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島由紀夫的當代價值 ——兼析日本“戰(zhàn)后派文學”
閱讀日本戰(zhàn)后的文學作品,有助于我們了解今天的日本。文以載道,當一個時代從歷史中走過,文學深刻生動地揭示了其中隱藏的歷史嬗變、文化基因,記錄了它們活動的軌跡及其演化的時空背景。
時至十九世紀,巴爾扎克、托爾斯泰等文學泰斗相繼產生,當時,人們提出了什么是文學和文學作品表達什么思想的問題。今天,讓被稱為有巴爾扎克或托爾斯泰思想或寫作技法的人,拿起筆來就能寫出像《人間喜劇》《戰(zhàn)爭與和平》《復活》那樣的名著,實在是不能想象的事情,更難用什么姓氏來命名他們的著作或思想。
追溯文學史,不僅是巴爾扎克和托爾斯泰,包括所有的作家,比之把他們的作品歸屬于這種或那種的思想、風格,更需要充分明確作者扎根于他們所在時代的事實。一切精神產品,離不開其誕生的具體條件,深入了解發(fā)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種事物,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才能獲得價值意義。評析日本戰(zhàn)后文學及其代表性作家三島由紀夫,亦應如此。
“戰(zhàn)后派文學”的濫觴
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及日本戰(zhàn)敗投降對日本政治、社會文化產生深刻的影響。戰(zhàn)后,在美國占領當局主持下,日本政治、經濟和教育等方面實行“民主化”改革,“日本國民……永遠放棄作為國家主權發(fā)動的戰(zhàn)爭,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①。發(fā)展資產階級民主,實行宗教和信仰自由,廢除國家神道,實現政教分離,鼓勵建立民主政黨等;軍事上徹底解除日本的武裝,實行非軍事化,不允許日本保存陸??哲?,并徹底消除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的影響;明確了“日本軍事力量現存的經濟基礎必須予以摧毀并不允許重新復活”②。
一九四六年,美國占領軍發(fā)布文件,對積極參加侵略戰(zhàn)爭的人進行審查并追究責任,包括“通過文筆、言論,積極地鼓吹好戰(zhàn)國家主義的代表人物”。日本一些進步刊物和文學組織積極響應,發(fā)表文章,猛烈抨擊日本發(fā)動的侵略戰(zhàn)爭,要求文學界進行反思,揭發(fā)積極支持侵略戰(zhàn)爭的文學者并追究他們的戰(zhàn)爭責任,聲稱“將以純粹文學的方法,一個也不放過地追究、聲討那些厚顏無恥的、褻瀆文學的戰(zhàn)爭責任者,并和讀者一起,把他們在文學上的生命埋葬掉”③。
但這樣的批判反省侵略戰(zhàn)爭的勢頭很快被扭轉了。美國基于國家利益及全球戰(zhàn)略的考慮提出“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為戰(zhàn)犯逮捕”④。與華盛頓相呼應的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以表決的形式作出了裁決:凡涉及日本天皇的各類起訴,均不予受理,對天皇不予起訴。六月十八日,遠東審判首席檢察官基南宣布對天皇不以戰(zhàn)犯論處,遠東審判日本辯護團一致通過決議:“不追究天皇及皇室?!?/p>
保留天皇制的決定,非但無法徹底清算日本的戰(zhàn)爭責任,而且未能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存在根據、理論基礎和思想文化進行深刻的批判和徹底的改造,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演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當時許多戰(zhàn)爭罪犯免于戰(zhàn)爭罪的追究,有的甚至再入政壇,當上了首相、高官,對一貫配合侵略戰(zhàn)爭、為虎作倀的日本文壇的追究也被迫停止。
追究日本文壇的戰(zhàn)爭責任一變?yōu)閷ψ笠碜骷业呐?,?zhàn)前的無產階級文學和戰(zhàn)后的左翼民主主義文學再次被否定,左翼作家仍然受到壓制。有進步意義的社會題材作品明顯減少,而一批右翼作家得以繼續(xù)從事鼓吹日本軍國主義的寫作。
戰(zhàn)后日本文壇出現的新一代作家,和赤裸裸地鼓吹侵略戰(zhàn)爭的老牌右翼作家不同,他們的作品多以戰(zhàn)爭為背景,大量地表現、描寫戰(zhàn)爭給日本,特別是對日本人身心造成的傷害,最具代表性的是所謂的“原爆⑤文學”。這些作品往往孤立地描寫日本人受到原子彈及其后遺癥的危害與折磨,被害者的意識非常強烈,而對侵略戰(zhàn)爭給其他國家人民造成的苦難,甚少同情和表現。反抗美國對日本的占領及實行的民主改革,不滿日本戰(zhàn)敗投降的既定事實,詆毀戰(zhàn)后建立的和平秩序,借文學挾怨生事,發(fā)泄對日本投降的悲哀和憤懣,形成了以無賴派⑥、太陽族⑦等特定風格的“反抗戰(zhàn)后”的文學潮流,被稱為“戰(zhàn)后派文學”。
“戰(zhàn)后派文學”具有現實主義的傾向,在探索政治與文學的關系方面,試圖走出一條新路,對以往舊的傳統(tǒng)采取批判的態(tài)度,嚴厲批評戰(zhàn)前的作家屈從于戰(zhàn)爭,表示同戰(zhàn)前的文學決裂,主張?zhí)岣吆图訌娊庾R和自我個性,追求自由主義精神。盡管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侵略戰(zhàn)爭的殘酷和對人的無情摧殘,但這樣的思想傾向和巧言偏詞的寫作方式卻使他們自身難免墮落為頹廢派的命運。
三島由紀夫、石原慎太郎等戰(zhàn)后的右翼作家,他們對以武士道為精神寄托的日本軍國主義懷有無限的追思,對日本的戰(zhàn)敗抱著深深的幻滅和絕望感,寫作了大量反映消極、焦慮、自我、憤世為內容的作品,宣泄戰(zhàn)敗的悲哀和對戰(zhàn)后社會體制的不滿、反抗情緒,為侵略戰(zhàn)爭翻案推波助瀾。其高度情感化、政治化的寫作使“戰(zhàn)后派文學”由一種文學的流派,逐漸演變成一種政治工具,以右傾化的文學創(chuàng)作對日本社會進行了畸形和扭曲的引導。
美國的默許支持及日本狹隘歷史觀、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泛濫,使戰(zhàn)后日本文壇不可能出現像雷馬克⑧的《西線無戰(zhàn)事》、畢加索的《格爾尼卡》⑨那樣對戰(zhàn)爭具有深刻認識和世界影響力的作品?!皯?zhàn)后派文學”對諸如人性、生命、戰(zhàn)爭、世界發(fā)展等重大問題,缺少宏觀的戰(zhàn)略思維,不能指出日本文化發(fā)展的正確道路。
“戰(zhàn)后派文學”是日本戰(zhàn)后特殊年代的產物,反映了日本戰(zhàn)后動蕩混亂的社會現實和人們迷惘的心理,其獨特的文學觀念和藝術手法對戰(zhàn)后日本文學的發(fā)展和社會思潮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深藏的魅影
歷史是現實的組成部分,過去總是不斷地再生,融入、彌漫于今日當中。文學表達什么思想,文學作品的主題、結構,甚至技巧和形式等,都不會憑空出現,而是有著深刻的歷史積淀及現實的需要。作家與實際生活之間的關系,比葡萄和葡萄酒的關系更為密切。
日本武士推崇櫻花,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刻并非盛開,而是凋零,那是一種漫山遍野的櫻花沒有一朵留戀枝頭的凄然之美,在片刻的耀眼中達到美麗的頂峰,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生命,這被崇尚為日本武士的最高精神境界。日本人把櫻花當成武士的花,把武士當成花一樣的男人。從江戶時代起,觀賞櫻花漸漸成為一種民間的傳統(tǒng),每年三四月間,一般平民百姓也會攜帶著酒食、便當等到櫻花樹下賞花。
日本的武家文化常把鯉魚比作武士,認為鯉魚有堅毅不屈的品質,性格雄健沉穩(wěn),一旦被放在砧板上就不再掙扎,具有泰然自若、臨危不懼的風度,就是受了刀傷也能堅強忍受,直到死去也一動不動,所以鯉魚在日本也被稱為“武士魚”,每年的端午節(jié)和男孩節(jié)合并為一天,稱“鯉日”。這一天,有男孩的家庭都在房頂或院內立起旗桿,升起鯉魚旗,給男孩買武士偶,希望男孩長大后和武士一樣強壯勇敢。
把武士和櫻花、鯉魚聯系在一起,是傳統(tǒng)武士道的文化表達。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囊括了武士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作為日本獨特的意識形態(tài),武士道和天皇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是日本民族性格、心理的深刻積淀,是形成日本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
從鐮倉幕府起,中經南北朝、室町、戰(zhàn)國、織豐,至江戶時代,在這六百多年的歷史中,日本武士道沿著從崇尚主從情誼,重術尚武向重塑武士的倫理,崇尚君臣之義,修圣人之道的軌跡演變,但明治維新以后,武士道發(fā)生了重要的質變。為適應近代侵略戰(zhàn)爭的需要,日本軍國主義對傳統(tǒng)武士道儒學的倫理綱常和“忠”、“義”等內涵給予改造,變身為對外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重要的精神支柱和“皇國史觀”⑩的理論基礎,“八纮一宇”?成為大和民族的歷史使命,使與法西斯結合的軍國主義武士道上升為日本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侵略擴張、野蠻屠殺的滔天罪行為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增加了強烈反人類、反文明的邪惡內容,戰(zhàn)后,又成了滋孽復活軍國主義和日本社會右傾化的思想淵藪。
三島由紀夫對這樣的歷史觀懷有強烈的向往之情,把保衛(wèi)天皇奉為人生的信條。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裕仁天皇發(fā)布投降詔書,公開否認了天皇神格和對天皇的崇拜。曾經高高在上的神不過是一個普通人,這讓三島由紀夫不能接受,他寫道:“聽了天皇的停戰(zhàn)詔書,很多人都泣不成聲?!薄叭毡緫?zhàn)敗對我意味著什么?……那不是一種解放,絕不是。”“對我來說,最適合的日常生活是世界的日益破滅……”“我感到最難以生存、最不正常的環(huán)境就是和平”、“只有把平常對死亡、危機和世界末日的想象轉化為義務的瞬間,才是最輝煌奪目的”?。在這樣的思想傾向下,他的作品大多以倒錯、嗜血、復仇、死亡等變態(tài)心理為描寫內容,用文學表達對戰(zhàn)后現實的仇視情緒。到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對恢復天皇制的渴望與痛苦使他的作品表現出一種可怕的價值傾斜。一九六一年,三島由紀夫完成了小說《憂國》,并自編自導了同名電影,講述的是一位忠于天皇的日本上尉政變失敗后切腹自殺的故事。
三島由紀夫完成了《豐饒之?!返膭?chuàng)作后,深感靠文人的一支筆涂涂抹抹,終是紙上談兵,而斬將搴旗、捭闔局勢,武士刀比文筆更鋒利。一九六八年十月五日,三島由紀夫邁出了他人生的重要一步,成立了一個小型右翼軍事團體楯會,其宗旨是:保存日本傳統(tǒng)的武士道精神,保衛(wèi)天皇。
一九七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島由紀夫按照日本武士的做法,剃須沐浴,穿上日本傳統(tǒng)兜襠布及楯會制服,并在額頭系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額帶,隨后,他帶領四名楯會成員進入東京自衛(wèi)隊東部方面軍總監(jiān)部,脅迫自衛(wèi)隊士官聽他的演說。三島由紀夫說:“武裝力量才是日本的靈魂,作為日本人,我們的根本價值正在受到威脅。天皇在日本的位置也得不到扶正……我們看到戰(zhàn)后日本被經濟繁榮奪去了魂魄,人們忘記了國家的大義,推動國民的精神,舍本求末,萬事只姑息眼前!”
三島由紀夫呼吁反對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體制,讓自衛(wèi)隊成為真正的軍隊,保衛(wèi)天皇和日本的傳統(tǒng),但臺下一片嘩然,士官紛紛轟他下臺。三島由紀夫按照既定的計劃,退入室內,以日本的傳統(tǒng)切腹儀式自殺。
不了解以天皇、武士及櫻花、鯉魚為日本文化象征的西方人,很難明白把自殺視為光榮行為的日本人。三島由紀夫不像海明威那樣在家里用槍結束生命,而是公開向士兵宣講,然后像角斗士那樣用刀結束生命。在復雜的日本傳統(tǒng)中,把武士看成是言揚行舉,不阿諛取容、奇技淫巧、忸怩作態(tài)的勇士,他們的使命是拯救、勇敢、奉獻。一般日本大眾在心里對這些進行絕望戰(zhàn)斗的武士寄予同情,把他們所謂舍生取義的行為當成可以享受的精神財富和效仿的榜樣。
三島由紀夫并非取快一時的自戕及他苦心孤詣創(chuàng)作與青春、愛情、命運相聯系的血腥、悖德、叛逆的作品如烈火烹油,給當時的日本以極大的視覺、情感沖擊,使一些復活日本軍國主義的右翼分子得到某種病態(tài)的滿足和鼓勵,也使許多日本人對侵略戰(zhàn)爭的歷史認知更加混亂迷茫。
三島由紀夫靠吮吸天皇和武士道的乳汁長大,其文學理念和政治主張得到大文學家川端康成以及大政治家佐藤榮作、中曾根康弘等人的支持,在法西斯武士道精神和戰(zhàn)后日本政界、文壇右傾思潮的催化下,加快了走向死亡的腳步,最終完成了由文人到軍國主義者的蛻變。與此同時,日本在思想文化層面上,非但未能清算侵略戰(zhàn)爭的惡果,反而向極端民族主義的畸變跨出了一大步。
向古典主義擴展
三島由紀夫的《春雪》《潮騷》《愛的饑渴》《美德蹣跚》《野獸的游戲》等作品,盡管題材情節(jié)各有不同,但思想風格一體貫通,言文表達不露雕琢痕跡,其縝密文思及表現技法堪比戰(zhàn)后日本文壇上的槃槃大材,無怪乎川端康成贊揚說“三島由紀夫具有三百年左右才出現一個的作家的素質”。
三島由紀夫深受大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在藝術構思和表現手法上,對古典文學有著特殊的審美傳承,在發(fā)展唯美主義文學方面有了新的進展?!敦S饒之?!返臉嬎际艿狡桨餐醭笃谂骷逸言伺朵核芍屑{言物語》的啟發(fā),浸染了《更級日記》的遺風;《春雪》洋溢著《源氏物語》的古典抒情美,頗得紫式部“王朝文學”的精妙。三島由紀夫受森鷗外的教益匪淺,同時又吸取了泉鏡花的淡雅兼古、婉約抒情的古典主義風格。三島由紀夫筆下的那種錯綜復雜的古典美,深藏著對古典傳統(tǒng)中神秘、精巧、柔和、抒情、輕松風格的理解和運用,符合日本傳統(tǒng)美的整體品味。
三島由紀夫注重吸收外來文學的手法與技巧,王爾德的經典之作給他的寫作以重要影響;《春雪》《志賀寺上人之戀》描寫壓抑的情欲,帶有濃厚的弗洛伊德色彩;把古希臘故事“達芬尼斯和克洛婭”原型移入《潮騷》,希臘古典主義是其創(chuàng)作的源頭活水;《美德的蹣跚》從歐式生活中借鑒材料,師其意而不泥其跡,用一流的文學技法,巧妙地提煉出日本人“優(yōu)雅的靈魂”。
三島由紀夫融通東西方之美,把日本獨特的審美意識向更寬廣的領域擴展,在弘揚古典傳統(tǒng),借鑒西方經典的同時,別出機杼,創(chuàng)造出優(yōu)雅華貴的“新高雅主義” ?風格及技法,形成了不謬于西方經典,不戾于日本古典的唯美主義寫作風格,在日本戰(zhàn)后文壇獨成風景。
《春雪》是三島由紀夫對西方經典文學形式加入時代和民族內容的一部作品,描寫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貴族社會的生活。作品立足于傳統(tǒng)日本式的故事情節(jié),完美地展現了日本的古典美學“感物興嘆”的特點,穿插了日本式的對話、比喻和大段的心理獨白,實現了日本傳統(tǒng)美學精神與西方文學表現技巧的有機結合。三島由紀夫認為《春雪》是王朝式的戀愛小說,作品中人物流露出的那種柔弱、纖細氣質如同春雪一樣清嫻美麗而又短暫易逝,古典式的抒情描寫沁人心脾,文字表達極具上流社會的含蓄、優(yōu)雅。
主角松枝同聰子的愛情是貴族傳統(tǒng)倫理道德羅網下的犧牲品,聰子背著精神重負遁入空門,松枝也在蹉跎歲月中告別了這個傾斜而美麗的世界。三島由紀夫描寫他們的愛情時,經常以雪景烘托,亂瓊碎玉,虛實結合,空蒙恍惚,造成真景實地的幻覺,給情感的世界染上了一片蒼茫與悲涼,文字中凝集生與死、歷史與現存、瞬間與永恒,淋漓盡致地抒發(fā)了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和古典美。
享譽西方并獲第一屆新潮文學獎的《潮騷》,出現了不同于以往作品風格的質樸韻味和健康氣息,一掃自然主義文學運動開始以來日本私小說的扭曲風格。
家境貧寒的青年漁民新治、漁家女初江與富家子弟安夫之間的情感線索貫穿故事始終。初江的父親照爺為了考察兩個青年人,安排新治與安夫共同去沖繩運貨,在暴風驟雨中,新治挺身而出,拯救了漁船和船員。作品著意地渲染男人勇氣力量媲美女人賢良慧麗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特別是對自然景色和風情等環(huán)境特色的描寫,以大自然獨一無二的偉岸和攝魂奪魄的場面為襯托,既牽連人物命運又緊扣情節(jié)。強烈戲劇沖突中自然流露的抒情,衍化成繁復的美,人物形象呈現出充盈的生命狀態(tài),嘆為觀止的心情被不斷激發(fā)出來。《潮騷》洋溢著敘事詩般的強烈感染力,伴隨著小說場景中出現各種珍貴的精神氣質,讓讀者浮想聯翩,陶醉其中,深切地感受到日本古典文化不可抵制的歡愉和顫栗。三島由紀夫把這樣一個愛情故事看作是洶涌而來的時代潮聲,特為這部歌頌青春之戀的小說定名《潮騷》,寄予了他的社會理想和深刻用心。
愛情是人類永恒不變的主題,也是文學創(chuàng)作經久不衰的題材。三島由紀夫以理性精神和不畏習俗的堅定意志,以唯美主義的寫作給戰(zhàn)后人們的情感生活打上鮮明的時代烙印?!肮?jié)子出身高貴、舉止優(yōu)雅,與理論、學術、演說和文學這類高于官能的東西從來無緣,因此,她的一生,注定要在官能的海洋里漂浮了,被這樣的女人所愛的男人是幸福的。”《美德的蹣跚》以此話題鋪開線索情節(jié),把讀者帶入小說的場景之中。節(jié)子在倒錯、扭曲婚外戀的情感生活中,官能的迷亂癲狂刺激,并未給自己帶來心靈的慰藉和解放,她所愛的兩個“幸福的男人”并未使她幸福,反而將她推向悖德的深淵。
《美德的蹣跚》在整體布局上,注意局部的展開和細致入微的刻畫,無論從內心感情的鋪墊、展開,還是細節(jié)的運用,都有著韻味深長的意境和情趣。作者用精致的藝術技巧和機械式心理分析的手法,創(chuàng)造了一個“世界上稀少的靈魂”,從一個有悖道德的倫理故事提煉出一個極具人工美的世界。作品的亮點有時不在情節(jié)的主線上,但從中能體驗那種類似即興小曲的輕松愉快。《美德的蹣跚》是用細膩的唯美手法,把古典主義風格帶入悖德的世界而創(chuàng)作出的一部深得唯美旨趣的非凡之作,在日本戰(zhàn)后文壇上堪稱戛戛獨造。
開拓唯美的寫作風格
日本戰(zhàn)后社會發(fā)展塑造了三島由紀夫特殊的人生經歷,也造就了他的歷史觀和文學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描寫了人性,又散發(fā)著濃重的血腥氣,具有深受日本軍國主義毒害的法西斯意識,是日本戰(zhàn)后文壇右傾文學的縮影。三島由紀夫以文學切入日本戰(zhàn)后的社會生活,去表達、追求文學之外的“抱負”和狹隘的民族主義世界觀,他把古典抒情與殘酷頹廢的寫作風格結合起來,在丑和惡中塑造美,在美中揭示丑和惡,以怪異為背景,極力表現病態(tài)的人工美,他用這種悖異的唯美技法,在解決過去與今天、情節(jié)與思維、表象與本質等文學的基本關系問題方面,起承轉合,不循常例,推動了唯美主義的發(fā)展。
具有八百年武士傳統(tǒng)的日本,二千多年來,第一次被外國人占領統(tǒng)治,被迫放棄了自古以來的武士傳統(tǒng),成為沒有軍隊的“非正常國家”,曾經孔武勇敢的日本武士和“皇軍”被迫成為半導體收音機、電視機、汽車等商品討價還價的推銷員,美國人甚至把日本人視為彬彬有禮、善于發(fā)展生產的美國第五十一個州的居民,他們在日本列島建立軍事基地、推行美式資本主義制度給日本人帶來了許多痛苦,使其精神上蒙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
三島由紀夫深受刺激,此時的他如牛負重,在政治與文學之間左沖右突,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和出口。他認為日本社會已經崩潰,日本精神在現實生活中遭到毀滅,日本成了美國的殖民地,已經沒有了獨立的價值觀。三島由紀夫蔑視西方文化,拒絕接受對日本精神有害的西方人性主義,試圖在戰(zhàn)后的廢墟上重新探索、揭示世界和人的存在意義。
巨大的社會矛盾、對立的事物充斥著戰(zhàn)后日本社會的方方面面,文化的人為斷裂、斷層產生了一系列深刻的悲劇性題材,釀成了三島由紀夫喜好丑惡與危險的美學傾向,向往死亡和暴力,關注變異的情感人性。三島由紀夫追求認知、描寫這些矛盾,力圖從中尋找奇特的感受和角度,提煉出他推崇的所謂日本優(yōu)雅靈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三島由紀夫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拋棄了西方的理性主義和希臘文化傳統(tǒng),轉而擁抱陰暗、充滿死亡氣息的極端狹隘民族主義的價值審美觀,他提出日本精神只能從日本文化中發(fā)現,而正統(tǒng)文化的唯一源泉在天皇那里,這時的三島由紀夫實際上已經不認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了。
這樣的平衡點和出口終于被三島由紀夫找到了,他認為,能深刻揭示人生的莫過于悲劇,悲劇代表了反抗精神,是深藏的古典主義。如果沒有悲劇的揭露與批判,社會就會沉淪。因此,除了《潮騷》這一特例之外,三島由紀夫幾乎所有作品都沒有離開悲劇的主題,他十分用心地刻畫悲劇的形象,始終癡迷于從悲劇中炮制壯烈、深沉的日本精神,因而,無論是在語言運用,還是在人物描寫方面,幾乎在所有的環(huán)節(jié)上,都打破了現代小說的常規(guī),文字、結構和故事情節(jié)乍看起來相當一般,可樸實的后面卻言文深刻,醞釀著巧妙的謀劃,潛藏著批判現實的挑戰(zhàn)和揭露社會的意圖。《假面的告白》和《愛的饑渴》就是這樣的作品。
《假面的告白》講述的是性生理異常者赤裸裸的性啟示與自我分析的故事,其中的人物沒有生活原型,完全是想象和創(chuàng)造出來的。在濃墨重彩的抒情描寫中,隱藏著作者試圖進行一次徹底坦白的強烈愿望,這是一部極具叛逆性的作品,被譽為“揭開了二十世紀文學史新的一頁”?。主人公的成長經歷及倒錯的兩性心理,反映了戰(zhàn)后青年人的憂傷、困惑。作品給愛情點染上殘酷詩意,在悲劇現實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張力中,深蘊著以虛帶實的日本寫意風格,呈現出一片神秘的想象空間。
三島由紀夫偏愛表達悲哀之情的題材,他在《假面的告白》中塑造了一個悲劇的角色“我”,而導致“我”禍災連連的,不是別的什么人,就是“我”自己?!拔摇毙睦锏臒o邊苦海就是“悲劇”的根源,“我”就是由心中的悲痛走到生活悲劇中去的,而且只有靠假面的表演才能解構這種深刻復雜的悲痛。作者對“我”的內心世界進行了精彩的分析,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既對感情懷疑和恐慌,又對愛無比熱望的悲劇角色,其浪漫的美感與獨特的解析手法賦予了這部作品一種特殊的魅力。
在三島由紀夫的筆下,情感因素所占的比重顯然比純粹的文學技法更多,愛情、美好、理想與仇恨、畸形、死亡結伴而行,結局以幻滅為歸宿,意義因死亡而賦值,對人生、情感的追求異化了生活的本義。三島由紀夫對生死的認知正像櫻花的盛開、凋落一樣,死是生的出發(fā)點,于是他的小說通過寫生生死死的輪回來尋找人生歸宿和價值?!稅鄣酿嚳省繁憩F了這樣的主題,書中主人公悅子掙脫了社會環(huán)境和世俗的羈絆,追求愛情,卻不斷違反道德倫理,最終毀滅了她所愛的男人。“愛”是這部小說的主線,把悅子同她所“愛”過的三個男性連接起來,是諸種感情的中心矛盾。那么《愛的饑渴》中所表達的“愛”是什么呢?弗洛姆說過:“對人與人之間融為一體的渴求,是令人興奮最強有力的奮斗動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它是一種保存人類種族、家庭、社會的力量。不能實現它意味著愚蠢或毀滅……沒有愛,人類便不能存在?!?悅子對三個男人的愛沒有使自己成為被愛,當愛的泡沫破滅時,她無法體驗真實的自我和生存的意義,愛的絕望和崩潰使她成為兇殘的女人。三島由紀夫把愛和死、丑與美進行奇妙的嫁接,創(chuàng)作出悅子這樣的女性形象,雖然有時令人難以接受,但其情節(jié)、人物心理活動實在是太新鮮了,以至于我們在閱讀這部小說時竟忘記了三島由紀夫個人的寫作特點。
在日本戰(zhàn)敗和迅速走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日本傳統(tǒng)文化受到強烈的沖擊,天皇、武士道及以傳統(tǒng)的忠貞、信實、勇敢為核心的農業(yè)社會的道德標準被西方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利己主義沖擊取代,人們在物質的高度繁榮之中,丟失了人生和愛的意義,喪失了精神寄托和對自我身份的認同,這就出現了《愛的饑渴》所反映出的矛盾,一邊是不停追問,一邊卻永遠沒有答案。尼采說過:知道為何活著的人,什么都能忍受。在這個世界上能讓人在最惡劣的環(huán)境中堅持下來的,莫過于對生命意義的認識。人作為人,不知如何為人,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失去了生命的原動力,從這個角度來說,悅子的饑渴既是愛的饑渴,也是對生存意義認知的饑渴。悅子這個反抗命運又注定失敗的悲劇性人物,上演了一場更深意義上的人間悲劇。這樣的悲劇主題,暗喻了戰(zhàn)后日本社會大眾思潮的茫然迷亂。
在《愛的饑渴》寫作過程中,三島由紀夫用純熟的文學手法把握住作品人物之間緊張對峙的關系,在漫長和無聊的歲月中,把世俗的生活從堅固如鐵的山石上鑿下來,打磨出來的竟是一塊塊晶瑩溫潤的美玉,以柔克剛被表現成悲劇般的慘烈,凝聚著高超的表現手法和意外的謀略。當類似冰寒于水,青出于藍這樣的自然現象屢屢被三島由紀夫賦予文學解說時,說《愛的饑渴》不落戰(zhàn)后文學寫作的窠臼,絕非謬獎。
三島由紀夫以文學表達歷史、政治上的訴求,不僅體現出戰(zhàn)后日本右翼特有的政治文化觀念和審美趨向,也直接地體現了他個人的思想追求和氣質。面對著日本社會傳統(tǒng)的溫潤和戰(zhàn)后暴戾習性的雙重屬性,三島由紀夫從戰(zhàn)后社會的客觀景象、人物特點和關系場景入手,摻雜綜合,加入主觀意見和唯美主義技巧,從戰(zhàn)后的角度和立場尋求文學與政治、社會生活關系的新路子,擺脫了戰(zhàn)前自然主義、私小說的傳統(tǒng),把個人思想、身體體驗與社會動蕩變化聯系起來,力圖通過人的內心世界去刻畫日本戰(zhàn)后社會和日本人的生活,確有其深刻和過人之處。三島由紀夫把洶涌的戰(zhàn)后歷史、社會現實與微小的人物命運結合起來,從而使一系列戰(zhàn)敗后日本社會眾生相的對比呈現出來,諸如巨大體量的戰(zhàn)爭與渺小的身影、沸騰的大海與岑寂的心靈,龐雜的城市和簡陋的農村、繁冗的社會運動與質樸無華的生命體驗等等;把對日本文化傳統(tǒng)感恩式的呼喚、對日本武士精神毀滅與對美軍占領下的柔弱無力的感受都交織在一起,創(chuàng)作了同戰(zhàn)后日本社會相適應的一種文化氛圍、時代格調和人物形象;讓作品的思想情緒貼近日本傳統(tǒng)、思想心態(tài),把一個個倒錯、畸形的事件、故事,變?yōu)樾揶o形式優(yōu)美的小說和完整的藝術作品。
作品和作家的世界觀是分不開的,但又不是一回事,忠于現實生活的作家有時可以違背自己的偏見,反映若干具有本質性的時代特征,而在這些表現扭曲人性與動蕩社會的作品中,現代主義、表現主義、意識流、荒誕的表現又有著明顯的價值取向。三島由紀夫在臆造的極端狹隘民族主義的藝術世界里,用“破損的道具”?精心組織和表現其頹廢美學的“抱負”,特別是與愛情、與生活、與美的形式結合時,充滿著迷夢般的絢麗畫面,使蘊藏著極其復雜和矛盾因素的作品蒙上一層薄薄的面紗,這也許是今天人們看三島由紀夫的作品,既被其中令人顫栗的美所打動,又感覺怪異晦澀,有時甚至難以理解的原因之一吧!
日本歷史上曾有過這樣的武士,他們崇文愛美,其文筆之鋒利如同手中的日本刀。三島由紀夫以他的作品和人生選擇對戰(zhàn)后日本社會進行引導,其殘酷及血腥的表達可比歷史上的那些武士,他用率性的文筆和華麗的武士刀給日本文化意識留下了沉重的創(chuàng)傷,造成嚴重后果,就連日本人也不知道是應該贊揚,還是詛咒,但從日本戰(zhàn)后文學和三島由紀夫的作品閱讀中,我們發(fā)現,在當今復雜的世界上,日本已經存在著許多重大問題了。
作家應當成為民族和時代的優(yōu)秀兒女,三島由紀夫具有卓越的藝術才華,他的文學成就得到世界的公認,但支撐其世界觀的日本右翼文化胸藏柴棘,缺少關懷世界的眼光,不能徹底批判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軍國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思想體系,只能病民蠱國,而無法砥礪日本的光明之途,就連三島由紀夫本人,也深受荼毒,成為軍國主義思想的殉道品。
往昔已逝,來者可追。我們今天回溯日本戰(zhàn)后文學和審視三島由紀夫的作品,目的是引起對歷史、民族、世界命運的認真思考和自省,文學應不斷地純凈哺育兒女的乳汁,清除其中病態(tài)的基因,減少逆歷史潮流而動的殉葬品,培植出一批批優(yōu)秀的人物,去推動社會發(fā)展與美化世界,實現人類世界的和諧。戰(zhàn)爭給世界和日本帶來過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出現反省、改造、創(chuàng)新民族文化,推動日本走向輝煌之途的重大機遇。我們希望日本多出優(yōu)秀的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和各種優(yōu)秀人物,以正確的思想和杰出的作品來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同時也希望不再出現三島由紀夫那種由于極端狹隘的民族主義傾向而產生的悲劇性人物,不再出現歷史上那些慘烈的戰(zhàn)爭悲劇。尊重和維護歷史的真實性和嚴肅性,捍衛(wèi)人類的尊嚴與良知,這是熱愛和平與善良人民的愿望。
文學是人們現實活動與思想、情感、藝術創(chuàng)造的集中體現,我們從文學中看見了歷史,也找到了未來的目標。從文學和歷史中汲取智慧啟迪,獲得和平與開創(chuàng)未來的精神力量,和平使人類獲得崇高和尊嚴,文學使我們變得更加偉大。今天,文學不斷地對人的本質進行探尋追問,仍然是人類認識世界、表達進步思想的最佳形式,仍然是人類文明共識的匯合凝聚。讀者心中自有寶鏡,對照現實和先哲名著,其審視的對象又不限于三島由紀夫和日本戰(zhàn)后文學了。
①參見1946年制定的日本憲法第九條。
②參見《投降后初期美國對日方針》《投降后初期對盟國最高司令官占領及管理日本的基本指令》。
③發(fā)表于日本《文學時標》創(chuàng)刊號。
④參見麥克阿瑟給總統(tǒng)杜魯門的報告。
⑤1945年8月,美國為加速日本的投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原子彈的爆炸奪去了近30萬人的生命。
⑥無賴派指的是1946年到1948年間活躍于日本文壇的一個重要作家流派。無賴派作家有著反抗權威的意識,對生活采取自嘲、自虐的態(tài)度,專寫病態(tài)、陰郁的東西,呈現出一種自我嘲諷和否定一切的頹廢傾向。
⑦“太陽族”的核心思想就是對一切進行反抗并加以全面否定,用感性代替理性的思索。作品重點表現青春情愛、放蕩不羈,以及打架斗毆等越軌犯罪行為。
⑧埃里?!け枴だ遵R克(1898-1970),德國小說家,1929年出版的《西線無戰(zhàn)事》是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最著名和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⑨《格爾尼卡》是畢加索1937年創(chuàng)作的布面油畫,表現的是1937年德國空軍瘋狂轟炸西班牙小城格爾尼卡的暴行。
⑩“皇國史觀”即軍國主義歷史觀。
?“八纮一宇”即“征服世間的四面八方,置之于一個屋頂之下”的使命,認為世界一家,日本天皇是世界的最高君主。
?參見三島由紀夫1956年完成的代表作《金閣寺》。
?參見《太陽與鐵》。
?或譯為“形式美主義”,也稱為“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新復古主義”。
?日本作家花田清輝語。
?弗洛姆《愛的藝術》,第15頁,安徽文藝出版社,1986年出版。
?《假面的告白》的主角“我”使用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