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外溢效應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構建
讓中國文化不斷走向世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積極貢獻,不僅是文化自信、文化繁榮興盛的顯著標志,而且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之義。 “一帶一路”全球戰(zhàn)略的開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構想的實施,在發(fā)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巨大潛力的同時,更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新文化走向世界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條件,提供了良好機遇。
一
文化作為一種心靈的笛音和精神的花朵,其本性就是以交融互鑒為萌生之土壤與成長之養(yǎng)料的。開放與包容、交流與交融、相合與相益、互鑒與互促,從來就是文化得以蓬勃萌長和永續(xù)發(fā)展的生命元素與內在動力。因此,習近平總書記說:“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文化要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發(fā)揮作用,其實現途徑和兌取方式便首先必須也必然是交流互鑒。沒有這個先導性前提,所謂文化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文明的推動與驅進,就無法實現。
正是在這一點上,中國文化不僅捷足先登,而且魅力獨存,乃至從“軸心時代”迄今,都一直遠播四方、澤惠全球,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做出了無與倫比的、獨特而巨大的貢獻。這不僅有恃于中國文化的豐富、悠久和綿亙不斷,而且更得益于中華民族的良慧之心與體恤之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ōu)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他還說,為了我們的文化既面向未來,又走向世界,我們就必須“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以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只有我們首先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交融和劇烈激蕩中真正筑牢基礎、站穩(wěn)腳跟,我們的文化才能夠既具有實力與定力,又充滿活力與魅力地走向全球,并受到世界人民的一致認可與熱烈歡迎,成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豐饒智慧寶庫與強大內生動力。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宗旨的“一帶一路”戰(zhàn)略擘劃,與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體內容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便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溫暖全球、融通人心、激發(fā)活力創(chuàng)造了良好機遇,提供了有利條件,亟待我們全力以赴去追求、去發(fā)掘、去創(chuàng)造、去實現。當前,我們尤其要緊扣絲綢之路的宏觀設定,將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做實、做大、做精、做美,并以此為基礎,不斷提升文化走出去的效能與水平。
中國文化有著開放、包容、益人、惠眾的歷史傳統(tǒng)。正是由于絲綢之路的“往來不窮”和“推而行之”,才使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鋒成為一個長盛不衰的偉大現實。而今,我們正是要在擴大和延續(xù)這種現實的探索與創(chuàng)造中,將中國文化輸向遠方,將中華文明播向全球,并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中華文化和文明的大崛起與新飛躍。
二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豐贍、輝煌及其對世界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乃是有目共睹、舉世皆知的,而在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中所形成的中國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卻雖然揚帆未久,但也已在駛往全球的遠航中逐漸顯露出了蓬勃的生機與昂揚的志向。特別是全面實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在自身不斷趨于豐富、發(fā)展的過程中,既邁開雙腿走向世界,又張開雙臂擁抱全球,而也正是在同世界文化的雙向交流與深度交融中,不僅使自身獲得外來文化的豐富營養(yǎng),而且也為世界各地輸送了中國文化的清醇與溫馨,讓世界人民通過文化介體而全方位、藝術化地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熱愛中國,并對處于改革開放、快速發(fā)展之中的中國充滿了熱切期待與由衷向往。
此間,特別是自2016年夏秋以來所發(fā)起的中華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研究行動,尤為系統(tǒng)而精致地從651部新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中評選出最具海外傳播價值的31部長篇、61部中篇和100部短篇小說,編成《中國當代文學作品指南》,進行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有目的的譯傳與推廣,并已產生了積極的文化回應與明顯的社會效益。這不但是一個巨大收獲,而且更是一個良好開端,接下去的路必定會越走越長、越走越寬。
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不僅是大幅面的,而且是立體化的,即在多種題材、體裁、形式、格局的作品齊頭并進的同時,更突出和彰顯了古今并重、老少咸宜的風格與特點。像在“一帶一路”倡議的驅動下,馬來文譯本的《西游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白蛇傳》《聊齋志異》《家》便相繼出版。而網絡文學的異軍突起,更給中國文化的向外傳播增添了新光彩和新動力。盡管剛剛處于“弱冠”之年的網絡文學尚存“野蠻生長”之虞,但其所葆有的活力卻連連展現出一派光明的前景,并以其特有的中國風格和中國味道贏得了西方讀者的青睞,現已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的一支突擊隊與生力軍。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已達3.33億,而文學網站的日更新總字數,則高達2億漢字,年產值竟跨過90億元大關。僅在2015年和2016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分別向社會推薦了21部和18部網絡文學作品。有美國青年坦言,中國網絡小說不僅是他們的最愛,而且他們也確實從中領受了中國文化的震撼力與穿透力。2015年初,當中國網絡小說在英語世界剛一掀起翻譯熱潮時,由于翻譯的速度根本趕不上閱讀的需要,乃致許多美國青年不得不多方尋覓,同時跟讀幾個翻譯網站。2013年,在全美排名第三的烏拉雷小說網站站主艾菲爾在網站內發(fā)布采訪征集令,僅在6個小時之內就收到上百封郵件。這些讀者來自亞、非、歐、美的18個國家,而且大部分都是在校就讀的大學生。中國玄幻小說之所以受到英語地區(qū)讀者的歡迎,當然是自有其內在原因和必然性的,這無疑是他們對日韓作品套路日漸感到厭倦的一種反叛,當然也是整個世界文化消費口味與市場熱點的悄然轉移。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新路徑和生力軍,網絡小說的潛在價值和強勁走勢不可低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輻射寰宇,全方位、大幅面、形象化、深層次地傳播中華文明、弘揚中國精神、講述中國故事、展現中國風貌,不僅是對國運和國脈的相牽和相連,更是以文字、顏色、聲音、情感、情節(jié)、畫面、圖像等藝術介體和美學形態(tài),對先進、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價值觀、文化觀的全面映現與激情傳播。而這,便是對文化自強和文化自信的立體展示和具體體現。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由此,文化這條紅線便理所當然地要成為橫亙古今、連接中外的心靈通衢和精神紐帶。面對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與全球共融的歷史趨向,我們憑靠強大的文化基石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不僅有責任、有條件為人類作出較大貢獻,而且有能力、有信心同世界各國共謀發(fā)展、共創(chuàng)輝煌,不僅要做到路相通、事相關,而且要實現情相牽、心相連,通過構筑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使中國夢同時也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夢,亦即使人類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由于中國的作用和中國人的力量而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文化是最能促使這種變化的動力源泉和精神芯片,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由此而使“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所以說,“古今中外,文藝無不遵循這樣一條規(guī)律: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人類發(fā)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fā)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的先導”。
三
文化走出去,是我們的目標和愿景,但要達到這個目標,實現這一愿景,惟一的和根本的支撐力和驅動力,則始終都在于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必須量中求質、精益求精,堅持以高標準和高質量的精品力作、史詩佳構熠照世寰、撼動人心,在為受眾送去美感與欣悅的同時,更使受眾在消費文化產品的過程中得以純化心靈、熾化情愫、強化意志、升華精神,進而通過對中國文化的認同與接受從深層次上認識中國的歷史與現實,認同中國的道路與方向,推動中國的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促進中國的改革與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從深層次和大范圍的意義上走向互通、互利、互濟、互補,做到同建連心橋,共走幸福路。而這正是文化的獨具功能與特殊作用。因為文化在本質上從來就是思想升華的結晶與感情燃燒的產物。為了使文化能夠充分有效地發(fā)揮其慧心、悅情、崇德、勵志的特有作用,我們必須下大力氣對文化產品和文藝作品進行精冶淬煉,切實做到讓受眾對之喜不自禁、愛不釋手,讀時激動萬分,讀后永志難忘,成為美好的人生記憶和永恒的精神刻度,入腦入心,終生不泯。
為此,文化創(chuàng)造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主體就必須做到情淳意正、德劭品高。因為在作者和作品之間從來就沒有二元論,作品就是作者自身的隱形寫照,亦即有什么樣的作者,便必定會有什么樣的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边@就要求廣大文化創(chuàng)造者和文藝創(chuàng)作者,定當“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聚攏”。創(chuàng)作者一定要讀懂社會、讀透社會,接住地氣,增加底氣,努力擴大視野廣度,提升精神高度,開掘思想深度,真誠而專注地通過藝術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質,提煉生活中蘊含的真善美,并對之加以藝術的表達和美學的提煉與升華。正因為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優(yōu)秀的作品必定是其作者的情感凝結與心跡坦露,所以,習近平總書記說:“作者如果想寫出雄偉的風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偉的人格?!倍乃囅胍茉烊诵模鋭?chuàng)作者也就首先必須塑造自己。否則,如若只有藝術、只懂技巧,那就頂多只能是一個匠人,而決然成不了文化創(chuàng)造的大法眼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大手筆。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從這一維度觀察和考察文化創(chuàng)造與文藝創(chuàng)作的內在法則和本質規(guī)律之后,才深切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fā)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文化自信不但“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而且“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這,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具體實踐與有力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