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名家思考未來發(fā)展:“把文學性和科幻性結合得更好”
李雨心 攝影報道
從1818年英國科幻作家瑪麗·雪萊創(chuàng)作《科學怪人》出版以來,現(xiàn)代科幻小說已經走過近200年的歷程,誕生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科幻作品。未來科幻將呈現(xiàn)出怎樣的趨勢?哪些主題作為科幻的母題,依然吸引著人類的思考?未來什么樣的領域會成為科幻主題的新熱點?這些一直都是世界科幻愛好者所共同矚目的焦點。2017中國科幻大會和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在成都,開啟了一場為期三天的科幻嘉年華。在為期三天的科幻大會中,為全國的科幻迷們帶來了40多場豐富的主題論壇與演講。來自國內外的科幻作家們、科幻研究者、科學專家,圍繞“世界科幻將走向何方”、“人類與Al交往原則”、“用文字交換彼此的宇宙”等主題,碰撞出精彩的思想火花。
12日,在大會進行到最后一日,中國知名科幻作家韓松、寶樹,加拿大著名科幻作家的羅伯特·索耶,以及來自日本的科幻作家騰井太洋就“世界科幻將走向何方”展開了一場跨越國際的對話。在對話中,四位科幻作家不約而同地談論到了《科學怪人》對于世界科幻文學界的重要意義。《科學怪人》主要講述了主角弗蘭肯斯坦是個熱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學家,用不同尸體的各個部分拼湊成了一個巨大人體,由此而導致了一系列詭異的懸疑和命案的故事。
一般來說,科幻作家往往從最先進最先鋒最前沿的科學進步中獲得靈感。但韓松認為,一流的科幻作家,除了靠近當下最前沿的科學進展之外,還應該具有深刻的哲學思考能力。韓松以《科學怪人》為例,“這部科幻小說已經出現(xiàn)快200年,為什么到現(xiàn)在它還有生命力,經久不衰?還有很多經典的科幻小說,其中探討的東西,在技術、想象上,它已經不算是先鋒了,甚至很多技術早已實現(xiàn)了,但是它們依然吸引著人們的閱讀。這是為什么?我認為,是因為這類作品觸及到的人與上帝的關系、造物者與被造者的關系,這些是永遠不會過時的科幻母題?!?/p>
星際移民、人機交互、人工智能、基因移植等,都是科幻永不落伍的題材。然而,科幻并不僅僅關心這些。在科幻中,還有一些作家的科幻圖景設定并不在于宏大的外太空,而是精微地聚焦于人性的搏斗。他們的作品往往不具有恢弘的理想主義未來感,更多的是對人類異化的深深憂思。在現(xiàn)在的科幻文學界,有一種傾向趨勢,就是獲獎的很多科幻作品,文學性越來越多,比如“堪稱科幻藝術界的諾貝爾獎”的雨果獎和星云獎,就頒給了很多趨于文學的作家。對于科幻作品中的科幻性與文學性又將如何結合,四位科幻作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韓松以雨果獎獲得者劉慈欣的作品《三體》為例,表示最喜歡看的還是這樣的有故事情節(jié)、有人物這樣的小說?!白鳛橐粋€科幻讀者來講,我更喜歡看的是科幻作品是一個大眾文學和通俗文學,這是它的本質。我覺得科幻作品今后要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怎么把文學性和科幻性結合的更好。我覺得羅伯特.索耶、寶樹很多小說就是把科學性和文學性都結合的很好。我知道寶樹是學哲學的,羅伯特.索耶在大學學的也不是科學,我也是文科出生的,但這不妨礙我們去探索科學,然后科學、和文學相結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