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先天不足的“超凡軀體”只是資本樂于打造的產(chǎn)品形式 ——評電影《復仇者聯(lián)盟3》
在他們的“宇宙”里,科幻已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與 《頭號玩家》 一樣,《復仇者聯(lián)盟3》 的整個敘事框架,建立在對此前一系列電影的回溯之上。在《頭號玩家》 當中,影片的看點局限于視覺特效和數(shù)百個大大小小的“彩蛋”,并且以此來遮蔽羸弱的敘事結構和尷尬的價值導向。在觀影的過程當中,觀眾實際上是被自己對于過去三四十年間諸多流行文化產(chǎn)品的既有認知所感動,這種感動更多地發(fā)生在影迷的“中二”年代。同時,作為一種流行消費產(chǎn)品的科幻電影,同樣是在不斷地喚起那個存續(xù)了數(shù)十年的亞文化傳統(tǒng)。
至于 《復仇者聯(lián)盟3》,它其實無法成為單獨一部具有結構完整性的“電影”。觀眾必須把它放在整個“漫威電影宇宙”當中,才能達成對諸多畫面和情節(jié)的有效理解。與 《頭號玩家》 相比,盡管有著橫亙大半個世紀的漫畫作為背書,漫威仍然花費了十年光陰,自己打造出了一個亞文化圈子,其對手DC雖然稍微遲了一些,但其邏輯相差并不太遠。
盡管一直被視作科幻片,但對于今天的觀眾來說,“科幻”主要是以一種被泛化的元素在這些影片中存在。
美國的超級英雄漫畫誕生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也正是整個科幻傳統(tǒng)逐漸形成的時代。漫威和DC在初創(chuàng)之時,還并未找準自身的定位 (DC本就是“偵探漫畫”一詞的英文縮寫),但很快就集體匯入到了科幻的龐雜傳統(tǒng)當中:腳本寫作者和漫畫家不僅能夠在科幻傳統(tǒng)當中充分地釋放其想象力,而且也給虛構作品與現(xiàn)實之間的聯(lián)系留下了空間。作為一種較小說遠為年輕的藝術形式,超級英雄漫畫很快在當時的科幻亞文化當中占據(jù)了極為重要的位置。
圍繞著當時的諸多小說和漫畫雜志,科幻作者、讀者們都樂于不斷地回返到歷史當中去發(fā)掘這一文化類型的源頭。他們最顯著的特征有兩個,其一是從不滿足于享受當下活躍的資本和產(chǎn)品,而是強調一個漫長傳統(tǒng)的存在,并且樂于主動去與所謂的“經(jīng)典”保持聯(lián)系。對于他們來說,觀看《月球旅行記》 《2001太空漫游》 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 之類的影片,是帶有強烈儀式感和身份認同感的活動。其二是不滿足于單向度的產(chǎn)品灌輸,并進而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二次創(chuàng)作沖動。在絕大部分時候,科幻作者首先必然是一個科幻迷;而當你成為一個“硬核”的科幻迷,其實就與科幻作者相距不遠了。
由此可見,科幻是最強調其“家族相似性”的亞文化傳統(tǒng)之一,而科幻迷或許也是世界上最熱衷于從作者作品當中挑“硬傷”的讀者群體。這些特征的直接后果,必然會導致科幻文化的精英化和圈子化:這顯然是好萊塢的資本所力圖排斥和避免的。
漫威和DC在轉向影視產(chǎn)業(yè)的時候,實際完成的事情,就是將他們的受眾,集體圈定在一個相對淺薄的流行文化場域當中,相對易于理解,也易于傳播。所以我們會發(fā)現(xiàn) 《復仇者聯(lián)盟》 的推廣宣發(fā),其實遵循的已經(jīng)是粉絲文化的邏輯。觀眾所注目的對象,早已不是思想實驗、邏輯推演和星辰大海。在影片之內是套路化的好萊塢劇情和不斷出現(xiàn)以至于開始顯得尷尬的彩蛋,在影片之外則是一小撮演員的人設和八卦,他們共同攫取了觀眾有限的注意力時間。
在這個邏輯當中,電影作品本身的重要性便趨于下降。人物的發(fā)展,情節(jié)的銜接,往往在所謂的“宇宙”當中就已經(jīng)注定,電影不過恰好是資本樂于采納的產(chǎn)品形式而已。這些影片能夠存在,僅僅是因為它們能夠推進整個系列的具體情節(jié)———于是電影便開始成為類似于網(wǎng)文的一次性消費品,簡單的“劇透”就能影響觀眾的體驗。理所當然,這種情況并不能讓粉絲們滿意。于是圍繞著電影在大眾媒介上衍生而出的各類新聞報道、訪談、周邊活動,成為了粉絲進行盜獵式二次創(chuàng)作的有效素材。也正是利用粉絲自發(fā)對這些核心影視作品之“殘留物”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作,才使得影片維持住了粉絲文化的熱度。這個過程我們在 《星艦迷航》 和 《星球大戰(zhàn)》 身上都已然目睹,《復仇者聯(lián)盟》 則將其推廣到了全世界。
所以我們并不意外,盡管“復仇者聯(lián)盟”和DC的“正義聯(lián)盟”在全球范圍攫取了大量粉絲,但其中似乎沒有哪一部令人驚艷的作品。甚至在“超級英雄”這個日漸臃腫的子類型當中,真正值得一提也不過是 《蜘蛛俠2》 (2004)、《蝙蝠俠:黑暗騎士》 (2008)、《守望者》 (2009)等寥寥幾部。而他們最大的共同特征,恰恰都是因為導演發(fā)現(xiàn)了這些超級英雄身上最日常、最不像英雄的側面?!吨┲雮b2》 更像是青春成長電影,《黑暗騎士》 即使刨去環(huán)繞在“蝙蝠俠”之上的陳舊故事也仍然成立,至于 《守望者》 固然可以視為這一類型的真正上限,但它正像金庸的《鹿鼎記》 一樣,從其漫畫原本的誕生之日起,就是以“反套路”作為其最鮮明的特征。這一判斷也可以向著同類題材的劇集推演,在近年來的作品當中,其佼佼者如 《夜魔俠》 (第一季)、《杰西卡·瓊斯》 (第二季)、《特工卡特》 (第二季) 等,最精彩之處也幾乎都是在“超級英雄”的題材范圍之外。
問題在于,作為科幻電影,當它們的比較對象是 《2001太空漫游》《索拉里斯星》 甚至 《大都會》,或者 《銀翼殺手》 《黑客帝國》 和《第九區(qū)》,再不濟也是 《千鈞一發(fā)》《盜夢空間》 和 《黑鏡》 的時候,這些美式“超級英雄”們就開始呈現(xiàn)出超凡軀體的先天不足和速朽本質了??仿“胧浅爸S半是無奈地說:“除了雄性激素過高,沒有家庭的男人們花兩個小時拼死冒險順便摧毀城市之外,還有其它故事可以說”。這里的“其它故事”,指向的正是突破市場局限,日趨經(jīng)典化的科幻影視產(chǎn)品。在這個意義上,科幻是作為一種越來越呈現(xiàn)出其重要性的文化現(xiàn)象存在。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科技發(fā)展對人類內在精神和外部組織形式的影響,在今天日益顯得重要??苹檬亲钤缫沧钌钊氲厮伎歼@一議題的亞文化類型,而科幻電影則樂于展示為科技所充分拓展之后的世界觀和想象力。但是,很顯然,在這群“超級英雄”的“宇宙”里,這實在是不可承受之重。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科幻專業(yè)在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