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亮畫馬: 新時代的壯美華章
黃廣亮近照
追夢
何當金絡腦
黃廣亮,遼寧沈陽人,油畫家、書法家、室內(nèi)設計師,現(xiàn)為中國書畫院遼寧院院長,中國室內(nèi)設計師協(xié)會副主席,沈陽軍旅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兩岸(臺灣)國學書院東北分院院長,沈陽大學等7所高校特聘教授,沈陽富而特裝飾公司董事長。黃廣亮從事室內(nèi)裝潢設計行業(yè)28年,成績卓著。他是東北首個官方授予的“設計大師”榮譽稱號獲得者,同時還是中國建筑裝飾協(xié)會頒發(fā)的“室內(nèi)設計杰出成就獎”得主。他是惟一五次斬獲有“國際室內(nèi)設計奧斯卡獎”之稱的“筑巢獎”金獎得主,成為東北室內(nèi)設計領軍人。
黃廣亮擅長動物題材馬及風景油畫創(chuàng)作,其作品在各大美展屢次獲獎,廣受中外藏家青睞。2016年7月9日和2017年3月24日,黃廣亮的油畫力作《追夢》和《報捷》先后兩次被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鄭重收藏,受到海峽兩岸百余家媒體報道。其油畫作品《醒獅》《鼎盛時代》獲得“紀念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七十周年大型美展”金獎。多家媒體紛紛刊載其作品和專訪。
1975年至1976年,我在內(nèi)蒙古赤峰草原上當兵。那時,部隊里還有騎兵。深受“戎馬生涯”、“金戈鐵馬”等傳統(tǒng)文化影響,年少的我總是將馬與英雄氣概聯(lián)系到一起。每當騎兵騎著戰(zhàn)馬奔馳而過,我羨慕的目光總是追出老遠,直到看不見為止。軍馬都長得高大偉岸,跑起來鬃毛飛揚,像天邊飛來的一片彩霞;馬蹄噠噠,像鼓槌敲擊著大地,給人以振奮與激勵。那時,因為愛馬,我寫了不少以騎兵和軍馬為題材的詩歌,像《啊,馬刀》《馬蹄聲聲》等,發(fā)表在《解放軍報》《解放軍文藝》上。我也常在連隊的黑板報上畫馬,臨摹《解放軍文藝》社標上一位戰(zhàn)士手握紅旗、騎在馬背上奮勇向前的雕塑,受到戰(zhàn)友們的贊揚。從那時起,我對關于馬的美術作品都格外關注,這也是我在草原上種下的騎兵情結(jié)。
離開草原后,我投入到文學創(chuàng)作中,從《長江之歌》、中國共青團團歌《光榮啊,中國共青團》到中國武警主題歌《忠誠衛(wèi)士之歌》,戎馬一生的我陰差陽錯地成為一名軍旅作家。歲月流逝,蟄伏于心中的駿馬情結(jié)卻依然濃烈。十多年前,我結(jié)識了青年畫家黃廣亮,他熱情、爽朗、謙遜的個性吸引了我,而他筆下的馬,更令我贊嘆不已。他畫的馬惟妙惟肖,無論奔馬、立馬、馬群都賦予了充沛的生命力。在廣亮的筆下,一匹匹駿馬奮鬃揚蹄,挾風而進,在廣袤的土地上飛奔。有的騰空起飛,有的蹄下生煙,有的回首顧盼,有的長嘶吶喊,仿佛都要破紙而出。馬的眼睛閃閃發(fā)亮,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它的目光都好像在追隨著你,似有無限的眷戀之情;那挺拔的骨架像躍動的山峰,長長的鬃毛似緞帶凌風狂舞,有力的脖子若龍頸屈伸,寬闊的胸膛肌肉抖動;凸起的血管青筋,你似乎能觸摸到那種血脈僨張的力量;鋼打鐵鑄般的四肢騰挪勁健獵獵生風,仿佛一旦踏上大地,就會擂響奮進的戰(zhàn)鼓;張大的鼻孔有若噴筒,好像吹口氣,這些馬就能打著響鼻從畫布上跑下來……廣亮畫的馬,剛勁矯健、陽剛大氣激蕩其中,揮灑著北方人豪爽豁達、抱志不屈的天性,溶鑄成了自由奔放、宏偉壯闊、縱橫豪邁的藝術風貌和大美境界。
與廣亮交談得知,他從小就喜歡畫畫,一開始什么都畫,但慢慢地別的物象漸行漸遠,惟獨馬牢牢地屹立于他的畫紙之上。那個時代繪畫書匱乏,他就臨摹小人書里的戰(zhàn)馬,無論是“檀溪救主”助劉備脫險的“的盧”,還是忠心耿耿追隨關羽絕食而死的“赤兔”,以及輔佐趙子龍沖進曹營殺了個七進七出的白龍馬,都讓兒時的他心生愛慕,贊嘆不已。它們來如飄風,逝如疾電,和人類有著生死之交,是上蒼恩賜給人類的忠實朋友和親密戰(zhàn)友。日積月累,廣亮深得中華民族馬文化的精髓,馬的忠誠、堅韌、負重、昂揚、勇往直前等優(yōu)良的品質(zhì),深深地扎根在廣亮的心里。
從兒時算起,廣亮畫馬已有30多年了,他對馬的癡迷令人難以想象:他崇尚中華民族的馬文化,執(zhí)著地把馬作為自己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永恒題材,孜孜不倦、樂此不疲。我曾看到他手拿放大鏡,一筆筆地描繪著馬的毛發(fā),仿佛巧手繡娘在精心地刺繡一樣。他曾多次專門去草原上寫生,捕捉馬的各種形態(tài),嘗試過用中西方不同的審美、不同的風格畫馬,每次從草原歸來,寫生的本子幾乎都畫滿了。他對于馬的每根骨頭、每塊肌肉的形態(tài)都有精深的了解和把控,因此能夠敏銳地捕捉住瞬間即逝的優(yōu)美動態(tài)。終日與馬相處使他對馬的喜怒哀樂觀察入微,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特、動人的藝術形象。
與學院派不同,廣亮的油畫作品有著規(guī)范之外的風格和靈氣,帶著鮮明的個性標簽。隨著個人繪畫風格的漸趨成熟,廣亮的駿馬畫既有西洋畫法重結(jié)構的嚴謹,更有傳統(tǒng)國畫重神韻的靈性。廣亮以特寫的手法畫馬,使畫面力度倍增,以動為主,虛實相生。擯棄多余的襯景,把馬置于浩瀚的宇宙時空中,在氣勢逼人、排山倒海的視覺震撼下,形成畫面張力,讓馬最大限度地騰挪跳躍于天地之間。這樣既突出了主題物象,又使畫面開闊深遠,給人以無限遐想。2016年7月9日和2017年3月24日,在眾多臺灣媒體的見證下,黃廣亮的駿馬油畫作品《追夢》和《報捷》被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鄭重收藏于臺北。全國百余家媒體追蹤報道了此事,廣亮不僅成為現(xiàn)象級畫家,還促進了兩岸文化交流,受到全國政協(xié)領導表揚,榮獲文化使者的美譽。
因畫結(jié)緣,詩文會友,我和廣亮結(jié)成了無話不談的忘年交。廣亮說,馬這種生靈是造物的寵兒,人類歷史中,沒有一種動物在作用、地位和文化內(nèi)涵上比馬更重要、更有意義了,馬文化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中占據(jù)了重要地位?!吨芏Y》云,“凡馬六尺以上為馬,八尺以上為龍”?!逗鬂h書》云,“夫行天莫如龍,行地莫如馬。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古人之所以把馬抬升到和龍的圖騰崇拜同樣的高度,是因為馬在人類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耕種、駕車、乘騎要用馬,人類爭奪生存空間和政治利益的戰(zhàn)爭更要用馬。周穆王八駿,“四荒八極踏欲遍,三十二蹄無歇時”,穆王得以威加四海,八方臣服。秦始皇兵馬俑將人與馬同生死共命運之種種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雄偉的王朝需要雄壯的駿馬,漢武帝不惜犧牲十余萬兵士,也要遠征萬里之外的大宛國,只為求得心中的“神駿”汗血寶馬。唐代,國勢強盛如日中天,馬政空前繁榮,官馬達70萬匹之多。凡是馬政繁盛之際,便是國家、民族強盛之時。這些天之驕子時代精靈雖然在不同歷史時代負載著不同的使命,效力于不同的主人,但是從它們身上都能強烈感受到創(chuàng)造歷史、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在參與人類歷史的進程中,馬也被歷史性地再塑了形象。
中國歷朝都不乏畫馬名家,如韓干、李公麟、趙孟頫、仇十洲……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馬,多數(shù)是畫鞍馬、廄馬,這些馬平時閑散無事,終日養(yǎng)尊處優(yōu),失去了英俊、驍騰的身姿和氣度。直到徐悲鴻大師橫空出世,獨畫瘦骨嶙峋的奔馬、戰(zhàn)馬,才展現(xiàn)出“一洗凡馬萬古空”的英雄氣象。從漢馬的蒼健渾樸、唐馬的雄強浪漫,到徐馬的奮勇不羈,其間整整經(jīng)歷了千年演變,可見“神駿”產(chǎn)生之難。
任何開宗立派、開拓創(chuàng)新之舉都是十分艱難的,需要藝術上脫胎換骨乾坤再造的功力和手段。對改革開放新時代有著獨特感受的廣亮,呼喚一種更宏大、更雄強、更具歷史感的社會理想和美學風格,這種理想和風格只能由“所向無空闊、萬里可橫行”的靈性駿馬來負載。廣亮畫馬,有別于傳統(tǒng)文人畫的個人視角,既不像古人那樣熱衷于畫鞍馬、廄馬,也不像徐悲鴻喜歡畫野馬、戰(zhàn)馬;他筆下的馬不僅外形挺拔壯美,更是展現(xiàn)出一種胸懷天下、舍我其誰的雍容氣度。廣亮筆下的馬怡然自得、神俊氣昂,是響應巨變的時代之召喚,寄寓家國情懷、象征民族精神的載體,是一種人格化了的符號,一種英雄開拓之志??梢哉f,廣亮的馬一出,世間神駿龍媒的精氣神兒才有了歸依。
在“馬踏飛燕”和“昭陵六駿”已經(jīng)奔向一兩千年的歷史深處,廣亮對“馬”的選擇是一個現(xiàn)代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直觀表達。對廣亮來說,氣質(zhì)勁爽、形象壯美、品性忠誠的馬,比任何人物和動物形象都更能集中代表其藝術精神。進入21世紀,進入新時代,馬蹄聲漸遠,馬已經(jīng)逐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但它并沒有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而是轉(zhuǎn)移到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成為一種承載既往歷史、民族精神、人類美德和美好理想的符號……它們成為人類永恒的審美意象活在世世代代人的心中,成為當今中國人心中新的精神圖騰。
如今,一提起馬,我就仿佛又看到廣亮站在畫架前,握筆凝神,遙望遠方,虛空中有那熟悉的不羈身影在暗自涌動,似乎有淡淡的硝煙從畫上飄過,有隱隱的風雷在畫布深處轟響……我知道,廣亮對這時代精靈的探究之旅在繼續(xù)向前延伸……
胡宏偉,陸軍少將,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音樂文學學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編劇。共創(chuàng)作歌詞、詩歌、劇本2300余首(部),代表作有《長江之歌》《中國共青團團歌》《永不隕落的星——雷鋒組歌》等。其作品獲全國、全軍各種創(chuàng)作獎300余次,更一舉斬獲世界知識產(chǎn)權組織創(chuàng)作金獎、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全軍文藝會演特別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軍第五屆至第八屆文藝會演一等獎等。出版《長江之歌——胡宏偉作品選》《迷彩寫意》《胡宏偉文集》六卷本等著作。2016年榮獲全國“德藝雙馨終身成就獎”,2009年5月7日榮立三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