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鷹鼎
陶鷹鼎 馮玥攝/光明圖片
【《如果國寶會說話》解說詞摘登】
陶,出于土,而煉就生活。它需要摔,需要捏,需要燒。制陶如塑人,在經(jīng)過這些磨難之后,陶土便成了器,完成涅槃,變成神態(tài)各異的樣子。而它——陶鷹鼎則是中國遠古陶器中最特別的一個。
它是六千年前,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塑。仰韶文化以彩陶為最重要特色,器物多是生活用品,陶鷹鼎是唯一一件以鳥類為造型的。
它當初是做什么用的?——是盛水?儲糧?還是祭祀?又為什么要把它做成鳥的樣子?正因為它的唯一性,缺乏參考,所以這些問題還在吸引著研究者去探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陶鷹鼎顯示著六千年前,中國人的生活器具中,實用性與造型性已經(jīng)可以達到非常美妙的融合。
六千年過去了,陶鷹鼎的制作地點、方式、方法、制作周期、燒制細節(jié),都已經(jīng)無據(jù)可考了。現(xiàn)代的制陶者,也只能靠著圖片和想象,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賦予它新的生命。
這是一只有著胖胖腿的鷹,尾巴又和兩只前爪巧妙地構(gòu)成了鼎的三足。鷹的胸部和身體占鼎身的主要部分,內(nèi)容即胸懷。陶鷹鼎的造型,帶著上古的氣息,也帶著中原質(zhì)樸的民風。但更神奇的是,它除了上古的王者之氣,又同時顯示出另一種很現(xiàn)代的氣質(zhì),用當下的話說,就是“萌萌噠”。在這個層面,陶鷹鼎又可謂古典與現(xiàn)代的美妙融合。六千年前的造型藝術(shù)精湛至此,令人不禁贊嘆。
捧著陶鷹鼎,就捧起一抔六千年的泥土,也捧起一抔中華文明起源的泉水。
陶,是時間的藝術(shù)。泥土太干則裂,太濕則塌。為了成就一件完美的陶器,匠人們需要等,等土干、等火旺、等陶涼。今天的我們,總感嘆生活太快,時間不夠用時,六千年前,古人就已經(jīng)教給我們,如何與時間融合,如何與時間不較勁。
假如陶鷹鼎會說話,它也許會告訴我們六千年前,它在熔爐內(nèi)外的日日夜夜吧。今天,它就珍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著天工造化,展示著巧技神思,也展示著屬于它自己的“肌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