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介英語世界青少年文學
摘要:美國青少年文學歷經(jīng)幾十年,成為英美文學中重要的文學類別,本文試從它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少年文學的幾個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和闡釋少年文學的內(nèi)涵和構(gòu)成要素。
關(guān)鍵詞:青少年文學、兒童文學、幻想文學、少年主體性、文學性
美國青少年文學的歷史
青少年小說是從兒童文學中分離出來的,內(nèi)容多與青少年的人生經(jīng)歷有關(guān)。以美國青少年文學為例。上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始將青少年視為一個獨立的年齡階段,出現(xiàn)了“青少年文學”這一專門文學類型。青少年文學顧名思義是為青少年創(chuàng)作出版的文學作品。這個文學類型一直有一種含混性,叫法很多,年齡段的劃分也不固定,有的叫青少年小說,有的稱未成年文學;年齡是從12歲到18歲。但在國外的研究中,這并不固定,有人將其年齡段定為從15歲到20歲左右,并且?guī)缀鹾w了各種文學門類:虛構(gòu)、非虛構(gòu)、詩歌、傳記、幻想、童話等;單單小說,又分為校園文學、家庭文學、歷險題材、戰(zhàn)爭題材、歷史題材、情感題材、社會題材等等,主題涉及成長、社會問題、情感、幻想等多個方面。其中不乏少年經(jīng)歷現(xiàn)實中的黑暗、殘酷,逐漸長大成人,以昂貴的代價獲取第一筆人生的經(jīng)驗的故事,從題材、內(nèi)容,表現(xiàn)手法上看,都比之前的兒童文學有所突破。這也是后來所謂“成長小說”的一個重要起點。[1]
上世紀50年代,出現(xiàn)了兩部很著名的青少年小說,即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的守望者》和英國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威廉?戈爾丁的代表作《蠅王》[22]。劉易斯的幻想小說《納尼亞傳奇》和1967年辛頓出版的小說《局外人》,更成為這一類型的典型代表。
60年代,文學開始確立30歲以下青年一代人的讀者概念。這個時期的“未成年文學”,也就是青少年文學,開始形成一個獨立的文類。1969年的小說《我知道籠中鳥為什么歌唱》、1967年的《鐘罩》、1970年的《保佑野獸和孩子們》,涉及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們的暢銷讓這一概念逐漸被廣大讀者接受。
“從80年代開始,青少年文學從觀念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那些過去被視為禁忌的標準,比如對強奸、性取向、情愛、死亡或者自殺的描寫,曾經(jīng)被認為讀者不宜的內(nèi)容,現(xiàn)在很自然地出現(xiàn)在青少年的小說里面?!盵2]小說中開始自然地反映少男少女的情感世界,特別是男孩女孩懵懂的初戀故事。浪漫愛情小說(Romance)或者少女文學(Chicklit),是青少年特別喜歡的文學類型,特別深受女孩子的喜歡,其代表作有《饒舌女孩》(gossip girl ,2001年)。
90年代后,美國少年科幻小說反烏托邦化特征愈發(fā)明顯。以M.T.安德森(Anderson)的《饋送》(Feed ,2002)、南希?法莫(Nancy Farmer)的《蝎子屋》(The House of Scorpion)和蘇珊娜?科林斯(Suzanne Collins )的《地下城編年史》(The Underland Chronicles ,2003)為代表。雖然90年代出現(xiàn)了青少年原創(chuàng)出版的低谷,但是有品質(zhì)的、有藝術(shù)含量的經(jīng)典之作依然深受歡迎。
1997年,J.K.羅琳完成了她的《哈利?波特》[3]系列小說中的第一本,該書成為青少年文學中的典范,深受廣大青少年讀者的追捧。魔法學校里三個少年的成長故事,正好對應了廣大青少年讀者在學校和社會中面臨的眾多青春期問題?!豆?波特》的成功讓羅琳成為了青少年文學的標準性人物。隨后,美國作家蘇珊?格林斯的小說《饑餓游戲》也開始風靡,并拍攝成電影,在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股熱潮[4]。之后,美國作家蒂芬尼.邁爾的系列吸血鬼玄幻小說《暮光之城》[5]、斯蒂芬?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10]、克里沙?利佛的《活在你的生命里》[11]、布羅克?柯爾的《山羊》[24]等,都屬于典型的、也是非常優(yōu)秀的青少年小說。
有了這種深厚的基礎(chǔ),2000年,美國設(shè)立了“普林茲獎”。它是一個針對青少年文學的獎項,其宗旨是:完全根據(jù)文學品質(zhì),評出為青少年創(chuàng)作的最佳圖書。該獎每年一次,倚重文學性,評選上一年度出版的青少年文學書籍,一般只有一位作者獲獎,最多可有四人獲得榮譽提名;評選題材包括虛構(gòu)、非虛構(gòu)、詩歌、選集等。[17]
尼爾?蓋曼:當前歐美青少年小說創(chuàng)作的典型個案
英國著名科幻作家尼爾?蓋曼的作品涵蓋了從兒童文學到青少年文學、再到成人文學各個年齡段的文學類別。童話《那天我拿爸爸換了兩條金魚》[6]是一部典型的兒童文學作品。尼爾?蓋曼是歐美文學界非常著名的青少年文學作家,也是幻想文學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橫跨很多領(lǐng)域,包含幻想小說、恐怖小說、兒童文學、青少年文學、漫畫、劇本及歌詞等等。尼爾?蓋曼的小說詭異、突兀,情節(jié)觸動心弦,懸而不定,急轉(zhuǎn)曲迴,變幻莫測。他的成人科幻小說《美國眾神》[9]在歐美文學界享有盛譽。小說講述的是舊時代的諸多神靈因為信徒的喪失信仰,沒有人繼續(xù)供奉他們。他們從高高的神壇墜入了社會底層,因為不甘心失敗他們決定挑起戰(zhàn)爭,與不可一世的新興神靈爭奪美國的領(lǐng)導地位?!睹绹娚瘛芳[喻和寓言于一身,雜糅恐怖小說、神話故事和魔幻小說,是超越時代的現(xiàn)代神話。
對于兒童文學和青少年文學來說,尼爾?蓋曼其他的作品也值得關(guān)注。其中《卡羅琳》榮獲2003年雨果獎及布拉姆?斯托克獎,并獲得2003年的最佳青少年讀本和最佳的短篇幻想小說?!犊_琳》又名《鬼媽媽》[7],講述一個厭倦了被管教的小姑娘卡羅琳,從家中的鏡子中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世界,并在那里發(fā)現(xiàn)了另一個媽媽。另一個媽媽并不讓她感到親近,甚至讓她感到恐懼和陰森,鏡像中的另一個媽媽后來綁架了現(xiàn)實中的媽媽和爸爸,并試圖將卡羅琳留在那個她營造出來的世界里,做個唯命是從的乖孩子??_琳憑借智慧逃出那個虛幻的世界,還將試圖來抓她回去的另一個媽媽送到了一個再也回不來的地方。故事驚心動魄,扣人心弦,讓少年讀者時刻處于一種驚悚但又不失為興奮的氣氛中。這部從傳統(tǒng)兒童文學中衍生出的故事,在過去或被視為越界、少兒不宜,經(jīng)過尼爾?蓋曼的演繹,契合了青少年的心理發(fā)展特點,滿足了青少年讀者的“恐懼審美”和英雄氣概的自我投射,滿足了這個年齡的孩子希望在現(xiàn)實與理想、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構(gòu)建幻想之橋的心理和智力本能,拓展了青少年文學的表達空間和審美風格。
2009年,尼爾?蓋曼的另一部力作《墳場之書》[8]榮獲“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并榮獲了兒童文學的重要獎項“紐伯瑞獎”。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少年版的驚悚小說,故事的開篇講述一個殺手來到一個家庭,試圖將所有人殺害,唯獨的一個很幼小的嬰兒逃離現(xiàn)場。嬰兒進入了一片墳場,在那里被幽靈養(yǎng)育成人,這個孩子最后憑借先天的神力在幽靈們的幫助下,在現(xiàn)實中完成學業(yè),最終找到那個殺手,解開了自己家人被殺害的謎底,并處置了這些殺手。小說充滿了驚心動魄的懸念,具有典型的青少年文學特征,同時又應和主流價值觀。故事的結(jié)尾非常類似《哈利?波特》,充滿神秘感和傳奇性。
少年主體性
1. 從生理角度確立少年主體性。
從生理的角度來看,少年階段(從12歲到18歲)有著與其他人生階段不同的心智發(fā)育、認知規(guī)律和情感特征。有心理學派認為,從出生到兩歲,兒童處于感知運動階段。嬰兒通過協(xié)調(diào)、感覺經(jīng)驗,如視覺、聽覺、身體動作,來構(gòu)建對世界的理解,因此稱之為感知運動階段。兩歲兒童已經(jīng)擁有了復雜的感知運動模式,并開始操作原始符號。2-7歲的兒童,處于前運算階段。在這一階段里,兒童開始使用表象和圖畫來表征世界,符號思維超越了感覺信息和身體動作的簡單聯(lián)系。7歲到11歲的兒童處于具體運算階段,邏輯推理代替了直覺思維,但只能將推理應用到特定的和具體的實例中。從11歲到15歲,孩子們進入了形式運算階段,形式運算思維比具體運算思維更為抽象。[13]
青少年階段有一個顯著的特征是青春期的變化?!爱斍嗌倌晟眢w內(nèi)的荷爾蒙開始泛濫,女孩子可能表現(xiàn)得更為女人,男孩子表現(xiàn)得更像男人。”[18]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的理論認為,“根據(jù)人體的解剖生理構(gòu)造,男性更具有侵入性和攻擊性,女性更具有包容性和被動性?!盵19] 青春期荷爾蒙的分泌和身體的內(nèi)在發(fā)育,促使男孩和女孩更明確感覺到自己的性別意識,關(guān)注異性的身體,同時也關(guān)注自己在異性中的形象,性意識、異性間吸引、戀愛成為其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情與性的關(guān)系也因此在少年文學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美國青少年文學對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比較寬容。
比如,浪漫愛情小說(Romance)或者少女文學(雞仔文學Chicklit),是青少年特別喜歡的文學類型,特別深受女孩子的喜歡。其代表作有《饒舌女孩》(gossip girl, 2001年)。
Ted van Lieshout 是荷蘭兒童文學界眾所周知的作家和詩人,1999年10月出版了《兄弟》?!缎值堋犯腥酥辽?,它以成長中對生命、死亡以及愛的主題的詮釋,小心翼翼地講述一個處在青春期男孩的萌發(fā)的性意識,以及哥哥死亡的原因。男孩閱讀了哥哥的日記,發(fā)現(xiàn)哥哥是同性戀,自己也是。這個關(guān)于兄弟倆秘密的故事以獨特的情感和體驗吸引廣大讀者。
在此之前,英國作家艾登?錢伯斯的《在我墳上起舞》也有人視為是少年同性戀題材,這位作家在2002年獲得了國際安徒生獎。
2.從心理角度看少年主體性
青春期少年與兒童對成人的依賴性和“拒絕長大”心理不同,少年主體性開始確立,顯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的個性,并逐漸養(yǎng)成和完善。青少年已經(jīng)開始意識到自己并非兒童,開始有意識地遠離兒童身份;同時,他們尚未長大成人,身心置于成人世界邊界之外,充滿對未知的探求和觀望,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試圖通過自己的思維,憑借這些觀念和定義,完成自己對世界和現(xiàn)實生活的判斷和評定。
青少年時期也是每個人形成自己獨立人格的重要人生階段。“人格可以歸納為五大因素: 開放性、責任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jīng)質(zhì)?!盵14]研究工作者發(fā)現(xiàn),青少年時期的人格不如成年人時期穩(wěn)定。而氣質(zhì)作為人格的基礎(chǔ),被定型為一個人的心理風格和典型的反應方式。不同的人格特征都受到不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在文化、風俗和歷史下塑造而成。
少年的認知方式是多樣和獨特的,“青少年不再只受限于將實際的具體的經(jīng)驗作為思維的參考,他們可以虛構(gòu)想象情境,純粹假設(shè)的可能性事件,或極為抽象的命題,并試圖對其進行邏輯推理。除了具體抽象性、形式、運算思維,還充滿了理想主義和可能性,盡管兒童以平常具體的方式,思考什么是真實的和有限的,但青少年開始涉獵對理想特征(他們要求自己和他人應該具有的特征)的推測。這些想法經(jīng)常導致青少年,依照這些理想標準來比較自己和他人,青少年對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理想標準感到不耐煩,并對眾多理想中的某一種感到困惑?!盵15]
威廉?佩里認為: “在對事物的認知方面,青少年有他的獨到特征,被稱之為反省式和相對性思維。也就是說,青少年經(jīng)常以絕對化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對與錯、我們與他們、好與壞。隨著青少年逐漸進入成人期,他們開始意識到并逐漸接受他人的各種觀點,形成多重視角,逐漸擺脫了那種絕對化思維。青少年二元化思維逐漸被成人期的反思式和相對性思維所取代?!盵20]
少年從心理、生理上都經(jīng)歷巨大的變化,體驗著成長裂變的陣痛。成長通常包括三個階段:脫離童年、轉(zhuǎn)折時期(青春期)和步入成人社會。人生中兩大重要階段都發(fā)生于此。人在12歲脫離童年時期,身體、心理、思想也同童年完全不一樣。他們對異性開始感興趣,對父母、師長的觀點不再完全信服,開始形成獨立自主的人格,開始建構(gòu)獨立的自我,他們積極參與一些家庭之外的社會活動,擁有強烈的是非觀,對很多的問題有了根本性的思考。脫離童年,自我意識加強,駐足成人世界之邊,逐漸擺脫父母監(jiān)護,追求自我獨立性,是這個時期少年的特點。在這過渡時期,少年既有對童年的留戀,同時也對童年表示拒絕;既有對成人社會的憧憬,也對未來保持戒備和彷徨。心智的成長和身體的發(fā)育,使這些意識逐漸加強,因此產(chǎn)生了青春期的叛逆。這種叛逆性表現(xiàn)為對客觀是非的追問,是自我意識、自我認知、人格和價值觀形成的過程。當這種追問和求索得不到別人認同,他們會感到自身的孤獨和突破既定現(xiàn)實的欲望沖動。這種孤獨感在文學作品中則表現(xiàn)為一種勇氣,挑戰(zhàn)任何既定的被認為不正確的常規(guī)和對現(xiàn)實中不合理的反叛。比如S.E.辛頓(Hinton)的《局外人》(The Outsiders, S.E Hinton, 1967)[23]、保羅.金代爾(Paul Zindel)的《豬人》、斯蒂文奇波斯基的《壁花少年》,都是以青少年的獨特視角和語言描述底層少年的生存狀態(tài),酗酒、成癮、打架、追逐異性,顯示出與傳統(tǒng)文學不同的內(nèi)容和講述方式,少年剛剛覺醒的認知方式和懵懂又澄澈的價值觀,讓他們具備了極為強勁的叛逆性,這種叛逆指對既有的常規(guī)、權(quán)力和秩序,少年力圖以自己的力量完成世界的重建,但往往以自身弱小和無助而失敗。[16]
3.從文學角度看少年的主體性
“少年文學”創(chuàng)作的核心應該是“少年”本身,帶有這個年齡的孩子強烈的生命體驗和心理訴求,而不是一些“共通性”的、“一般性”的、“他人”的故事。這種“主體性”包含三層意思:“作家創(chuàng)作的少年主體意識”、“作品中少年為主體的人物形象”和“少年為主體的讀者群體、持有少年主體觀的批評家和作者本身”三個群體。首先,作家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將作家的具體創(chuàng)作實踐、個人的主觀創(chuàng)造性、想象力與精神自由,以及對少年的生命關(guān)照融為一體,創(chuàng)作出適于青少年閱讀的作品;其次,作家在作品中的對少年人物賦予主體地位,把這些青少年人物當成獨立的個體,當作具有自主意識、自由精神和獨立價值的人,他們擁有自由的思想靈魂,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邏輯,而作家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一種不介入,間離式的關(guān)照和注視,而非試圖改變他們的行為和思想;第三,接受方的主體性指少年文學是契合少年身心發(fā)展特點的文學作品,在被少年讀者群體接受過程中產(chǎn)生共鳴或反感,讀者獲得自己的理解甚或者誤讀,形成接受或拒絕、欣賞或批評,在整個接受過程中,接受者自主地發(fā)揮審美創(chuàng)造,賦予少年人物應有的尊嚴、人格和價值的審美過程。
這種為少年而書寫的文學類別,從根本上擺脫兒童時期的那種避藏在成人羽翼之下的對世界的觀瞄和感受的方式,激發(fā)出一種全新的感覺力。少年文學成為探尋人生、世界本質(zhì),關(guān)注人類命運和世界未來,自我哲學化的終極追問,判斷現(xiàn)實中的是非曲直,將旺盛的想象力從現(xiàn)實中投射至幻想之中,構(gòu)建和創(chuàng)造想象中符合自我審美和價值判斷的虛擬世界以及在這些世界中發(fā)生的故事的文學類別。
文學性
少年文學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對文學性的追獨特表達。它描述未成年人從童年走向成年的過程,從無憂無慮的童年走向承擔責任的成年,身心承受的變化、冷暖、苦楚、迷茫和疼痛。書寫少年眼中自我困境中的破繭而出、鳳凰涅槃。經(jīng)歷磨難、挫折不斷成熟,錘煉心靈的故事。從兒童時期養(yǎng)成并保留的童真、童心隨著身心成長形成的是非、價值詰問,鮮明的二元是非認知方式,構(gòu)成少年文學獨特的文學特征和精神思辨性。少年文學的審美特征具有多義性和曖昧性,讀者憑借感覺、直覺,感受美、丑、悲、喜、崇高、卑下等審美范疇。
真實的現(xiàn)實觀。少年文學通過真實的現(xiàn)實觀來表達對社會的關(guān)切。從少年的角度,切身的感受苦痛或悲傷,也以少年獨有的心理機制和心靈底色,以理想式的英雄氣概,抵御那些自認為不合理的黑暗、污濁、負面的東西。少年文學往往不會規(guī)避對現(xiàn)實的直陳描述,力求避免烏托邦式對現(xiàn)實的構(gòu)建,即使在幻想作品中,沖突、矛盾也是對現(xiàn)實問題的投射。
例如:美國作家Lois Lowry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作,他擅長分析、探討一直以來困擾少年兒童的諸多問題,深受廣大青少年讀者的喜愛。她兩度成為美國少年文學最高獎——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章的獲得者,獲獎作品分別是《數(shù)星星》和《記憶傳授人》?!稊?shù)星星》是美國中學生必讀的佳作,不論從文學、歷史還是勵志等角度,這都是一本值得任何年齡層的讀者細細品味的作品。此外,美國作家布羅克?柯爾的《山羊》、克里沙?利佛的《活在你的生命里》、小說《知更鳥》(Mockingbird,2010),則超越自我探討環(huán)境與人類之間的關(guān)系;卡爾?希爾森(Carl Hiaasen)的《貓頭鷹的叫聲》(Hoot,2002)、《諾亞的小船》(Flush,2005)更好地展示了現(xiàn)實中少年成長的主題;蓋力?波森的《短柄斧》(Hatchet,1987),是深受男孩喜歡的探險小說,它描寫少年面對挑戰(zhàn)和考驗,逐漸完成身心強大,最終完成生命蛻變的故事。
美國的少年歷史小說也非常流行。其中有兩次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M.T 安德森(Anderson)的《鐵面人(卷一): 天花宴會》.歷史小說描繪真實的現(xiàn)實,并以當代人的眼光和中性視角,忠實再現(xiàn)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生活、人類精神、風土人情,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人物的心理和思想。在小說里虛構(gòu)少年主人公,以人文的角度和個體生命生存的細節(jié)書寫歷史,對歷史進行大膽的文學重寫和再度闡釋,書寫后殖民、反戰(zhàn),追求自由、平等、人權(quán)的主題。
多重視角。許多作品是通過一個或數(shù)個少年的眼睛,完成對故事的敘述,有時也加入成人的視角或者平行的、“中性的”、“零度的”視角,視角的廣域性、多元化,使文學性表達更為豐富,也提供了對現(xiàn)實多重演繹和解釋的可能性。
有研究者談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當代青少年小說的故事更加復雜,時間跨度較長,人物形象豐富,并包括了許多成年人的人物形象。小說的敘述方式,也從率真、直接轉(zhuǎn)為多義、曖昧,蘊含了暗示性、象征性和隱喻性。青少年小說,現(xiàn)實主義中雜糅了超現(xiàn)實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魔幻現(xiàn)實主義。例如布雷的《瘋牛病》的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探險之旅透溢神秘主義。薩其爾的《洞》依托魔幻現(xiàn)實主義,探求人的前世今生宿命輪回。在敘述形式上美國當代青少年小說不囿于單獨的敘事視角,而是綜合第一人稱、雙重視角和多重視角、交叉視角、并行視角的混響與合唱,例如沃爾夫的《蝙蝠6》就是通過20個人物的多重敘事角度,演出了巴赫金的復調(diào)式的敘述。此外還有《蠅王》中的成人不介入的‘零度’視角,《墳場之書》中的中性視角和少年視角的交替登場,都是很好的例證。多重視角避免了單一“本位”視角內(nèi)容和意蘊鋪陳的局限,讓少年文學更具備文學的表現(xiàn)力和虛構(gòu)的張力?!?/p>
英雄氣概救世情懷。少年小說里,成人世界往往是少年世界的對立面。成人的貪婪和惡性引發(fā)的劫難,需有加以拯救。少年英雄力挽狂瀾、勇敢的擔當,成為救世的最終希望,少年捍衛(wèi)純正的道德意識和價值觀念,救贖人類和關(guān)照未來,成為此類作品的思想內(nèi)核,這類作品多含有人類創(chuàng)世和未來寓言的意義。比如,布魯克斯(Brooks)的幻想小說三部曲《莎拉娜之劍》(The Sword of Shannara,1977)?;孟胄≌f本身又題材、風格多樣,包括歷史幻想小說、結(jié)構(gòu)式幻想小說、校園幻想小說、基于宗教、傳說,源于童話和神話的幻想小說等。如,勒吉恩(Le Guin)的《地海傳奇》(Earthsea Cycle1968)就是美國嚴肅史詩性幻想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恐懼美學”。用文學的語言營造鬼魅陰戾的氣氛,讓主人公置身其中無法脫離,以一種“黏著”的方式感受恐懼中的恐怖,讓讀者體驗過山車式的適度驚厥,被繚繞不散的精神刺激包圍。對于少年來說,這種恐懼感既是拒絕的,又是迷戀的;既是后怕的又是期待的。隨著“恐懼耐受力”日漸增強,他們能享受體驗到一種痛并快樂的愉悅感,這種心理感受讓他們上癮。這種美學追求同傳統(tǒng)兒童文學理念中的“兒童恐懼觀”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理解和解讀。像《鬼媽媽》、《墳場之書》、《暮光之城》、《哈利?波特》等作品,都內(nèi)含有“恐懼美學”的追求。
人格完美化和理想化。少年小說尤其是其中的幻想題材,經(jīng)常是在幻想世界中進行現(xiàn)實的投射,作品中主人公的人格和身心完美,是青少年作者自己的理想在幻想世界中的投射,并因其至善至美,會對異性產(chǎn)生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如《暮光之城》和《饑餓游戲》。
反烏托邦化。此類幻想小說中,少年主人公秉持正義、憧憬自由,對人性邪惡的制度和權(quán)力做出反抗。他們篤信平等、自由,崇尚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主題多以正義戰(zhàn)勝邪惡,少年英雄在拯救世界的決戰(zhàn)中完成自己的成年禮。上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少年科幻小說反烏托邦化特征愈發(fā)明顯。以M.T 安德森(Anderson)的《饋送》(Feed,2002)和南希?法莫(Nancy Farmer)的《蝎子屋》(The House of Scorpion)為代表。前者描述了獨裁機構(gòu)對人類思想和人性的鎮(zhèn)壓;后者弘揚了克隆人尋求自由和獨立身份的主題;它們都探討了科技的人工智能化,將人類推向道德、倫理和生存的絕地。此外還有人類劫難和少年末日科幻小說,如羅索夫(Rosoff)的《我的生存之道》(How I Live Now, 2005),描繪人類毀滅后劫后余生的人們?nèi)绾沃亟ㄉ鐣C構(gòu)、信心和信仰的故事。
縱觀美國青少年文學的發(fā)展不難看出,它的確立和發(fā)展是漸進式的,從兒童文學中分離出來,隨著少年主體性的逐漸建立和完善,經(jīng)歷幾十年的嘗試和破界,多重類型的作家的參與,創(chuàng)作成果的厚積薄發(fā),各種文化和觀念的博弈、爭論、對抗、發(fā)酵和相互滲透,衍生出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思想內(nèi)涵的文本。以人本主義為基礎(chǔ)的少年主體性確立,理論建樹便緊跟其上,創(chuàng)作與研究并行,讓美國當代少年文學成為一種內(nèi)容迥異、風格多元、底蘊豐厚、包容寬泛的文學類別,成為青少年喜歡的文學形式。
參考資料
[1] [2][10][11][16][17]Michael L. Printz Award-Wikipedia.
[3] J.K.羅琳.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馬愛農(nóng)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4] 蘇珊?柯林斯.饑餓游戲.耿芳譯.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5] 斯蒂芬妮.暮光之城.梅爾譯.北京:接力出版社,2009
[6] 尼爾?蓋曼.那天我拿爸爸換了兩條金魚.楊婷婷譯.石家莊:河北少兒社,2014
[7] 尼爾?蓋曼.鬼媽媽.楊婷婷譯.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
[8] 尼爾?蓋曼.墳場之書.胡雅倩譯.重慶:四川科技出版社,2010
[9] 尼爾?蓋曼.美國眾神.戚林譯.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17
[10] [13][14][15][18][19][20]約翰?桑特洛克.青年心理學(第11版).寇彧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
[21] 塞林格.麥田的守望者.孫忠旭修訂.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22] 戈爾丁.蠅王.龔志成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23] S.E. Hinton. The Outsiders. Penguin Classics,2007
[24] 布羅克.科爾.山羊.劉玉靜譯.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