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學院: 九十年持續(xù)深耕 新時代開拓前行
90年前的初春時節(jié),由蔡元培創(chuàng)辦于西子湖畔的國立藝術院正式開課。之后,全體師生歡聚一堂,于孤山羅苑拍攝了一張大合影,這一幕成為了中國近代藝術教育史上的經(jīng)典圖像。
90年后的同一天,來自中國美術學院的500余位師生重返孤山,又復刻了這經(jīng)典的一幕——國立藝術院,便是中國美術學院的前身。
從建校伊始僅30多名教職員、56名注冊學生的國立藝術院,發(fā)展到如今逾萬名師生,地跨杭、滬兩市,擁有四大校區(qū)的中國美術學院。90年深耕帶來的不僅是擴大的規(guī)模,更是以全校師生的追求綴成的三面獵獵飄揚的旗幟: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美術教育的核心現(xiàn)場,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將句首拈出,不僅是學院的校名,也是不久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行的中國美術學院90周年紀念大展的主題——“中國·美術·學院”。
這個遍布中國美術館一層所有展廳的展覽,在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實踐中擷取了“歷史巨擘”“烽火藝程”“天地繪心”“溪山行旅”“心印宇宙”“含弘寫心”“漢字無疆”“藝術家書”“鄉(xiāng)土學院”“無墻學院”“天工開物”“本土營造”“我織我在”“東方絲竹”“人文影畫”等15個核心創(chuàng)作型教學案例,以剖面視角解析中國美術學院當下教學的數(shù)個切片,展現(xiàn)中國美術學院的文化坐標、教育理念和藝術成就,探討中國特色美術教育的創(chuàng)生機制與動力機制,叩問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實踐路徑與發(fā)展路徑。三面旗幟的內涵由此彰顯。
九秩校史 烽火藝程
中國美術學院寫照著中國藝術的先鋒之旅。
一進入中國美術館的大廳,3米高、9米長的4張巨幅油畫上,來自不同時代的前輩先師們向我們投來深邃而殷切的目光,是期盼,更是囑托。這四組群像描摹出從1928年建校到改革開放新時期幾代藝術教育者的不朽精魂。
位于正中的《國美春秋——清明》描繪了1928年春國立藝術院建校伊始的圖景。這是以蔡元培、林風眠為首的建院一代人的寫照,其中也包括最早的學生代表李可染、張?zhí)?、艾青等。他們在春雨霏霏的上午,登上奇石巍立的葛嶺,俯瞰西湖,映身詩性湖山的天地之間,意氣風發(fā),為中國藝術的新時期開辟道路。
蔡元培是最早確立中國獨立藝術教育理想之人。在國立藝術院開學典禮上,他振臂疾呼:“大學院在西湖設立藝術院,創(chuàng)造美,使以后的人都移其迷信的心為愛美的心,借以真正地完成人的生活?!边@種創(chuàng)造美與培養(yǎng)愛美民心的雙重使命,深深地烙在了美術學院的旗幟上,烙在國美師生代代傳承的心里。立此擔當,建院一代人映身湖山,創(chuàng)立林風眠中西融合與潘天壽傳統(tǒng)出新的兩條學術脈絡,拓展藝術教育東方詩性的品格理想,雖長途艱險,卻始終是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的旗幟。
從1937年辭別西湖到1946年復員杭州,九載征途,顛沛六省,學院十遷其址,五易校長,輾轉約六千公里。盡管備嘗艱險困苦之味,師生們仍心懷壯志,于硝煙彌漫中葆有理想,堅守美與知識的殿堂;在民族危亡之際,以藝術為武器,穩(wěn)定人心,感召國人。
六件高2.55米、總長45米的“烽火藝程”主題浮雕所刻畫的正是國立藝專師生們譜就的西遷歷史圖景。刀石鑿撞的力度所營造的紀念碑式的宏大與厚重,才足以匹配這段腹地長征的波瀾壯闊。
對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院長、“烽火藝程”浮雕主創(chuàng)楊奇瑞而言,校慶不只是一場聚會,而是要尋找學校的精神和魂魄?!霸摳〉穹从车?0年歷程培育了中國美術學院的風骨,在患難時期的擔當,我們有必要把這段歷史表現(xiàn)出來?!睏钇嫒鹫f。
鑄煉實驗 謀劃新篇
中國美術學院塑造著美術教育的核心現(xiàn)場。
學院始終鼓勵師生走進田間地頭,深耕現(xiàn)實,把生活作為塑造作品生命的現(xiàn)場。如今,“下鄉(xiāng)采風”在中國美術學院已成為一項傳統(tǒng)活動,每年春秋季各開展一次。這不是簡單的寫生采風,而是一種通過社會調查、田野工作進行“社會素描”的開放課堂。
“鄉(xiāng)土學院”所展示的正是90年來中國美術學院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實踐長卷。在徐徐展開的《美麗中國圖卷》及《之江清遠圖》中,觀眾們可以跟隨著時間的線索走過中國美術學院90年來親歷的每一站中國大地。正如學校黨委書記錢曉芳所說:“師生們每到一處,吃住生活都和當?shù)厝嗣褚黄穑绱肆憔嚯x接觸、交談、觀察,才能捕捉并體會時代的情感,而這恰恰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關鍵,也是在教室里很難學到的?!睅熒鷤冇悯r活的生命經(jīng)驗提煉現(xiàn)實的感受力,用畫筆和鏡頭與人民群眾建立起心靈的聯(lián)系,創(chuàng)造與人民感同身受的藝術;并通過每一個深度參與的社會課題,完成每一個微型社會的更新,使社會美育深深扎根在社會現(xiàn)實之中,成為塑造這所學校教學精神的一個重要內核。
學院在教學創(chuàng)作中號召師生扎根生活,倡導“勞作上手、讀書養(yǎng)心,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勞作”的理想,就是希望能繼民學精神,再興鄉(xiāng)土生活,借藝術讓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拔铱椢以凇薄氨就翣I造”“天工開物”所呈現(xiàn)的便是貫徹這一理念的教學最新現(xiàn)場。在“我織我在”的空間中,數(shù)百條由師者編織的千變萬化的繩結里,貫穿著數(shù)組學生的編織作品,讓觀者體驗到“身心發(fā)動、情義直觀”的東方藝術真諦,也感悟到上手的技藝與造物思想的關聯(lián);“天工開物”則向我們展現(xiàn)了陶瓷、漆器、玻璃、首飾等與棲居空間相融相依的手工藝品;“本土營造”聚焦于“復興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造園的整體性”之大命題,這個極具泥土氣息的營造現(xiàn)場,背后凝聚了大量的鄉(xiāng)土調查與實踐摸索。
國美模式 鍛造一流
中國美術學院張揚著學院精神的時代宣言。
校慶不僅是歷史記憶的喚起,還是學術脈絡與基因的梳理,更有對當下的反思、對未來的追問。
面對時代的變革與發(fā)展的洪流,藝術教育應當堅守什么、如何前行?藝術家們應當擔負怎樣的責任?這是無可回避的時代命題和歷史課題,也是中國美術學院舉辦校慶系列活動的核心所在。
對于這個問題,中國美術學院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聚焦東方之學,構建國美模式。“漢字無疆”聚焦蔡元培1928年4月在國立藝術院開學典禮上的演說詞,通過書法、新媒體、平面設計、動態(tài)海報、字體設計等不同媒介方式,對其進行重構?!盁o疆”呈現(xiàn)出雙重意義,一是打破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藝術媒介的界限,二是兼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當代視覺代碼的內涵。“東方絲竹”圍繞東方人的生活方式,采用絲、竹之材料,設計的獨具東方體驗的衣飾和器物。90年前的圖案學,已經(jīng)演化為今日探尋東方文化本源、回應制造業(yè)和時尚產(chǎn)業(yè)發(fā)展需求的東方設計學體系。當面對展廳中的茶具、家具、器皿、絲綢、服飾,我們身體和記憶中的文化基因與面對未來的起居與審美生活被勾連起來,一種真正屬于中國人的當代生活方式正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新世紀以來,中國美術學院始終堅守“人類靈魂雙重工程師”的使命擔當,以藝術教育與創(chuàng)作的國家隊立身,立足文化自信育新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xiàn)實,砥礪東方精神鑄高峰。在振興民族藝術的“國美之路”上,奮力拓出重建藝術東方學的“國美模式”,在通往藝術和學術高峰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