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臺灣詩歌:現(xiàn)實人生的詩意書寫
臺灣編輯家封德屏在《我們種字,你收書》中說:“文學的年代不再黃金,更換不了白銀;但不管日升月落,在這里,總還有一群老農,一字一句,種春風、種清泉、種暖流。”2017年的臺灣詩壇,幾代詩人默默耕耘,多角度書寫臺灣社會與現(xiàn)實人生,呈現(xiàn)出果實累累的豐收景象。
詩集出版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7年臺灣地區(qū)詩集出版至少在120部以上,這對于文學人口(作者和讀者)相對較少的臺灣社會而言,已相當亮眼。
老詩人如洛夫、余光中、蓉子、向明、張默、鄭愁予、朵思、古月等均有新作發(fā)表,還出版了一些有分量的詩集。碧果的《吶喊前后:后現(xiàn)代詩選集》是一部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探索詩集。他始終堅持“不變”與“堅持”的藝術精神,獨自行進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詩學道路上,成為臺灣詩壇超現(xiàn)實主義僅存的碩果。近年,碧果將在直覺和潛意識中蘇醒的語言蛻變?yōu)橐庀笤~語,轉身進入后現(xiàn)代詩歌領域。作為轉型的重要成果,《吶喊前后:后現(xiàn)代詩選集》分為“已然發(fā)生”、“等待未死的等待”、“懸絲人的傳奇”、“裸體空間”和“絕非布偶”五卷,對存在、死亡、孤獨、時間等問題進行了哲學思考。此外,杜國清的《光射塵方,圓照萬象:杜國清的詩情世界》由兩篇詩學理論文章和300余首詩作構成,體現(xiàn)出詩人理論和實踐互證、詩論和創(chuàng)作呼應的詩藝特色。另外,余光中的《守夜人》、向明的《向明截句》、葉維廉的《游離期間》、辛牧的《問魚》、張錯的《日夜咖啡屋》等詩集,都是2017年臺灣詩歌的重要收獲。
中生代詩人依然風頭正盛。詩集主要有白靈《白靈截句》、陳黎《藍色一百擊》、陳克華《你便是我所有詩或不能詩的時刻》、羅任玲《初生的白》、許悔之《我的強迫癥》等。其中,蘇紹連《無意象之城》以無意象(即運用物象)方式并借用城的概念加以組構,突出特色是以無意象語言開創(chuàng)出嶄新的詩學體系。書末附有作者對無意象詩的理論闡釋,追求一種不需“意象”卻難以言喻的詩意和能深入咀嚼且不斷回味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實驗性。林彧的《嬰兒翻》是其沉潛近30年后面對人生苦難、頓挫與危機寫出的生命之書。此詩集為多短制,題材大體為山水、親情、世情和疾病四類。2016年,詩人經(jīng)歷中風、喪母、失去婚姻三重人生重創(chuàng),遍嘗病痛、生離與死別的人生苦厄,無論抒情寫景,還是敘事感懷,皆情深意切,動人魂魄。尤其可貴的是,在劫后余生中,詩人還能以平靜心態(tài)去面對生命和存在?!秼雰悍返那楦猩畛?,語言樸實,哲理深刻,詩風也由后現(xiàn)代走向了現(xiàn)實主義。
晚生代和新生代詩人繼續(xù)高歌猛進。“70后”詩人丁威仁的《走詩高雄》、李進文的《更悲觀更要》、楊瀅靜的《很愛但不能》、猴子貓的《兔子的薯泥砸猴子》、林婉瑜的《愛的24則運算》、銀色快手的《曖昧來得剛剛好》;“80后”詩人崔舜華的《婀薄神》、蔣闊宇的《好想把你的頭抓去撞墻》、宋尚緯的《比海深遠的地方》;“90后”詩人陳繁齊的《那些最靠近你的》、葉雨南的《懸崖邊的舞者》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詩集。其中,18歲的女詩人何貞儀出版的第一部詩集《少女化》,接續(xù)了瓊瑤、席慕蓉的傳統(tǒng),第一輯“少女”渴望愛情,是純真、善感和文藝化的思無邪;第二輯“女化”是創(chuàng)傷、疑問和“日子正當少女”的閑愁;第三輯“少女化”是體驗人情冷暖后重新相信愛情、生活和社會。這是《少女化》三種向度的人生思考。
詩刊運作
臺灣詩刊屬同仁刊物,由同仁自籌經(jīng)費運作,因此“創(chuàng)刊”與“停刊”經(jīng)常發(fā)生。2017年,繼《秋水》后,《衛(wèi)生紙》《海星》陸續(xù)???。而堅持出刊的《創(chuàng)世紀詩雜志》《葡萄園詩刊》《笠詩刊》《乾坤詩刊》《吹鼓吹詩論壇》《好燙詩刊》《兩岸詩》等,呈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與共性特征。
首先,堅持專題化的運作方式。1954年創(chuàng)刊的《創(chuàng)世紀》運行已超一甲子,這是中國當代期刊史上的一個奇跡?!秳?chuàng)世紀》以內外兼修的獨有藝術審美風范,成為臺灣地區(qū)目前影響最大和品位最高的詩刊。2017年,《創(chuàng)世紀》的“特輯”、“專輯”和“專欄”依然有聲有色,很多舊有欄目依舊保持較高水準,此外,新增設專欄,挖掘和培養(yǎng)“數(shù)位”和“在野”的詩歌新人,給職場寫作人提供舞臺,擴大詩歌寫作版圖,為臺灣詩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注入新鮮血液。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創(chuàng)世紀》新推出的四期“青春物語”、“退稿信”、“書店的獨立時代”和“大自然的語法”等主題征稿專輯均別具特色。
與老成持重的《創(chuàng)世紀》相比,《吹鼓吹詩論壇》是一份具有活力、激情與創(chuàng)造力的新潮詩刊,宗旨為“我們期待表演,我們期待對話,我們期待游戲,我們期待創(chuàng)造”,目標是“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每期重點推出一個極富創(chuàng)意的專輯。2017年四期共推出——“告解回聲:懺情詩專題”、“歌詞的一半是詩:歌詞創(chuàng)作專輯”、“心想詩成:許愿池專輯”、“思辨變詩:論述詩專輯”,每一專題配發(fā)相關評論。另外,《海星詩刊》的“主題征詩”專題、《好燙詩刊》第11期的“精神/運動”專集,都各展身手。《兩岸詩》第三期的“我寫我詩:詩人手稿系列”專欄,推出余光中、紀弦、葉維廉等手寫詩句,讓讀者重溫“手書時代”的溫馨與親切。
其次,注重兩岸交流,拓展全球視野。臺灣詩人雖身居島嶼,卻擁有開放的胸襟和全球化眼光,他們重視兩岸的文化交流,通過民間的文學和文化交融方式,努力踐行“立足臺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的文學理想?!秲砂对姟返淖谥际且蚤_闊的視野審視漢語詩歌的全球地貌。今年第三期依然由兩岸詩人共同編輯,在“中堅詩人”板塊,主打詩人是臺灣的陳黎和大陸的王家新;在“詩浪潮”板塊,刊發(fā)鄭愁予、向明、臧棣等兩岸15位詩人新作;在“兩岸校園詩社”部分,介紹了臺灣大學的“現(xiàn)代詩社”和北京大學的“五四文學社”?!秳?chuàng)世紀》則推出了“杭州詩人群像”、“天津詩人詩作展”和“瀏陽河詩群作品展”等專輯。同時,臺灣詩人還具有開闊的世界性視野,《葡萄園詩刊》譯介當代國際優(yōu)秀詩人作品,包括巴基斯坦、波蘭等國詩人的詩作;《笠詩刊》的“翻譯詩專輯”和“評論、翻譯、隨筆”欄目,譯載了孟加拉國、古巴、法國、美國、日本、烏克蘭、哥倫比亞、意大利等國詩人的詩作。全球化大視野為讀者提供了別樣的審美空間,同時也將促進臺灣詩歌較大格局的形成。
詩歌活動
2017年的臺灣文學活動異彩紛呈,就詩歌而言,主要包括詩歌節(jié)、詩歌獎評選、詩歌研討會、詩歌朗誦會、詩歌講座、詩歌跨界演出和詩畫展等多種形式。臺灣的文學獎包括詩歌獎很多,幾乎遍布所有市縣。重要獎項有《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和“臺灣文學獎金典獎”,但在本年度評選中,新詩無一獲獎,這在歷史上非常罕見。
而舉辦多年的“五大詩歌節(jié)”可稱得上臺灣的年度文化盛事,在多個詩歌節(jié)中,“臺北詩歌節(jié)”時間最長、規(guī)模最大、活動最多,并且極富創(chuàng)意。
2017年9月23日至10月8日,第十八屆臺北詩歌節(jié)舉行,主題為“時代之眼,城市之光”,希望透過詩人之眼抓住時代精神,展現(xiàn)臺北的城市文化之光。詩歌集包含13場講座、4場演出以及2場跨領域詩行動。開幕的“詩演出”《心の鏡——跨越語言的詩歌風景》,除詩歌朗誦外,邀集多位知名音樂家,以林亨泰、陳秀喜、詹冰等從日據(jù)時期到戰(zhàn)后跨越語言寫作的詩人為譜曲對象,透過音樂的形式,重新感受特定年代歷史書寫的藝術張力。 “詩講座”有:尼日利亞詩人阿奇諾《愛的革命——詩與文化行動》、日本詩人平田俊子《寫詩的空間》、越南詩人鄧紳《越南的文學與美麗》等。意大利聲音藝術家波賽堤的《聲音詩工作坊暨演出:池與湯》,征約多位普通人扮演多種角色,運用不同語言,并巧妙調整為音樂的結構形式,此次塑造臺灣社會的鮮活圖景。
兩位詩人
2017年是臺灣詩歌日常的一年,也是非常的一年。1月18日羅門逝世;12月14日余光中離世。同為1928年出生的兩位詩人的離去,是中國詩歌界的極大損失,兩岸文學界以多種形式舉行追思活動。
羅門,原名韓仁存,海南文昌人。被譽為臺灣“現(xiàn)代詩的守護神”、“都市詩及戰(zhàn)爭詩的巨擘”。羅門一生癡迷詩歌并視其為宗教信仰,出版詩集《曙光》《曠野》《羅門詩選》等十余部,論著《現(xiàn)代人的悲劇精神與現(xiàn)代詩人》《我的詩國》等多部,結集《羅門創(chuàng)作大系》10卷。羅門的詩以現(xiàn)代氣質和前衛(wèi)精神著稱。藝術上想象力超群,善于運用繁復意象之間的張力,采取象征、暗示等手法,傳達出心靈與現(xiàn)實的碰撞,展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精神風貌,進而形成陽剛雄健、冷峻深邃的藝術風格。在內容上,強調人的心靈、生命和精神,主張詩和藝術是“美”和“精神深度”的結合,常常對時間、存在、生命、死亡、戰(zhàn)爭等主題進行哲學思考。如詩作《麥堅利堡》是關于戰(zhàn)爭與死亡的作品,而《第九日的底流》則是對生命本質和人類存在的深層探索。
羅門是臺灣“都市詩”寫作的先驅者之一?!叭祟惢钤诙际形拿鳂O度發(fā)達的環(huán)境中,除了忙于工作,忙于飲食,忙于找娛樂性的刺激,究竟還有幾個人能面對‘心靈’兩字,能向心靈的深處作探索?當內心空間失落,‘人’將在哪里飛與飛向哪里呢?”這是羅門的“都市觀”?!抖际兄馈贰抖际械穆淠皇健贰犊Х葟d》《流浪人》等一系列作品,對都市文明既有深切的人文關懷,又有深刻冷冽的批判,體現(xiàn)了羅門對現(xiàn)代文明的理性思考。同時,羅門建構出一套系統(tǒng)化詩學理論,其中,“存在主義式的悲劇精神”和“第三自然螺旋形架構”的詩學理論尤為引人關注。
余光中,福建永春人。一生從事詩、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寫作的四度空間,詩風與文風多變,作品高產多樣。他對現(xiàn)代文學的影響既深且遠,遍及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世界。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武陵少年》《白玉苦瓜》《太陽點名》等20余部,散文集《左手的繆斯》《逍遙游》《望鄉(xiāng)的牧神》《聽聽那冷雨》等30余部,評論集《掌上雨》《藍墨水的下游》等多部,兩度擔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大系》總編輯,著作合計70余種。
在余光中所有文類中,詩歌與散文創(chuàng)作成就最大。梁實秋贊其“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二”。在散文方面,余光中構建了自己的散文理論,提出了現(xiàn)代散文必須具備彈性、密度和質料三要素,注重整體氣勢,表現(xiàn)出力量、速度和運動的磅礴浩蕩。其散文作品音節(jié)鏗鏘,語言華美,筆調隨情景轉移而多巧變,較多活化古典佳句,意境優(yōu)美。余光中的詩歌講究結構,多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和意象的暗示表現(xiàn)主題。詩作多抒發(fā)悲憫情懷、對土地的熱愛、對環(huán)保的關心以及對社會現(xiàn)象和歷史文化的省思等,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其中,以故園之戀和文化鄉(xiāng)愁書寫最具特色。
2017年,余光中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詩集《守夜人》,是從他13本詩集和尚未集結的詩作中,精選85組詩作,英漢對照,堪稱經(jīng)典選本。除收錄《白玉苦瓜》《與永恒拔河》等代表作,新增《江湖上》《大哉母愛》等14首詩作。余光中在《三版自序》中說:“這第三版該是最新的也是最后的《守夜人》了?!辈涣弦徽Z成讖。
詩學研究
2017年的臺灣詩歌研究與詩學理論研究,除在臺灣各種詩刊、學術刊物、大學學報上發(fā)表的論文以及碩博論文外,還有多部詩學研究專著出版,從不同視角對臺灣詩歌進行了學理闡釋。
學者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xiàn)代詩人專題論稿》是一部關于臺灣現(xiàn)代詩人風格研究的專論。從新詩的現(xiàn)代傳承和典范意義出發(fā),重點論述了余光中、周夢蝶、覃子豪、痖弦等詩人的個人風貌和總體成就;從代際更迭和詩學潮流演變視角入手,闡釋了詩人楊牧、張錯、席慕蓉、夏宇等的作品風格,展示臺灣現(xiàn)代詩不同時區(qū)詩風發(fā)展及不同年代創(chuàng)作的意義。劉志宏的《詩,役:一九五O、一九六O年代臺灣軍旅詩歌空間書寫》以“空間”概念切入,以戰(zhàn)后軍旅詩人洛夫、痖弦、商禽為考察對象,結合“詩歌”與“空間”關系的分析,為凝固的歷史時間另辟一條新的思路,使其成為臺灣第一部研究軍旅詩歌空間書寫的著述。楊宗翰的《異語:現(xiàn)代詩與文學史論》分為“文學史想象”和“現(xiàn)代詩異語”兩卷,提出對臺灣新詩史書寫與敘述方式的一些個人化主張,包括文學歷史回顧、現(xiàn)象剖析觀察和詩歌意見表達,論述了余光中、洛夫、林燿德、羅智成等與“80后”新銳詩人的創(chuàng)作。學者蕭蕭的“新詩學三重奏”《空間新詩學》《物質新詩學》和《心靈新詩學》也是2017年臺灣詩歌研究的重要收獲。《空間新詩學》以商禽、痖弦、張默、林亨泰、隱地等的作品為研究對象,審視現(xiàn)代詩歌所書寫的空間與視角、空間與情意之間的關系。詩意空間研究從具體的實物、實境入手,深入個人靈魂的隱蔽處、隱匿處和隱密處?!段镔|新詩學》從“物質”導入新詩學研究,解讀了周夢蝶、鄭愁予、白靈、杜十三、焦桐、詹澈等詩歌的文化審美意蘊。而《心靈新詩學》的研究范疇則須兼攝時間與空間,兼顧靈與物。
在臺灣詩歌史料挖掘整理方面,《文訊》月刊貢獻很大。2017年第1至6期開辟《風起云涌的七十年代:臺灣現(xiàn)代詩社與詩刊》系列專題;第7至11期開辟《雨后的燦爛:臺灣戰(zhàn)后現(xiàn)代詩社與詩刊》系列專題;12期推出《無域時代·世紀之跨:臺灣詩學季刊社25周年》專題。每期深度回顧一個詩社:《龍族》《風燈》《秋水》《陽光小集》《草根》《后浪》《月光光》《漢廣》《掌門》《曼陀羅》《噴泉》和《臺灣詩學季刊》。每個詩社的內容都由綜論與回顧、今夕詩作、封面輯、座談會記錄幾個板塊構成,隨后在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辦詩刊特展?!段挠崱返摹霸娚缗c詩刊”專題帶有總結回顧性質:就單個詩社而言,是其“小史”;從整體來看,就是臺灣戰(zhàn)后詩社和詩歌“簡史”,具有重要的文學史和史料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