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與生活孕育的“淺予三絕” ——從“紀念葉淺予誕辰110周年——‘瀟灑桐廬’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說開去
“回家,回家,一起回家。你在桃李花開的時候,背起行囊,懷揣著夢想奔遠方……”在為紀念葉淺予所作的歌曲《回家》的歌聲中,人們再一次陷入了追憶葉淺予的思緒中。近日,在葉淺予誕辰110周年之際,由中國美協(xié)主辦、浙江省美協(xié)和桐廬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紀念葉淺予誕辰110周年—— ‘瀟灑桐廬’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在浙江桐廬葉淺予藝術館舉辦?!板X塘江盡到桐廬,水碧青山畫不如。 ”自古以來,桐廬便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富春江水風光聞名。近代以來,桐廬這片文化沃土培育出了許多書畫名家,著名畫家葉淺予就是其中之一。前人評優(yōu)秀的畫家,常喜歡以“詩書畫三絕”簡括其藝術成就。如果替葉淺予的藝術事業(yè)做一個小結,似乎也有“三絕”可說——漫畫、速寫和國畫舞蹈人物。
背簍舞(中國畫)葉淺予
用漫畫娛樂生活,也用漫畫進行抗日
漫畫是夸張的藝術,生活中的瑣事經(jīng)過夸張的描繪后便容易引人發(fā)笑。像“王先生”雇填鴨師備料填肥自己的事情,大概只有漫畫家才想得出。
1926年,葉淺予在上?!度债嬁钒l(fā)表了漫畫處女作《兩毛錢飽眼?!泛螅阋话l(fā)不可收拾。隨后,葉淺予與黃文衣、張光宇等創(chuàng)辦了漫畫刊物《上海漫畫》 ,開始創(chuàng)作連載七年之久的長篇漫畫《王先生》 。在《王先生》中所描繪的故事由家庭及社會,以小見大,情節(jié)滑稽而引人入勝,將那個時代上海五光十色的市民的喜怒哀樂、心理和欲望等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入木三分。 《王先生》獨特的故事打動了上海明星影片公司并被搬上銀幕,先后拍攝了11部影片,從此,“王先生”和葉淺予的大名不僅響徹上海,在全國也開始名聲大噪。后來,葉淺予又應《朝報》之約開始繪制連環(huán)畫《小陳留京外史》 。葉淺予將王先生與小陳角色對調——王先生被發(fā)落到農(nóng)村,而精明能干的小陳因為有個好岳父,逐漸晉身官場成了主角。小陳耀武揚威地現(xiàn)身,上演了一段南京版的“官場現(xiàn)形記” 。葉淺予利用手中的畫筆,不動聲色地在詼諧和幽默中剖析了畸形社會的劣根,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葉淺予的漫畫創(chuàng)作題材和風格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反映市民市井生活的系列滑稽漫畫,改為抗日救國題材宣傳漫畫。葉淺予也成為了緊隨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精神的中國漫畫界帶頭人。在葉淺予的組織下,張樂平、梁白波、丁聰?shù)仁辔恢就篮系臒嵫嗄?,迅速組成了抗戰(zhàn)中的一支特殊隊伍—— “救亡漫畫宣傳隊” ,并由葉淺予擔任領隊。他在自傳中曾提到這一行動:“這一次出行,不知這場戰(zhàn)爭要打到什么時候,心里只有一個底,一切行動聽戰(zhàn)局指揮……一切交給抗日救亡了。 ”
他領導的漫畫宣傳隊始終活躍在抗日救亡一線,在上海、湖北、四川不斷進行宣傳。前線、街頭、鄉(xiāng)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用畫筆喚起民眾,鼓舞士氣,揭露侵略者罪行,歌頌奮勇殺敵的將士,冒著兇猛的炮火,以藝術家獨特的形式記錄下中國人民頂天立地的抗日斗爭事跡,在動員和宣傳抗日的浪潮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速寫本是我的形象資料庫”
從20世紀30年代起,葉淺予就速寫本不離身,他的速寫簡潔大方、灑脫有力,是一致公認的“逸品” 。
1943年,機緣巧合下葉淺予得以在印度進行為期4個月的采風游歷,期間他飽游佛國伽藍寶剎,感悟異域風土人情。尤其是印度民族的舞蹈風尚,不拘場合隨時隨地應節(jié)而舞,音調婉轉的歌聲、節(jié)拍鏗鏘的舞蹈、沉穩(wěn)舒展的身姿隨處可見,這讓葉淺予心醉神迷,由此畫下大量的印度舞蹈和異域風光速寫。
舞蹈是隨時都在舞動中的,速寫也是畫畫中的“舞蹈” ,所以舞蹈中的人物速寫是有一定難度的。再加上用毛筆在滲暈性極強的生宣紙上直接寫畫,更是難上加難,如果沒有對舞蹈人物的深刻理解、長期觀察以及對中國畫筆墨語言的熟練掌握是難以做到的。在葉淺予的作品中,他將處于動態(tài)中的舞蹈人物所具有的節(jié)奏美感和情態(tài)美感表現(xiàn)得極為生動。如《夏河之秋》中所描繪的那位姑娘,舞蹈者的身子呈現(xiàn)“之”字形,用筆簡練到位,結構處抓得緊,次要處放得開,而細節(jié)處又交代得一絲不茍。
葉淺予主張速寫要“速” ,抓住瞬間的姿態(tài),抓住整體,不能摳細部。他的很多速寫是靠記憶的,所以養(yǎng)成了“目畫”的習慣。葉淺予談到他的舞臺速寫時講了三點:一是目識,二是心記,三是意測。目識是熟識對象,心記是存入腦子,意測是再創(chuàng)造。關于速寫本,葉淺予自己說過:“在我的藝術實踐中,生活和速寫已經(jīng)結成不可分割的關系。我的速寫本,既是我的形象資料庫,也是我的生活日記本。翻翻這些日記本,可以從中溫習生活,啟發(fā)創(chuàng)作構思。 ”葉淺予速寫已經(jīng)成為獨立的藝術, 20世紀60年代就出版過多本速寫集,至今仍在繼續(xù)出版,成為后生學習速寫的寶典。
孔雀開屏(中國畫)葉淺予
“不畫幕中之舞,要畫胸中之舞”
“我從漫畫轉到中國畫,夙愿已久,抗日戰(zhàn)爭推動了我,苗族地區(qū)之行是個機會。 ” 20世紀40年代,葉淺予從漫畫轉向中國畫。1942年,葉淺予深入到貴州黔西苗族地區(qū)寫生,開始嘗試用中國畫的筆墨在貴州皮紙上進行創(chuàng)作,畫了第一批苗族人物。這次寫生和嘗試讓葉淺予領略了苗鄉(xiāng)風采,但也感覺到漫畫表現(xiàn)手法的局限,“幾次嘗試,逐漸明白漫畫手法已不適用,新的表現(xiàn)方法必須另辟蹊徑,這就是我向中國人物畫傳統(tǒng)畫法追求的開始” ,葉淺予說。
偶有機會,葉淺予得以客居張大千家中兩月,期間兩人切磋交流繪畫。葉淺予回憶當時的場景時說道:“連續(xù)在他畫案旁站了一個多月,學到了不少手上的功夫。 ”葉淺予在張大千處得見其所摹的晉唐時期中國傳統(tǒng)佛教敦煌壁畫,更加領略了傳統(tǒng)繪畫藝術的魅力,獲得傳統(tǒng)人物畫的筆墨靈感,移用于他的印度舞畫,使作品實現(xiàn)了新內(nèi)容與新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的高度統(tǒng)一,豐富了其中國畫人物畫的內(nèi)涵和意境。這一時期,葉淺予畫的印度舞作品設色凝重,線條工整,頗有壁畫之風。
20世紀50年代,葉淺予的舞蹈人物畫開始趨于成熟。 《于闐裝》 《共飲一江水》 《涼山舞步》輕松而別致,濃淡、干濕、冷暖搭配均合情合理,無不透出奔放俊逸、瀟灑浪漫之氣。這一時期所畫的印度舞已是另一種面目,如《婆羅多舞》 ,灑脫之極; 《獻花舞》 ,嫵媚之極。這些作品均取材于葉淺予平時的現(xiàn)場速寫,描繪的是少數(shù)民族載歌載舞的畫面,從形象和服飾上看是寫實的,不過葉淺予這時所追求的繪畫目標是“不畫幕中之舞,要畫胸中之舞” 。
在葉淺予筆下,舞蹈作為獨立的表現(xiàn)題材,成為畫家的創(chuàng)作中心,他獨具慧眼地表現(xiàn)了舞蹈者在表演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的人體美、韻律美、意蘊美,敏銳地捕捉到舞者最為動人的美麗瞬間。葉淺予的舞蹈畫完美詮釋了中國畫“形、神、線、意、趣”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完美地繼承了中國減筆寫意推崇的“妙于形似,狀簡古,至有余意,盡藏筆畫內(nèi)”的簡約之美。徐悲鴻曾評葉淺予:“淺予之國畫,如其速寫人物,筆法輕快,動中肯綮。 ”
葉淺予的漫畫、速寫與國畫三大類的藝術形式各得其美,又互相交融,其中速寫是前后過渡的橋梁,共同構成了獨具神韻的“淺予風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