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美自信與百年美術“廣東現(xiàn)象” ——從廣東美術百年大展看文藝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綠色長城(國畫) 中國美術館藏。 關山月 作
東戰(zhàn)場的烈焰(國畫) 高劍父 作
編者按
今天,由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lián)、中國美術館聯(lián)合主辦,廣東省美協(xié)、廣東美術館等單位承辦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隆重開幕,向全國人民展示廣東美術近百年的歷史成就和發(fā)展歷程。這是廣東近百年來美術精品佳作的一次集結,是對廣東美術近百年來較為系統(tǒng)、全面的總結和展現(xiàn)。百年廣東美術,百花爭艷、姹紫嫣紅,為人民大眾奉獻了大量富有標志性意義的美術作品,哺育了大批美術人才、名家大師,筑起了一座座藝術高峰。此次展覽的作品,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得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的歷程;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工作者致力于文藝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努力;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家扎根嶺南沃土,忠實記錄著社會滄桑巨變,記錄著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非凡歷程,記錄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壯麗圖景。南方日報特別約請鄭靖山、許欽松對此次藝壇盛事作深入的評論,請廣大讀者垂注。
七月京華,驕陽似火。一場充滿南海風、珠江潮氣息的展覽,牽動了京城人的視聽,陡增一個清雅爽朗去處。由文化部、中國文聯(lián)、中國美協(xié)指導,廣東省委宣傳部、廣東省文化廳、廣東省文聯(lián)、中國美術館主辦的“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554幅精品力作向全國人民匯報百年廣東美術的發(fā)展歷程和藝術成就,為各位觀者呈上來自美術大省的視覺盛宴。
百年美術的“廣東現(xiàn)象”
近百年來,伴隨著時代的變革,廣東美術美事連連。嶺南畫派引領中國畫的現(xiàn)代轉化,率先引入西洋油畫教學創(chuàng)作,西畫社團共襄洋畫運動,新興木刻運動在廣東蓬勃發(fā)展,李鐵夫、何香凝、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林風眠、關良、方人定、司徒喬、趙少昂、李樺、王肇民、胡一川、黎雄才、關山月、廖冰兄、賴少其、黃新波、羅工柳、古元、楊之光等大家巨匠的誕生,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美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幾乎每一件事都撬動了中國美術格局,崛起了亮麗的廣東矩陣。百年廣東美術,為人民大眾奉獻大量富有標識性意義的美術作品,哺育大批美術人才、名家大師,筑起了一座座藝術高峰;百年廣東美術,堅承中華文脈,堅守藝術理想,堅定文化自信,堅持革故鼎新,為我國的美術繁榮乃至文化發(fā)展、社會進步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百年廣東美術,面向火熱的社會生活、圍繞人民大眾審美需求、兼容世界各國文明成果,創(chuàng)新性地走出一條中國美術現(xiàn)代發(fā)展道路。而今,革新、現(xiàn)實、兼容的嶺南美術精神已經跨越南嶺、名揚四海,形成中國百年美術“縮影”、開時代風氣之先的“廣東現(xiàn)象”。
遠離中原、邊陲一隅的廣東,歷史文化沉淀并不算豐厚,何來如此“現(xiàn)象級”成就?
“筆墨當隨時代”
上個世紀一二十年代以來,是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存亡、興衰成敗的百年,辛亥革命風起云涌,抗日救亡烽火連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天換地,改革開放舉世矚目。可幸的是,在這百年之中,積貧積弱的中國誕生了中國共產黨,經過浴血奮戰(zhàn)、艱難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根本扭轉命運、走向偉大復興的飛躍。在這一過程中,廣東美術工作者毅然站立時代潮頭,忠實記錄社會滄桑巨變,熱情謳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黨帶領人民為之奮斗的壯麗圖景。何香凝的《醒獅》、高劍父的《東戰(zhàn)場烈焰》、李樺的《怒吼吧!中國》等曾經喚起了萬千民眾,潘鶴的《艱苦歲月》、楊之光的《不滅的明燈》、湯小銘的《永不休戰(zhàn)》等頌揚了一種激情和精神,黃新波的《年輕人》、關山月的《綠色長城》、黎雄才的《武漢防汛圖》等謳歌了一個新時代的誕生。這是廣東美術工作者有擔當、有作為的生動寫照。
“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此次大展以“其命惟新”為主題,按照百年來的歷史發(fā)展軌跡,分為勇立潮頭、藝術革命、匕首投槍、激情歲月、弄潮擎旗、百花爭妍六個板塊展出,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走變革之路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求新求變的心路歷程和藝術道路,充分展示了廣東美術工作者致力于中國美術現(xiàn)代轉化的現(xiàn)實擔當。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主張“以真、善、美之學問去表達畫面的最高境界”,嶺南畫派的問世就是以創(chuàng)新為開場白的;關山月、黎雄才把“兼工帶寫、彩墨并重”的創(chuàng)新畫風推向現(xiàn)實主義題材,引領廣東美術進入發(fā)展新階段;楊之光的人物畫在拓展了沒骨技法的同時融入西畫造型藝術、速寫技藝,作品別具沖擊力;林墉用中鋒長線與重彩花鳥巧妙結合,在表現(xiàn)人體線條美上獨樹一幟,“林家美女”一紙風行;許欽松以木刻之透視、平俯之視角、高原之山水,在題材、構圖、筆墨上全面求變求新,作品吞吐大荒。這一系列不間斷的探索,充分展現(xiàn)了廣東美術工作者致力于傳統(tǒng)美術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努力和成果。
“不拒眾流,方為江?!?/strong>
藝術是最鐘情開放、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的。廣東處南嶺之陽,位南海之濱,鄰港澳而通四海。就開放環(huán)境來說,廣東的地位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當年美國的中國皇后號、瑞典的哥德堡號首航中國時,都選擇了廣東;容閎帶出去的第一批留學生是我國西學東漸的排頭兵;廣州的十三行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批國際貿易的大班;海上絲綢之路,廣東是始發(fā)站和重要母港;利瑪竇選擇廣東作為第一站進入我國傳播基督教、天主教,同時也帶來了國外的文明;作為全國第一華僑大省,眾多華僑是廣東開放的橋梁紐帶;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把廣東推上了開放發(fā)展的全新階段。開放使廣東成為一片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熱土,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念與外來繪畫技法、理念的碰撞、交融,成為百年廣東美術的創(chuàng)新動力和創(chuàng)意來源。居巢、居廉研究日本人吸收西畫技法改革日本畫的成果,創(chuàng)造了撞水、撞粉技法,為嶺南畫派的誕生埋下伏筆;被孫中山譽為“東亞畫壇第一巨擘”的李鐵夫率先打開美術大門,勇于學習西方文明引進油畫,同時也引進了現(xiàn)代美術教育體系;興起于廣州的外銷畫行業(yè)是廣東人勇于輸出傳統(tǒng)文化、融入世界藝術體系的先行者;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美術發(fā)展更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充分自信是真正謙卑的前提”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審美理想。中華民族審美理想根植于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同時也是這種價值觀的外化者、傳播者。與西方藝術主張激情極度發(fā)揮、揭示窮盡形象、表現(xiàn)繁復淋漓的審美理想不同的是,中國審美理想是基于中庸之道的含蓄、內斂、不走極端,倡導兼和有度、和而不同,陰陽虛實、空靈含蓄,點到為止、過猶不及,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言簡意賅、凝練節(jié)制,形神兼?zhèn)?、意境深遠。中國人對這種審美理想的自信、執(zhí)著、堅守歷經數(shù)千年而不衰,一直主導著對事物和真善美的判斷,是美術創(chuàng)作的根本。
博學者虛懷若谷,自信者從諫如流。審美自信是審美兼容最大的底氣,也是藝術創(chuàng)新的最大本錢。一個敢于檢討自己弱點、吸取別人優(yōu)點的人,往往代表他內心的自信和強大;而當一個人缺少自信,就會對環(huán)境產生懷疑和戒備,那就談不上開放、兼容、創(chuàng)新了。中國審美理想一旦成為藝術家心中堅定的自信,則開放的姿態(tài)、兼容的誠意、創(chuàng)新的自覺會油然而生,也會更加理性;如果沒有審美自信,則要么畏懼交流互鑒,要么交流毫無底線,或者一開放就等于出讓、一兼容就等于異化、一創(chuàng)新就等于丟本,那都是糟糕的結局。
廣東人大部分是中原地帶遷徙入粵的,祖系文化一直是世代相傳的根系,甚至于繼續(xù)遷徙下南洋闖海外的廣東華僑,他們對傳統(tǒng)民俗的傳承也一點都不衰減。這種中國審美自信加上敢于涉險求變的遷徙精神,構成了廣東美術的基本精神形態(tài)。正如瑞士哲學家阿密埃爾說的,人要“學會做自己,更要學會優(yōu)雅地改變自己”,嶺南人就是這樣執(zhí)著地做自己并優(yōu)雅地改變自己的。實際上廣東美術精神的深處,正是根植于廣東人骨子里的中國審美自信。不單“兩高一陳”對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一直秉承著中國審美理想,就連李鐵夫引入西洋畫、西畫社團共襄洋畫運動、黃新波等力推新版畫運動時,也是十分注重對中國審美理想的堅守。廣東美術最突出的主張是“融西技于中法”“融百技于中法”,這個“中法”就是繪畫所基于的中國式價值觀、審美觀、表現(xiàn)法等基本法度,這是國人的眼力、心法、尺度,是“老祖宗”;而所謂“西技”“百技”則是指世界各國、各畫種畫派所擅長的表現(xiàn)技法,這是“窗外景”。立“老祖宗”于廟堂,開“窗外景”于戶牖,便是廣東人的智慧,是誕生百年美術“廣東現(xiàn)象”的機緣所在。
“好文”也要“好化”,才是“好文化”
一部內容積極向上的電影,如果脫離市場、票房慘淡,那只能算是“先進文”而不能稱之為“先進文化”,因為沒有“廣而化之”,沒有發(fā)揮“化成萬眾”的作用。有好的經典作品,如果束之高閣、長眠禁室,則僅僅是“好文”而不是“好文化”。讓博物館里的館藏活起來,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提醒我們的。讓經典作品直面公眾,讓人們在致敬經典中增強自信、啟迪思維、再創(chuàng)經典,讓經典告訴未來,是讓“好文”向“好文化”轉化的有效辦法。大展還配套組織出版了《其命惟新——廣東美術百年大展作品集》《廣東美術百年大事記》《廣東美術百年研究文選》《廣東美術百年理論文集》等“廣東美術百年書系”,成為這次大展的固化成果,也為后人研究百年廣東美術提供了詳實史料,更有助于“好文”成為“好文化”。值得一提的是,大展的謀劃者、組織者深諳“好文化”指導,給予了大展空前的重視,中央有關部門和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給予這次大展有力的指導支持,省委常委、宣傳部長慎海雄自始至終指揮、協(xié)調大展籌辦。尤其是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魯迅博物館以及全國各地數(shù)十家美術機構為大展借出了珍貴的藏品,使到這次大展群賢畢至、薈萃一堂,誠為難能可貴,實在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