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古代絲綢之路 以全新時代內(nèi)涵 “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
神秘的根源 伊爾克·亞迪姆奇(土耳其) 作
自由之外 蔡磊 作
生機 康悅 作
中國風景NO.1 陳文令 作
無限2150 崔召東(韓國) 作
4月3日至5月8日,“絲路新語·2018博鰲國際雕塑展”在海南省瓊海市博鰲融創(chuàng)金灣舉行。此次活動借助多元的藝術表達和生動的展覽形式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積極呼應2018博鰲亞洲論壇“開放創(chuàng)新的亞洲、繁榮發(fā)展的世界”主題。
此次展覽的國際雕塑邀請展部分圍繞“歷史與當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多元與統(tǒng)一”三組關鍵詞鋪開呈現(xiàn)?!皻v史與當代”集中展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價值、當代文化精神;“傳承與創(chuàng)新”力求搭建一座溝通當代與歷史、海上與陸地、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多元與統(tǒng)一”則展現(xiàn)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互通,不同國家的雕塑家在作品材質(zhì)和創(chuàng)作方式上各具特色,折射出不同文化基因和藝術心理。
展覽學術總主持吳為山介紹說,自2016年首倡“絲路新語”系列學術展覽,相繼舉辦了“絲路新語——東西部雕塑家作品展”和“絲路新語——2017青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雕塑邀請展”,展示以中國東部為代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以西部為代表的“絲綢之路”的燦爛文明,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藝術交流。此次博鰲國際雕塑展以博鰲亞洲論壇在瓊海舉辦為契機,以海南這個“一帶一路”戰(zhàn)略重鎮(zhèn)為基礎,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精神,積極創(chuàng)造合作平臺,開展深入而廣泛的民心交流,通過雕塑藝術展示不同民族、國家和社會的人文風貌、發(fā)展需求。
展覽的公共雕塑邀請展部分由盧征遠策劃,邀請了22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家的36件公共雕塑作品參展。展覽作品以關注人類與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和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轉(zhuǎn)換、當代社會美好精神面貌為主題,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為觀眾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加強公眾與藝術的體驗與互動,提升了公共空間和自然景觀的文化品質(zhì)。展覽路線則依照絲綢之路的形式在沙灘蜿蜒穿行,如一幅徐徐展開的長卷書畫,藝術與海天呼應,白天的海風攜著歷史的記憶拂過金灣海灘,夜晚的燈光如繁星散落在海岸線,觀者游走于此不經(jīng)意間已步入一幅古今水乳交融的卷軸畫中,也恍若置身于一方藝術與自然渾然一體的妙境。
盧征遠表示,展覽中對整體空間的安排還引入了中國山水畫中“游”的概念?;仡檪鹘y(tǒng)山水畫的發(fā)展,從畫面中流露出的多是古人與自然和諧相容的關系,他們沉浸寄情于山水或與自然合二為一;而西方的風景畫中藝術家與自然多為“矜”的關系,人在風景前保持距離和觀望欣賞的狀態(tài)。借此意象,此次展覽對空間的構想上試圖打破展陳與景觀的間隔,在海天交際的背景下,戶外人為的展覽布局設計與天然景觀相輔相成,構建出具有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