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問候
1978年夏天,父親從上海工地回來和母親結(jié)婚,甜蜜沒幾天又去上班。那時沒有電話,父親跟母親聯(lián)系就靠著一封封家書。父親每個月都往家里寄信,表達自己的問候、講述自己的近況,也問家里的情況,有時候會聊聊城市的高樓大廈、火車公交、街邊小吃等等。母親不識字,每每收到信都要請人讀。母親喜歡聽父親的信,聽著聽著就好像父親在身邊一樣?;匦乓惨埲藢懀话銓懮霞依锖芎?,請勿掛念等等。父親不在家的日子,他和母親就這樣通過一封封的家書傳達著彼此的心意,在家長里短的互通中靜靜地醞釀愛的味道。
1981年姐姐出生,家里的開銷大了起來。為了多賺錢,父親去了遙遠的青海。一下子離家兩千公里,母親舍不得,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父親工作的地方很偏,郵遞員也不去,到鎮(zhèn)上的郵局寄收信需要走兩個小時的山路,返程父親還要走兩小時。即使條件艱苦,父親也從未停止寫信,他知道,兩千公里外的家,母親翹首期盼著他的消息。因為寄信的不便,父親會寫很多頁,每次都是厚厚的一沓。郵遞員到村都戲稱“葉先生又出書了”。收到父親的來信,母親會停下手上的農(nóng)活,精心收拾一下,然后抱著姐姐到大伯家,請他幫忙讀信。大伯是赤腳醫(yī)生,上過幾年私塾,是村子里少有的博學(xué)之人。多年后,大伯回憶說,那時每次讀信看病的人也都跟著聽,信的前半部分是父親近期的見聞,有時候是聽說的趣聞趣事,后半部分是父親的問候,讀到這一塊,母親便會把人哄遠些,自己紅著臉聽,盡管只是天氣冷注意保暖之類的瑣碎事,但母親臉蛋還是紅撲撲的。
1990年,我出生了。父親很高興,想回來工作,母親不同意。上世紀九十年代,村里很多人已經(jīng)有了打工的意識,他們成群結(jié)隊去天南海北闖蕩,幾年下來,村里人走遍全國各地,北京、上海、海南、黑龍江,最遠的甚至到了新疆。那時候父親在山東,已經(jīng)是離家近的。不忙的時候,父親從懷里掏出家書一字一句地盯著看,似乎能從里面看到我們。為了讓我對他有印象,父親拍了好幾張照片,夾在信里寄回來。母親便把這些照片張貼在顯眼的地方,她經(jīng)常指著照片教我,“這是爸爸,喊爸爸”,我咿咿呀呀發(fā)出無意義的單詞,母親便讓姐姐把這“巨大的進步”寫到信里寄給父親。父親回信時在末頁畫上一個大大的得意的笑臉,仿佛在跟母親炫耀,你看,孩子最先叫的是“爸爸”。
2002年,我上初中。那一年村里發(fā)生幾件大事:村里集資修橋,狹窄的危橋變成寬闊的水泥橋;大家的田被承包,村東頭建起一排排蔬菜大棚;村里能人辦減速機廠,優(yōu)先招錄本村人。這一年,我們家也有大變化,姐姐分配新單位,家里蓋樓房,父親也在減速機廠找到工作。現(xiàn)在想起來,那一年做夢似的,現(xiàn)代化似乎一下子吹到我們身邊。三年后,我考入縣中,開始我的漂泊之旅。高中很苦,早上六點上課,晚上九點下課,每個月只放一天假,還布置很多作業(yè)。學(xué)校不允許家長隨意進出,每次父親看我,都要在門口登記,等保安喊我出來。為方便聯(lián)系,父親咬咬牙買了兩部手機,一部給我,一部放家里。每天早上,父親都會給我發(fā)短信,問我有沒有起床,學(xué)習(xí)怎么樣,吃得怎么樣,同時說家里很好,讓我不要擔(dān)心,不要省,多吃點。每個月放假那天,父親和母親都會騎車過來看我,帶我最愛吃的扁食和紅燒肉,帶我逛一逛縣城。
2013年,我大學(xué)畢業(yè),來到離家不遠的城市工作。剛進新單位,工作比較忙,很多時候都要凌晨回家,周六周日少有不加班的時候。為了不打擾我工作,父親很少發(fā)短信,但是周五都會問我回不回家。回家不需要很長時間,開車是三個小時,但是奔波三百多公里只為了吃一口父親包的扁食和母親做的紅燒肉似乎有些“得不償失”,然而想到父母臉上洋溢的笑容,我還是盡可能地回家。到如今,工作已有五年,父親老了許多,即使再忙的日子,父親都記得每周給我發(fā)發(fā)短信,詢問我的近況,也告訴我村里又發(fā)生什么新鮮事。前不久,父親興奮地聯(lián)系我,說鎮(zhèn)上舉辦桃花美食節(jié),問我們周末回不回來。我滿口答應(yīng),心頭卻有些酸楚,突然記起,似乎一直都是父親聯(lián)系我,而我從沒有主動關(guān)心過父親,我該拿什么才能回報這么些年的父愛如山?
從1978年到2018年,四十年的光陰,父親的問候,從當(dāng)初的信件家書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短信電話,家里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家庭和睦,父母健康,孩子快樂,工作順利,我想,桃花源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