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文學”擦碰新火花
日前,由深圳市計算智能重點實驗室、南方科技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聯合主辦的“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與人文:跨學科對話”學術研討會在深圳舉行。出席會議的權威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人工智能研究和應用的各個結構性層面,都可以發(fā)現眾多問題需要技術專家與人文學者一起來探討和解決。人工智能與人文學這一次歷史性的互動和嵌合,對于雙方的發(fā)展而言都是一種歷史機遇,確有必要推動“計算人文學”這種跨學科研究的發(fā)展。
“人工智能將是人類文明延續(xù)的解決方案”
人類歷史上出現的技術進步和革新,如蒸汽機、發(fā)電機、電話、火車、汽車、飛機等,從來沒有一種能像眼下的人工智能這樣,才開始走向應用就引起如此巨大的關注和影響力。
南方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姚新教授認為,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歷史性的技術進步,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傳統(tǒng)的、被動的工具理性,一躍成為具有主動性和自主性的新興技術。它的“仿人類性”特征,使它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如何跨越人文價值種種界面的挑戰(zhàn)。“這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雄霸世界的科學技術界所未曾預料過的局面?!?/p>
關于人工智能發(fā)展的必然性,南方科技大學郝祁副教授認為,人類發(fā)展是否需要人工智能的高度發(fā)展,學界可以做出兩個選擇:一種是強調集體幸福感,如果科技的發(fā)展破壞群體幸福感,那么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可以放慢甚至停止;一種是強調集體生存意識,科技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唯一工具。
郝祁認為,對于人工智能而言,情感的出現預示著自我意識的出現。對機器人而言,情感的出現一方面能夠快速對問題做出判斷,另一方面能夠有效調動他人的情感,這是人工智能具有高情商的表現。
人工智能應與人文學科進行整合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主任陳躍紅教授表示,人工智能的應用性展開,幾乎一夜間成為世界性的戰(zhàn)略大事件,聯合國、歐盟、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都發(fā)表了關于如何推動和規(guī)范人工智能快速發(fā)展的報告;中國不僅發(fā)布了國家戰(zhàn)略報告,更是將人工智能寫進“兩會”報告和新的國家科技進步計劃,足見其受關注和重視的程度。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以往的報告基本上都限制在科學、技術、人才、資金和政策層面,不太注意討論有關的人文關聯問題?!标愜S紅表示,人工智能既需要數學、統(tǒng)計學、計算機科學、神經學、腦科學……也需要哲學、心理學、法學、語言學甚至文學和美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普遍的人文視角,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方法學和研究進入角度的首選。由此可見,將人工智能與人文學科加以整合,在所謂“計算人文學”的學科框架下,就其嵌合關聯的現象事實和可能的結果展開系統(tǒng)研究,是學科交叉整合的重要對象目標,也是一種現實的新學科研究需求。
人類正一步步“機器化”
北京大學劉宏教授認為,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載體,智能機器人已經成為人類工具發(fā)展的最新形態(tài),將伴隨未來幾十年人類社會生活,會對人類的就業(yè)、生產、生活,甚至情感、倫理、安全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蘇州大學馬中紅教授認為,智能語音助手、陪聊機器人等,正在促使人類一步步“機器化”。而機器卻在一步步“人類化”。人機共存的時代,迫切需要超越以人為中心的,尤其是以男性為中心的視角,積極思考跨性別、跨物種之間的新型平等倫理,需要建立多元和差異互補的性別倫理,并且考慮當人工智能、人造物獲得智能和情感、甚至思想時,它們作為“物”的主體性的倫理。
未來機器人交流或用高級語言
南方科技大學李藍講席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人類作為高等智慧生物,其語言交流的編碼解碼都遵循線性方式。一次完整有效的交流,需要聽說雙方花費大量的時間。所以說,人類語言在信息過程中作為傳遞工具的效率并不高。
李藍以常見的二維碼舉例,著重點出其作為信息傳播交流工具,有著信息存儲容量大、無歧義傳遞信息、可視化快速編碼解碼、強抗污損能力等優(yōu)點;并假設一個由人工智能機器人生活的世界,其交流方式極有可能通過二維碼或更加高級的語言傳播方式。
與會專家學者普遍認為,人工智能既不是點石成金的神器,也不是潘多拉的盒子,目前緊要的不是去就剛剛開始的人工智能應用做出終極倫理判斷;相比之下,也許更應該關注人工智能發(fā)展過程中的所謂“過程倫理”問題,關注如何在其發(fā)展中不斷去推定法律和倫理的規(guī)訓,推動人文價值和意義的關懷引導,以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