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味道
中國結(jié)、大紅福字、紅鯉魚等掛飾充滿濃濃的年味。 資料圖片
在我們所居住的沙漠小鎮(zhèn),居民大都是一些異鄉(xiāng)人。遠的都有一個遙遠的內(nèi)地老家,聊起天來總說四川、河南方言;近的也是臨近鎮(zhèn)子的。多年前,這個沙漠小鎮(zhèn)是荒無人煙的。我們學校大院里的人,都是因為工作才來到了小鎮(zhèn)。
小鎮(zhèn)的人住得雜了,節(jié)日也過得豐富。春天里過了春節(jié),過幾天就到了開齋節(jié),再過一陣子就是古爾邦節(jié)(那個年代,開齋節(jié)和古爾邦節(jié)在年初;根據(jù)歷法,現(xiàn)在已經(jīng)轉(zhuǎn)到了夏末)。節(jié)日多了,沙漠小鎮(zhèn)枯冷、遙遠的氛圍就多了一絲暖意和慰藉。這些節(jié)日里,對每個人都有影響的,就是會放長假的春節(jié)。
我小時候居住的教師大院里,很有一種“雞犬之聲相聞”的鄉(xiāng)土味。大家雖然民族不同,但來往很是密切。我第一次看到包粽子,就是鄰居紀老師的母親從內(nèi)地老家來探親時見到的。正值端午節(jié),她在門口擺了一張馬扎,正在包粽子。人遠離故鄉(xiāng)的日子久了,對老家的禮數(shù)難免懈怠,老人來了,又幫著撿起來。看我好奇地看,老人順手拿了一個粽子給我。我自小在漢族學校讀書,過哈薩克族生活,這個粽子把我和漢族人的生活連起來,讓我讀的那些書有了一點具象。我總是把這些記憶仔細盤點起來,把自己讀過的書和記憶一一匹配,頗有點民俗探究的味道。
在大院里,我最要好的朋友是一位漢族退休老師的幺女,她的名字叫彩。我們常常鉆進彼此家里,一玩就是一天。她父親年紀大了,她卻只比我大幾歲。在學校里學了幾節(jié)文明禮貌課,我們就把稱呼落實下來:她叫我父親“叔叔”,我卻要叫她父親“爺爺”,今日回想起來倒也極有趣兒。
彩家準備春節(jié)年貨極早,提前一個月就開始采購,買雞買魚地籌備起來。那時候一到春節(jié),商店全都關了門,菜市的人都回了內(nèi)地的老家,物價也會上漲?!疤嵩鐪蕚洹边@個動作是極有時代性的。到了2000年以后,春節(jié)里也能在商店買到原先只有夏天才能買到的雪糕了,即使大年初一商鋪也不大關門。物質(zhì)上豐富起來了,人們籌備春節(jié)的動作才逐漸慢下來。
每年春節(jié),彩只有兩件大事——買一套新衣、存一疊壓歲錢。年前,她母親總是帶著她買一身漂亮衣裳,等著春節(jié)拜年時穿得齊齊整整。壓歲錢這個習俗,我們哈薩克人也算有,但大多是象征性地給幾塊錢。漢族人的壓歲錢卻很大方,彩總能存到數(shù)千元的壓歲錢。我自然很羨慕,彩很講究“有福同享”,拿了壓歲錢,總不會忘了我。
那個年代,人們對于春節(jié)放鞭炮有著執(zhí)念,仿佛不噼里啪啦地響上一天,就過不好這個年。小孩子們看著眼饞,大人卻不允許孩子隨意接觸炮仗。于是,彩拿著壓歲錢,領著我,在小鎮(zhèn)唯一營業(yè)的小店里買到了“擦炮”。擦炮是一種相對簡單的炮仗,拿出火柴長短的擦炮,在盒子沿輕輕一擦,就聽到“呲呲”聲響。我們急忙把炮扔在地上,過一會兒就看到火光四射、一聲巨響。天寒地凍,我們凍得臉頰通紅,卻樂得不行,覺得完成了一樁大事兒。如果大街上,誰手里有一兩盒擦炮,誰就是孩子王。再過一些年,我又在街上看到孩子們在放炮,立刻樂不可支,這可不就是“燒錢”——人民幣都燒成了一地紅火的炮紙。然而,那點年味兒,卻就在這些聲響之中。
春節(jié)時,我也拜年。剛開始,我穿著齊齊整整的新衣服,像模像樣地去幾個鄰居家里拜年。最先去的,當然是彩家。春節(jié)時,每個人家的餐桌都很豐盛,水果、糖塊、堅果,都買的是頂好的那種,滿滿當當?shù)卦谧郎蠑[著。我拜過年,就坐在餐桌旁吃點零食,喝點飲料,再看看春晚的重播,就很大人似的起身告辭。鄰居都是學校的老師,總是給我包個紅包,囑咐我來年好好學習。我就像個小大人似的,滿口應承著,心滿意足地離去。
當然,我們這種“裝模作樣”也就能堅持一天。因為第二天孩子們玩兒到一起,還是要去彼此家里瞎玩瞎鬧的,那就不是正式拜年了??粗覀兠γβ德邓奶巵y竄,父母們也不會管了。我們忘了前一天文質(zhì)彬彬的禮數(shù),把每個人家里都搗一番亂。
春節(jié)的假期,父親總是把平日沒能宴請的客人,放到春節(jié)來集中幾次宴請。屋外冰天雪地,屋內(nèi)卻是暖意融融??腿藖砹?,平日冷清的屋子不一會兒就熱氣騰騰的。小時候的除夕夜里,父親母親在客廳里招待客人,我躲在臥室,在一臺14英寸的小電視上看春晚。到了新年倒計時的時候,大院里的漢族人就噼里啪啦放起鞭炮,電視上主持人喜氣洋洋地宣布進入了新一年。我一個小孩子兒獨自坐在屋里,也生出一些滋味來。那滋味,如今再咂摸,好像還在心頭。
我和彩的友情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小鎮(zhèn)卻早已物是人非。我們住過的大院被拆遷了,原本比鄰而居的老師們紛紛搬去新居,大家逐漸住得遠了。
我念了大學,彩已經(jīng)工作。她父親年近八十,生了重病,在醫(yī)院住了一陣子,臨近春節(jié)就回到家里休養(yǎng)。那時候,她父親住在家里,每日的針劑和營養(yǎng)液都要從醫(yī)院拿回來用。老人血管難找,扎來扎去難免吃了許多苦。彩知道我母親在醫(yī)院工作,打針的技巧很好,想請她幫忙,母親答應得很痛快。
又是一年春節(jié),我們踏著雪出門,步行穿過小鎮(zhèn)。那時候大家住得分散,從我家走到彩家,總要十幾分鐘。挨著沙漠的小鎮(zhèn),冬日景象俱是枯寂,白楊樹光禿禿的,黃土路上除了殘雪,空無一物,那些老舊的平房和正在破土動工的高樓各占一側(cè)。舊日鄉(xiāng)土奄奄一息,新事物蓬勃發(fā)展,總叫人心里沒來由地一酸。
彩的父親原本身材高大,是一個極強壯的人。那一日,他卻極瘦,被單蓋上去像蓋著枯木,生病把一個人的精氣神全都吸走了。母親為他打了針,和他聊了幾句。他思路還很清晰,用哈薩克語回了話。多年毗鄰而居,新疆很多人都會說幾句“外語”。
到我們告別出門,彩的母親拿著幾箱年貨要我們品嘗。他們家的年貨買齊了,都堆放在門廊里,沒來得及擺在餐桌上。我們又連續(xù)來了十多天,到了后來,彩的母親總是提前煮好奶茶。母親打好針,她就請我們在客廳喝幾碗奶茶,聊上幾句。
春節(jié)一過,彩的父親就住回了醫(yī)院。到了4月,他就去世了。
我恍惚想起一件舊事。那時候,新疆平房的屋子都燒爐子。屋子暖和了,自來水管就不會上凍。有一年春節(jié),剛放了假,我們在姥爺家里住了幾日。再回小鎮(zhèn),屋子已經(jīng)成了冰窖,自來水管也被凍住了。父親拿著簸箕去彩家里借炭火,一為燒爐子,二為了煨在自來水管前,把自來水搶救回來。原以為一會兒就能回來,父親卻去了很久,回來時兩頰通紅,已然醉了,手里拎著一簸箕的炭,晃晃悠悠地。那時候,彩的父親剛剛退休,身體還壯得很。父親去了,他倒了一杯春節(jié)的酒,兩個人賓主盡歡,痛痛快快地喝了一頓。
在沙漠邊的小鎮(zhèn),我們這些南來北往的異鄉(xiāng)人守著一所學校,日日在風沙里行走。我們的年味兒啊,是帶著江湖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