我原來工作的機關(guān)里相當普遍。兩家合住在一個逼仄的空間,難免有點磕磕碰碰,只有彼此互相謙讓一些才能相安無事。從這點來說,我后來才得知對方是林非夫婦;我與他們也是很好的朋友,但我還是要說他們確實有些欠缺。至于錢先生,特別是楊先生,本來好好的一家人住的房子擠進來另一家三口人,對生活各個方面造成很多不便和麻煩,心里肯定是不爽的,時間長了有所反應(yīng)也是可以想像的。所以追根究源,還是因為“文革”造成的惡果。
從《從“摻沙子”到“流亡”》看到楊先生的坦率和反思使我感動。但是,后來她在編纂全集時,這些爭論的文章都沒有收入。她在《作者自序》中作了說明,看來情緒仍然不小,她的心結(jié)最后似乎也還沒有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