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黑:與“街道英雄”共同成長
王占黑
在見到王占黑之前,很難想到那些流落于時代的人間煙火故事,是個有點嬌小又內向文靜的女孩寫的。她把故事定位于街道,這里的街道指的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小區(qū)和工人新村。在時代的浪潮里,這些難以被具體命名的地方,日益顯示出了衰落的氣息。身為“90后”的王占黑,捕捉到了其中斡旋于生活里的身影,她聚焦于這個帶點封閉性的、有獨特面貌的舊社區(qū),描摹生于斯長于斯的小人物圖像,講述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雞毛蒜皮、嬉笑怒罵的日常故事。
“我的寫作從童年模糊的弄堂、河岸記憶中走出來之后,就一頭扎進了這個獨立于‘鄉(xiāng)村’和‘都市’之外的半新不舊的空間?!蓖S多作家有自己的文學屬地一樣,王占黑也有一個叫做“街道英雄”的創(chuàng)作計劃,篇名清一色叫做“××的故事”。(在上海文藝出版社新出版的《空響炮》一書中,部分篇名有所改動)但不同的是,她的屬地甚至沒有一個叫得出口的正經(jīng)名字,在記者的追問下,她說硬要命名的話,就叫“社區(qū)”吧。
一個通俗的說法是作家開始寫作時,會從自己最信手拈來的經(jīng)驗開始,王占黑的經(jīng)驗就在這些老社區(qū)里?!拔也幌M唤o大家看一個小小的培養(yǎng)皿,每個小區(qū)都有這樣的人,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社區(qū),它們或許彼此能互為當代城市叢林的樣本?!彼坪踉谂ふ乙粋€更為寬泛意義的民生世界,于是各人各色的“××的故事”便輪番上演。在棋牌室里混日子的葛四囡和對對吳,推著三輪車早出晚歸賣菜的老菜皮,跳廣場舞、協(xié)管社區(qū)雜務的美芬,常年蹭公交的話癆吳賭……他們大多是生活在老舊社區(qū)的退休工人、老年人或外來務工人員。在王占黑眼中,這群共生于一處的人,不應該只是一個集體名詞,每個人都值得被深挖與講述。“××的故事”讀起來明面上都是熱熱鬧鬧的趣聞軼事,骨子里卻帶著強顏歡笑與欲哭無淚的悲傷。
“街道英雄其實都很不英雄?!蓖跽己谔岬焦P下的人物時如此說道。“我不想賣慘,我寫的也不是純粹的底層文學,這些人不需要同情與批判,他們可以不光鮮亮麗,但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生活的樣貌和秩序,同樣有生命力,所以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英雄?!睆膶憽坝⑿邸钡囊幻娴健胺从⑿邸钡囊幻?,王占黑是經(jīng)過了時間的歷練的。她高中開始零散寫作,停筆幾年,讀研究生期間突然覺得“讀不進書了”,她告訴記者,那時她陷入一個低谷期,不斷地懷疑自己,對未來充滿迷茫。她意識到她需要輸出,于是文學再度成為了她的出口。即使寫作有所間斷,以前的經(jīng)驗仍然滲透到了現(xiàn)在的文學世界中。那些被“嫌棄語言做作”的文字,在某一天,成為《小關的故事》中的“文中文”,高中時寫的小關光鮮亮麗的文字,和現(xiàn)在寫他潦倒落寞的文字被匯集到同一地方,“五年后,我的理解變了,去挖掘他們吃苦耐勞的光輝歷史,還不如寫他們生活中不英雄的事”。文本中“我”的視角在過去與現(xiàn)在之間往返,但“我”不代表立場,多是一種情感參與,與他們共生呼吸,也代表這位年輕作者自身的某種成長。
講述“街道英雄”,王占黑嘗試用平靜克制的語調,如評論家張新穎在她的新作《空響炮》序言中所說的“她的敘述是這樣的社區(qū)生活里面的——而不是外面的,更不是上面的——敘述”,“在社區(qū)生活里面”意味著作者的凝視不會只是一個點或一個部分。如何呈現(xiàn)“街道英雄”的獨特性,作為浙江人的王占黑想到了方言——吳語。比如在《麻將,糊了》一篇中,吳光宗和葛四平的斗嘴與頑劣,常常以方言對話呈現(xiàn)。王占黑不擔心方言會影響閱讀,她將方言定義為母語寫作中的一層“底色”,有點近似于電影中的畫風和基調。“‘底色’的特質首先展示在對話上,然而很多時候,對話所展露的印象并不在對話本身,在排除內容之后,環(huán)繞在句子外面的一個更大的氣氛,它才是真正的‘底色’。這意味著,地域文化所攜帶的風格,不僅僅停留在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更包含了怎樣說出來的問題。”方言不是一種寫作技巧,更多是文化的一種滲入。王占黑對方言的使用是有選擇性的,比如她多用一些口語感、趣味性較強的方言,又如大家多知道的“儂”、“阿拉”等獨具上海特色詞匯,她一般會避免使用,因為在她看來,“伊”更能代表吳語的特色。她希望通過這種嘗試,對漢語進行挖掘,可以讓非吳語區(qū)的讀者感受到語言的活力。
熟人社會的另一個典型現(xiàn)象就是人們之間彼此稱呼往往多用綽號,老菜皮、對對吳、葛四囡、怪腳刀,乃至“每一只晃蕩的貓狗雞鴨都有自己的地盤和名號”,這些綽號亦體現(xiàn)民間口頭語言的魅力。“如果說街道是一種江湖,人們則以綽號行走其中,這個名號要叫得響,還要能遺傳給下一代。諸如此類,恰恰展現(xiàn)了不上臺面的口頭語言所具有的高級的文學感,可謂一筆深厚的寶藏。”王占黑喜歡以閑逛的姿態(tài)去找尋生活中的靈感,在上海讀書期間,她就常去各個舊社區(qū),看掛出來的橫幅,以期找到可以虛構的成分。“還有一些人的名字,也是外面看來的。馬路上,醫(yī)院里,公交車里。這些東西,想是想不出的,民間世界有它自己的派頭,我只去撿,不負責造。”
重新寫作以來,王占黑就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舊社區(qū)中,目前她已寫了合計二十多萬字的“街道英雄”故事,但要走出“較為狹窄的生命經(jīng)驗,去尋求當代社會中一種普遍的狀況和民生聯(lián)系”,注定是一個需要持續(xù)研究的課題。王占黑在《空響炮》里嘗試多重切換視角,《偷桃換李記》不再局限于寫某個人物,轉而以事件主導情節(jié),但是這些嘗試依舊沒有離開過社區(qū)這個“云”母題。于是,會有人好奇,她還要圍繞這個地方轉多久?當記者這般提問時,本來順暢的對答罕見地停了下來,好一會她才理清思緒,回答說:“這個問題,很多關愛我的朋友紛紛提示過,可以走出來了。生活在上海,寫一點都市故事,作為青年人,寫一點年輕氣盛的生活,不好嗎。我都聽進去了,無奈實踐不如意?!痹谒磥?,作者是小的,作品是大的。她目前不強求對于寫作者自身的“多樣化”或“跨界性”的嘗試和探索,更多的想要試探這個空間的豐富和一致性,探索這個空間所具有的邊界和深度?!拔覍Πl(fā)現(xiàn)這個空間可能性的興趣,遠遠超過了我對挖掘自身可能性的興趣。如果暫時難以‘轉身’,難以‘抬頭’,那就不轉了吧。畢竟,他們比我重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