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鹿回頭》——憶著名雕塑家林毓豪
去年九月,林毓豪的女兒林菁來看我,請我談談她父親當年創(chuàng)作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的情況。我把記憶中的經(jīng)歷都告訴了她,她很滿意。臨別時一再希望我把所講的內(nèi)容寫下來,為后人留下一份有價值的歷史資料。
今年九月,是鹿回頭公園建成三十周年。當年參加建設的幾位老人又邀請我舊地重游。我們都已是七八十歲的人了,不知道下一個十年還在不在,因此都非常珍惜這次聚會。我們一起去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前,反復撫摸雕塑,望南海,看三亞,感嘆海南建省、三亞建市后的巨大變化,回憶當年鹿回頭公園建設的每一個歷史片段,感到非常親切。
一
一九七九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后,中央在第一時間把海南的開放與開發(fā)擺上了位置。一九八○年七月國務院下發(fā)了《海南島問題座談會紀要》,一九八三年四月中央和國務院又下發(fā)了《加快海南島開發(fā)建設問題討論紀要》。兩個《紀要》拉開了海南開發(fā)的序幕。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共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黨委和自治州人民政府決定在三亞興建鹿回頭公園。
“鹿回頭”是黎族的千年神話傳說,也是黎族文化的經(jīng)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廣東省委的支持下(當時的海南歸廣東管轄),海南行政區(qū)黨委和自治州黨委在鹿回頭山下興建了鹿回頭招待所(后稱鹿回頭賓館),接待來崖縣(三亞)的中央領導人和外賓。其中有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毅、葉劍英、郭沫若等人,還有許多中外名人和文化人。他們寫下了許多詩篇,歌詠“鹿回頭”,使鹿回頭傳說和鹿回頭文化的影響更大,成為三亞文化的經(jīng)典、海南文化的經(jīng)典。
一九八○年,自治州州長王越豐首先想到在三亞興建一座鹿回頭公園。他的想法得到自治州黨委書記張日和的支持和海南軍區(qū)領導的支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后,一九八三年,自治州黨委書記張日和、州長王越豐,崖縣縣委書記孫家浩、縣長黃文忠和海南籍雕塑家林毓豪等人在海南軍區(qū)的幫助下,乘坐直升機為興建鹿回頭公園選址。他們還爬上鹿嶺和火嶺(火嶺在鹿嶺后面),經(jīng)過多次空中和實地考察比較,最后把公園定址在鹿嶺。
為了把雕塑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的大塊石料和各種建筑材料運上山頂,讓創(chuàng)作人員、施工人員好上山下山,自治州黨委和自治州政府請海南軍區(qū)幫忙,派部隊從山下往山頂修一條盤山公路,并將駐鹿嶺的部隊撤除。海南軍區(qū)經(jīng)請示廣州軍區(qū)并報中央軍委批準,撤除了駐鹿嶺的部隊,先后派守備十二師八團一、二營的官兵參加施工。由于當時部隊和地方都比較窮,只能修沙石路、碎石路,不能修柏油路、水泥路。盤山公路的勘測、設計、施工全部由部隊負責,連施工部隊的伙食、工具、所用材料也都是部隊自費。鹿回頭山的土質比較松軟,山下又有三亞港的漁船和村莊,施工不能用炸藥。官兵便手握鐵鎬、鐵鏟,一鎬一鏟地挖刨,然后肩挑手扛,一米一米地掘進。三亞長夏無冬,室外溫度常在三十度以上,加上鹿回頭山坡草木多、蚊蟲小咬多、飛螞蟥多,盡往人身上出汗的地方鉆咬。每天施工回來,官兵的內(nèi)衣都浸透了被小咬和飛螞蟥咬的血跡,手上、腳上、肩上打滿了血泡。但沒人叫苦叫累,沒有影響施工的進度和質量。那些年三亞的臺風多,不是正面登陸就是擦邊而過,臺風帶來大風大雨,把剛剛修好的路多次沖壞,官兵又再修再建。而且在重要地段和危險地段用鋼筋和水泥的混凝土修建路面、涵洞,在路兩邊用水泥修排水溝。就這樣,終于建好長一千九百八十米、寬九米的盤山公路,把大塊石料和各種建筑材料運上了山頂。
為了保證這條盤山公路不因臺風等原因臨時中斷,海南軍區(qū)還責成守備十二師(后改編為榆林軍分區(qū))成立了一支幾十人的護路隊。一有情況就隨時出動修路護路,保證了鹿回頭公園的施工自始至終順利進行。這條盤山公路在一九八八年三亞升為地級市后,又多次擴建維修,綠化美化,成為汽車、游人上下鹿回頭公園的主要通道。二十一世紀后,又在這條通道兩旁新建了不少配套景點,安裝了聲光電等設施,使鹿回頭公園更加壯觀。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從陸上看還是從海上看,從地面看還是從山頂看,這條盤山公路都成了一條美麗的風景線。
二
在部隊興建盤山公路的同時,林毓豪已在設計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林毓豪祖籍是黃流人,黃流歷史上長期歸崖縣管轄,是崖縣西部的一個文化大鎮(zhèn),出過不少有名的文化人。黃流中學至今是海南有名的中學。林毓豪的父親后來從黃流遷居三亞,林毓豪在三亞長大,從三亞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廣州美術學院,后留在廣州工作。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林毓豪因創(chuàng)作《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碑》等大型藝術石雕已很有成就,被王越豐看中,親自到廣州把他請回來主持鹿回頭公園的設計和創(chuàng)作。林毓豪對我講,他是海南人,對鹿回頭這個神話傳說很熟悉,對自治州請他做這件事很高興,但感到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因為他非常清楚,這是一件萬眾矚目的大事,要長期經(jīng)受歷史的檢驗,因此不能有任何的失誤和遺憾。所以,他下決心傾注全部心血和才華,為家鄉(xiāng)創(chuàng)作一件傳世之作。為了達到這個高標準,他在設計和創(chuàng)作《鹿回頭》的過程中,先后解決了四個方面的難題。
一、如何表現(xiàn)好《鹿回頭》這個神話傳說故事。
這個神話傳說只有一百多字,情節(jié)非常簡單。要素只有三個:黎族青年獵手、美麗的坡鹿、由坡鹿變成的黎族少女鹿姑娘。特定的動作也只有三個:坡鹿在跑、青年獵手在追、坡鹿回頭變成了美女。雖然這個故事非常簡單,但主題鮮明、內(nèi)涵豐富,給再創(chuàng)作留下的空間很大。林毓豪反復品味這個神話故事后,認為這個故事最大的特點是一直處在動感之中:坡鹿跑也好,獵手追也好,坡鹿回頭也好,變成少女也好,這跑、追、回、變都在動,都在傳情傳神。因此,林毓豪認為,這座雕塑一定要雕活。要緊緊圍繞愛這個主題,緊緊抓住坡鹿回頭這個最重要的動作,把坡鹿、獵手、鹿女活化。林毓豪獲得這個創(chuàng)作靈感后,開始設計草圖。他畫了許多設計稿,最后一稿就是目前看到的這一構思,即三位一體(坡鹿、獵手、鹿女在一起)的構思,使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的創(chuàng)作從此有了靈魂。
二、如何展現(xiàn)好坡鹿、獵手、鹿女的理想神態(tài)。
林毓豪到海南幾個坡鹿養(yǎng)殖場去觀察坡鹿行走、奔跑、回頭等動作,特別仔細觀察坡鹿回頭時的頸部和眼神,畫了許多寫生和特寫。滿意后,又到五指山多個黎村去尋訪青年獵手和黎族少女。為了尊重當?shù)氐拿褡屣L俗防止誤會,他多次請當?shù)匚溲b部干部和黎族老人陪同他一起坐在村口、路邊和田頭觀察正在生活、勞動的黎族青年男女。還陪同黎族青年上山打獵,邊勞動邊與黎族女青年交談,從中捕捉他所需要的人物形象、動作和表情。他還參加黎族的“三月三”節(jié),現(xiàn)場觀看和寫生黎族青年男女對歌、約會、交談的情景。在獲得大量素材和實際感受后,他設計了多幅坡鹿與獵手、鹿女在一起的草圖。坡鹿回頭的頸部動作和眼神他改動了十幾次,獵手的面部表情和手握弓箭的動作,也改動了十幾次。他仔細分析獵手的心理,獵手追坡鹿,從五指山追到南海邊,一直舍不得放箭,他覺得這只坡鹿太美太可愛了,不忍傷害它。當坡鹿回頭變成鹿女后,他更喜更愛,不僅驚喜,而且有點害羞。因此,他手上的弓是沒有箭的,面部是一種又喜又愛還有點害羞的復雜表情。這正是林毓豪創(chuàng)作這一大型藝術石雕的高明之處,充分體現(xiàn)了人的情操和人與動物之間、獵手與鹿女之間心靈的溝通。鹿女,那額頭、鼻眉、眼眶、眼神、嘴唇以及腰身、手臂、腿部曲線和服飾,都處處展現(xiàn)著黎族少女美麗動人的神韻。整件作品傳遞的是大和、大美、大愛的主題,而且把《鹿回頭》神話活化了,從文字、口頭傳說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大和、大美、大愛的享受。
三、雕塑建多大效果最好。
開始州縣領導人的想法是建得越大越好,希望從三亞港進出的船只和人員都能看得見,坐船在《鹿回頭》前面的大海上也能看得見。林毓豪坐船到海上和三亞港多次觀察后,又到三亞河兩岸觀察,認為這座石雕要成為三亞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既要顧及在海上、三亞港的觀感,又要顧及三亞市民的觀感。把《鹿回頭》所在的天、地、空、海、人、神等各種元素都調(diào)動起來,并凝聚到這座雕塑身上,那才是完美。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向王越豐等州縣領導匯報,大家都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一致同意他的意見,最后確定雕塑的體量是高十二米、寬四點九米、長九米,占地一百多平方米。
一九八七年上半年建好后,我曾爬上腳手架,從鹿的后面往前看,看到的效果確實好,我脫口而出,大聲念道:山回頭,?;仡^;鹿回頭,人回頭?;仡^盡風流,回頭看不夠……
我把這種感受告訴林毓豪。林毓豪對我講:“知我者,老陳也!”
由此可見,這是林毓豪想要的藝術效果。
他后來對我說:你講的這種感受,就是一首詩,您應該把這首詩寫完整,詩名就叫《鹿回頭之歌》。
四、如何保證施工質量。
就是在放大、制作、施工的過程中,如何保證林毓豪所設計的藝術效果。
他從福建請來二十多名雕刻技術嫻熟的工匠,按照他制作的模型,按比例放大雕刻。重要部位,即坡鹿的頭部、頸部和獵手的頭部、鹿女的頭部都由他親手雕刻。我常??吹剿谑锨澳窈芫茫妓靼胩?,才拿著工具敲打幾下。我遠遠地看他認真創(chuàng)作的神情,不忍去打攪他。他當時已確診患結腸癌,經(jīng)治療后有好轉,但他從來不講,誰也不知道。每天,他騎著一輛摩托車,在剛修好的盤山路上來回奔跑,一會兒上山,一會兒下山,忙得滿頭大汗。由于經(jīng)費少,當時整個雕刻經(jīng)費只有五十萬元人民幣,他把大部分經(jīng)費用于購買石料、工具和付給工匠工資,而他的伙食很差,經(jīng)常吃方便面。我?guī)状握埶筒筷犚黄鸪燥?,他都婉言謝絕。最后吊裝時,三亞找不到能用的吊車,他才又找我?guī)兔Γ瑥牟筷犝{(diào)來一輛大吊車,用技術最好的操作手,在他的親自指揮下,把一塊塊雕好的石料吊裝到基座上。為了保證雕塑結實、安全、經(jīng)得起百年風雨,他對石塊與石塊之間的接縫認真把關,每一條石縫都親自檢查、填補。石雕安裝好之后,他又把四周搭起腳手架,和他的助手林尤壯一起,不停地上上下下、來來回回地做最后修整。
為了烘托大型石雕《鹿回頭》的藝術效果,林毓豪在石雕下方不遠處的山坡上設計修建了一組蘑菇亭。這組蘑菇亭的外形呈傘狀,取材于黎族“三月三”節(jié)青年男女約會時用的紙傘,讓黎族風情和愛的主題得到進一步彰顯。這些蘑菇亭既可以讓游人在烈日和風雨中站在亭內(nèi)觀賞《鹿回頭》,又可以遠眺山下的三亞灣、三亞港、三亞河和三亞城。蘑菇亭的實用性和藝術性與大型石雕《鹿回頭》融為一體,使鹿回頭公園大和、大美、大愛的主題更加鮮明和突出,受到人們的高度贊揚。
林毓豪還擯棄了在鹿回頭山頂建賓館、商店的建議,在石雕周邊種植有三亞特色的樹木、花草,在林間小道與花木之間裝飾可供休息、觀賞的長凳、長椅及奇石、書法雕刻,與《鹿回頭》石雕的藝術氛圍一致起來。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大詩人趙樸初幾次游《鹿回頭》,每次都稱贊這些配套設施設計建設得用心、精細,并題詞歌詠《鹿回頭》。如今,趙樸老的這首詞已銘刻在《鹿回頭》石雕前,成為這一美景的歷史佐證。
三
一九八七年八月,鹿回頭公園主體建筑和配套建筑基本完工。在石雕的基座上,王越豐題寫了“鹿回頭”三字,林毓豪題寫了創(chuàng)作者的簽名,三亞市委、市政府刻了碑記,有意把公園竣工時間寫成“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意含感謝部隊為公園建設所做的貢獻。
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三日,三亞市委、市政府在大型石雕《鹿回頭》前舉行了公園落成儀式,宣布鹿回頭公園從此開放游覽。當天,上山觀看石雕的人近萬余。人人都贊賞石雕雕得美、雕得好,為三亞鹿城有了這一標志性的藝術建筑感到自豪。
一九八八年四月海南建省、三亞升格為地級市之后,市委、市政府多次擴建維修鹿回頭公園,使這里成為AAA級景區(qū)(后來又成為AAAA級景區(qū))。到三亞的游人,幾乎都會到鹿回頭公園觀賞石雕,鳥瞰南海和三亞。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來過,國內(nèi)外不少名人也來過。一九九一年,我陪日本德間康快先生游《鹿回頭》。他是日本的大企業(yè)家、文化巨頭,還是中國通,漢語說得好,長期致力于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德間先生繞著石雕一邊看一邊用手摸,從各個角度觀賞這座石雕。他對我說:“沒想到三亞有這么美的雕塑!”并問我是誰雕的,我向他介紹了王越豐和林毓豪。他又仔細看了他們的題字和簽名,說:“一名黎族領導人有這種藝術頭腦,作出這種決策,不簡單。林毓豪先生真了不起,藝術表現(xiàn)力很強,把“鹿回頭”神話雕活了?!?/p>
在我的印象中,還有三件事足以說明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的影響之大。
第一件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有個房地產(chǎn)商想把《鹿回頭》雕塑下面山坡上的那一組蘑菇亭拆掉,改建成其他文化娛樂設施。此事遭到時任三亞市委副書記、三亞市政協(xié)主席陳人忠等人的堅決反對。陳書記是土生土長的三亞人,曾任自治州黨委常委、樂東縣委書記、陵水縣委書記,一九七九年任三亞市委(縣級)書記,對興建鹿回頭公園的全過程非常了解,親自參加了公園的收尾工作和后來的擴建維修工作。他認為拆掉蘑菇亭就破壞了《鹿回頭》周邊的整體藝術效果,房地產(chǎn)商給政府再多錢,也不能干這種事。他的意見得到市委、市政府多數(shù)領導的支持,從而保住了這一組藝術建筑,使林毓豪的設計效果沒有受到破壞和影響。
第二件是,受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的影響,我任海南省文體廳副廳長期間,和海南省民族歌舞團團長孫凱等同志一起,把“鹿回頭”傳說改編創(chuàng)作成了大型人偶劇《鹿回頭》,在全省公演,得到省領導和各方面人士的支持和肯定,好評如潮。后被文化部作為優(yōu)秀劇目調(diào)北京,進京演出,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慶祝活動。該劇二○○○年榮獲文華大獎、中國藝術節(jié)大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為中國舞臺藝術最高獎。至今,海南還沒有其他作品超越這個獎項。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后任文化部副部長)特意到三亞來考察鹿回頭文化,我陪同他看《鹿回頭》石雕,王院長看得很仔細,認為這座大型藝術石雕《鹿回頭》無論從創(chuàng)意、設計到制作,都達到很高水平,應該屬于大美之作。
第三件是,二○一二年至二○一五年,我應三亞市領導之邀,參加編寫《三亞史》。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xié)在審稿時,一致認為,一九八○年至一九八七年興建鹿回頭公園這件事,應該作為三亞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載入史冊?!度齺喪贰芬欢ㄒ淹踉截S、林毓豪的名字寫上,讓三亞人民世世代代懷念他們所做的好事。
十分可惜的是,王越豐和林毓豪在二十世紀末先后病逝。二○一二年,鹿回頭公園落成二十五周年時,我曾去給他們掃墓。這次撰文再作紀念,我仍然是當年給他們掃墓時講的那句話:祈愿他們的英靈永遠與《鹿回頭》同在。林毓豪帶著重病,用生命去創(chuàng)作,這種舍生取“藝”的巨匠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他和王越豐在改革開放起始階段創(chuàng)作的這一經(jīng)典作品,為新的歷史時期深度開發(fā)海南豐富而獨特的文化資源起了引領作用,其意義是多方面的。鹿回頭文化所弘揚的大和、大美、大愛理念,與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文化理念,與“一帶一路”的文化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文化理念高度契合。它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價值和意義將越來越大,越來越凸現(xiàn)。三亞人民、海南人民將永遠為有這樣杰出的藝術家和優(yōu)秀的文化藝術而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