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關:文學創(chuàng)作者有點像“老中醫(yī)”
從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絡發(fā)布算起,網絡文學已經走過20年。
在仙俠玄幻類小說占領網絡文學市場的大環(huán)境下,沈陽籍網絡文學作家月關憑借《回到明朝當王爺》《步步生蓮》等佳作,為歷史類網絡文學爭奪一席之地,被譽為“網絡歷史小說第一人”。
4月11日,第十二屆網絡作家版稅排行榜揭曉,月關蟬聯(lián)榜單第四名;而他的代表作《回到明朝當王爺》也入選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yōu)秀作品中。
近日,沈陽晚報、沈報融媒記者微信采訪月關,近兩年涉足影視編劇、出任東侖傳媒首席內容官的他坦言自己堅持的仍是熱愛并熟悉的文學創(chuàng)作。隨著文化產業(yè)對網絡文學的重視,月關表示網絡作家在謀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效益。
記者:第12屆網絡作家榜中前二十名當中還是以玄幻類作品居多,您以歷史類作家身份打破了這種玄幻類包攬榜單的現(xiàn)象,并且蟬聯(lián)第四名,是不是代表歷史類網絡文學越來越受歡迎和關注?或者說因為IP劇《瑯琊榜》的大火,歷史題材的網絡作品迎來春天?
月關:其實一直以來,網絡文字中仙俠玄幻類小說的市場占有率就始終是最高的,《步步驚心》《甄嬛傳》等等女頻包括男頻歷史類小說的影視化,從未改變過這種現(xiàn)狀。歷史類的受眾相對較少,尤其是現(xiàn)在的年輕人,尤其喜歡仙俠玄幻者居多。
所以,歷史類作品不但要求基本功扎實,比較難寫,想寫出頭尤其難。我之前就曾以歷史類作品代表歷史門類的作品與其他仙俠、玄幻類作品爭奪月票榜第一、年票榜第一,并殺出重圍,取得過成功。迄今為止,我是歷史類男頻作家中唯一有過如此成績的人,所以,個人的成功,并不意味著這一門類已經受到更多的關注與歡迎。
我愿與其他歷史類作家一起,爭取有更多的讀者,喜歡讀歷史類小說,壯大這一類文學的讀者群,讓它更加興旺。
記者:2006年您開始進行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如今已經12年,能談談這十多年自己創(chuàng)作的一個心路歷程嗎?最開始接觸網文的契機是什么?創(chuàng)作過程中是否遇到過迷茫期?看您以往的經歷,2006年初涉寫作,2011辭去公職專職寫作,2017年離開老東家,簽約掌閱,并涉足影視,幾乎五年一個轉折點,這些是有計劃還是順勢而為?
月關:網絡文學是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而成長起來的,我對網絡文學的認識也是隨著網絡的普及而漸漸建立的。我這年紀,小時候是看《芒種》《十月》一類的期刊的,最初聽說網絡上有小說時,我是不屑一顧的,很看不起,認為沒有印成鉛字的小說,不叫小說。后來,網絡進一步普及,我只是閑暇時偶爾看過一部網絡小說,并非常喜愛,這才開始了對更多網絡作品的閱讀,并最終萌生了創(chuàng)作想法,參與其中。我的寫作之路比較順利,一開始就是因為愛好而寫,所以成績全不擔心。偏偏無心插柳,第一本就大獲成功。繼而一直取得很好的成績,所以過了幾年,感覺精力無法兼顧時,就選擇了辭職、專職。
不過我寫書時已經三十三歲,寫了五年,很穩(wěn)定時選擇了辭職。又過五年,感覺頂多再寫個五六年,之后速度必然降下來,速度下降,追讀的人群就將減少,那時不可避免要陷入網絡上的“低谷”,所以我考慮要涉足編劇行業(yè),而這需要更多自由度。掌閱更愿意給我這種自由度,所以選擇了掌閱文學。這其中并沒有提前的計劃和安排,都是發(fā)展到每一階段后,面對新問題,思索做出的選擇與決定。是一種順勢而為。
記者:網絡文學20年20部優(yōu)秀作品評選中,您的作品《回到明朝當王爺》入選,以您的經歷和感受,網絡文學這20年發(fā)展給您觸動最大的變化是什么?您在這其中改變的和堅持的理念分別是什么?
月關:網絡文學10年時,我的作品就曾入選,20年的時候,再度入選。非常開心自己的作品能得到這么多的讀者認可。網絡文學發(fā)展20年來,從草根自發(fā)生長,到如今大成規(guī)模,從內容到規(guī)范性上,發(fā)生了很多變化。
文化產業(yè)越來越重視網絡文學,國家文化部門也越來越重視網絡文學的發(fā)展,這對網絡文學的健康發(fā)展,必將產生有益的保障。
在這個過程中,網絡文學的競爭力,影響力,變現(xiàn)能力不斷提高,我們這批受益其中的網絡作家得到了很大的實惠。也使得我們的責任感越來越重,我覺得我們今后的創(chuàng)作,要更加注重社會效益,有意識地注意與加入,讓自己的作品在保持趣味性的基礎上,能夠包含更多的積極向上的價值理念,這才是辛苦創(chuàng)作的最大成就。
記者:2017年,第一家網絡文學研究院、第一個中國網絡作家村相繼誕生,有觀點稱網絡文學逐漸“主流化”,您覺得未來網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的界限是越來越模糊,還是依舊涇渭分明?
月關:其實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只要是新生的,都會有個被人逐步接受的過程。先秦有詩經,漢晉有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雜劇元曲,明清有小說,再接下來,小說也分不同階段的不同形式。
而外國也是一樣,詩歌盛行的年代,歌劇盛行的年代,所謂小說也是下九流。四大名著,尤其是其中的三國,水滸、西游記,最初都是流行于市井間,為士大夫所不齒。
隨著發(fā)展,必然被認識、被接納,融入主流,成為主流的一個重要表現(xiàn)形式,這是大勢。
記者:您當下創(chuàng)作的作品是什么?每天寫作的頻率是怎樣的?您涉足影視,出任東侖傳媒的首席內容官,在時間上如何兼顧行政事務和文學創(chuàng)作?相比文學創(chuàng)作,擔任編劇,您在心態(tài)和寫作轉變上適應得快嗎?有哪些感受?此外,不少作家對影視翻拍自己的作品,感到難以把控,比如被改得面目全非,自己卻無能為力。您遇到過這種情況嗎?您如何避免這樣的情況?您的作品在影視化的時候,您更關注哪些方面?
月關:目前我正在掌閱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逍遙游》,間或創(chuàng)作中短篇小說及劇本。不管做什么,我所堅持的只始終是自己熱愛的并熟悉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內容這一塊,所以也就不需要有所區(qū)分。行政事務我極少參與。
做編劇業(yè)務,我還是比較順利的,因為原本小說創(chuàng)作時,我就注意情節(jié)設計,人物刻畫,文章畫面感強,有了這些,再轉型做編劇,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我個人的作品也有多部被改編,早期幾部都不是我改編的,而是別人來改編我的作品,由于溝通不夠,理解偏差,有些地方的改編確實不盡如我意。所以,我現(xiàn)在涉足編劇,這也是個重要原因。
記者:娛樂圈中有“粉絲經濟”,明星會根據粉絲的喜好來定位自己的人設。那在網絡文學領域,讀者跟作家是否也存在類似的關系,作家要根據讀者的喜好來創(chuàng)作作品?看您之前的采訪,在您創(chuàng)作早期,曾嘗試多種題材,來吸引粉絲,最后還是根據粉絲的建議,確定了歷史類網絡小說的風格。您認為網絡作家以何種心態(tài)面對粉絲比較合適?
月關:作家不需要如此。作家的粉絲與明星的粉絲也不同。作家的粉絲,是最忠誠最熱情的一個群體,也是最無情最不忠誠的一個群體,因為他之所以衷情,衷情是我們的作品,而不是我們這個人。
如果作品寫得不好看了,他們就會馬上成為最苛刻的批評家,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就是如此。如果你下部作品依舊叫他們失望,他們一定會離你而去,你的個人人設做的再好也沒用。所以,我?guī)缀鯊牟话盐业淖x者稱為粉絲,而是稱為書友。我們是朋友,以書為媒介交下的朋友。決定著我們友情多深、多久,作品說話。
記者:當下網絡文學界也是新人輩出,在工作中您或者同齡網文作家會有“中年危機”嗎?平時如何排解遇到的煩惱?IP影視的火熱,讓更多年輕人對網絡文學躍躍欲試,作為資深網文寫手,您會給哪些意見?
月關:文學創(chuàng)作的經驗、經歷,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人到中年,精力會下降,速度會變慢,激情會減少,但經驗更老道,技巧更嫻熟,并不會太影響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可能會更有助于你的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者,有點像個“老中醫(yī)”,白胡子的老爺爺,總是會叫人更信服。
現(xiàn)在的確有許多年輕人想涉足網絡文學,不過這個不要輕率地放棄學業(yè)、事業(yè),一開始要以平常心對待,因為這一行業(yè)競爭尤其激烈,并不是你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會成功的。
能力、毅力、耐力,缺一不可。首先,你得有創(chuàng)作能力,有講故事的“天賦”,這方面確實差,雖努力學習卻進步有限的朋友,還是做一個快樂的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更好。
毅力,創(chuàng)作,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要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應酬,要拒絕很多誘惑,專心、踏實地創(chuàng)作,持之以恒,筆耕不輟,受不了這個苦,吃不了這碗飯。
耐心。的確有人一書成名,但那是千萬人中的一兩個,大多數人,還是要耕耘許久,逐漸被讀者認識的。有的年輕朋友一進這行就是沖著利來的,寫了區(qū)區(qū)十萬二十萬字,一瞧還沒“客似云來”,就把筆一扔,這樣,即便他有機會成神,這機會也一定要失去了。
記者:作為網絡文學界大神級人物,您一直堅持住在家鄉(xiāng)沈陽,并沒有到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發(fā)展,對這座城市是否有很深的情感,您的作品是否都是在家鄉(xiāng)完成的?平時會到沈陽的某個地方去尋求靈感嗎?平時跟沈陽本土網絡文學作家交流頻繁嗎?沈陽這些年在提升文化底蘊方面給您哪些觸動?
月關:文學創(chuàng)作,要留給自己的心靈一個空間、一份安詳。一線大城市適合去談項目,創(chuàng)作還是在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中,有規(guī)律的安靜的生活狀態(tài)下去創(chuàng)作更好一些。
我寫作時喜歡絕對的安靜,要絕對安靜的環(huán)境,不喜歡聽著音樂創(chuàng)作,或者在嘈雜的環(huán)境中,所以創(chuàng)作期間不大外出。不過生活于此,創(chuàng)作于此,沈陽的時政新聞、經濟發(fā)展、人文狀況,城市風貌的進步,當然是必然會接觸、了解到的。
不過,與我們遼寧各城市,尤其是沈陽同城的作家朋友、編劇朋友們的聚會、來往,這個并不在上述限制之中。我們之間聚會,即便不會專門的談起創(chuàng)作,我們聊起的話題也是與我們的專業(yè)有關的,在不經意間,我們的一些創(chuàng)作理念、技巧方法,就會得到交流,這是對我們彼此的提高都有益的。
這些年,我創(chuàng)作雖只一部電腦、一杯茶、一盒煙足矣,足跡卻已經過了皇姑、鐵西、和區(qū)三個區(qū)了,原來在銀行上班十九年之久,許多同業(yè)同仁至今仍是朋友。專業(yè)創(chuàng)作并取得一定成就后,與文聯(lián)、政協(xié)、作協(xié)、文宣等機關部門的朋友接觸也越來越多,在我的創(chuàng)作理念中賦予更多的責任,一方面是隨著成就的提高自然而然地產生的責任感,但很大程度上,也離不開與這些文創(chuàng)管理部門的接觸。不管是整個城市的大環(huán)境,還是我們文創(chuàng)這個相對來說的小圈子,潤物無聲的,那些人、那些事,就必然會對你產生這樣有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