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與 “花雅之爭”
網絡作家和網絡小說是中國新世紀以來不可忽視的文學現象,這是傳媒時代、大眾文化以及特殊的商業(yè)生產機制使網絡文學在創(chuàng)作和接受上形成了自身的規(guī)律,寫作與閱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密切互動的約定性。文學創(chuàng)作日趨技術化、瑣碎化,越來越遠離生活現場與傳統(tǒng)文學生產大地,網絡文學實踐在數量和質量上難以并駕齊驅,文學作品的意義變得神秘莫測。
網絡文學與傳統(tǒng)文學的關系,讓人聯想到清代中葉戲曲花部和雅部之間的“花雅之爭”。
雅取之“正”的意思,花則有“雜”的意思,二者分別代表當時在劇壇上都很有影響的花部和雅部。花、雅之分,沿襲了歷來封建統(tǒng)治者分樂舞為雅、俗兩部的舊例,具有崇雅抑俗的傾向。以昆曲為代表的雅樂正聲“調用水磨、啟口輕圓、收音純細”;與之相對的是以“京腔、秦腔、弋陽腔、 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等為代表的地方戲,諸腔雜陳,花雜不純,多為野調俗曲。所以,花部戲,又稱“亂彈”,曾長期受到上層社會、士大夫的歧視而登不了大雅之堂。
環(huán)視眼下,網絡文學的情景和處境,與清中葉諸腔雜陳的“花部”何其相似,僅就玄幻小說中的“奇幻”加“爭霸”或“升級”加“串珠”模式;仙俠小說中的“修真”加“言情”雙線并列,歷史小說中的“穿越”和“架空”手法的運用;清穿小說中的“穿越”加“宮斗”敘事模式,已經讓傳統(tǒng)文學的批評家們眼花繚亂,謂之泥沙俱下的“小白文”。
但是,從歷史上來看,“花部”是屢禁不止,越禁越興。從康熙末至乾隆年間,地方戲似雨后春筍,紛紛出現,蓬勃發(fā)展,贏得觀眾的愛好和歡迎,以至于與長久壟斷劇壇的昆曲一爭長短,形成著名的“花雅之爭”。
“花部”地方戲不登大雅之堂,常常被統(tǒng)治者排抑。因此“花部”主要在民間演出,但是,在廣大人民的喜愛和民間藝人的辛勤培育下,它以新鮮和旺盛的生命力,相互之間的交流與競賽,逐漸奪走昆曲部分場地和群眾,不停地沖擊和爭奪自己的地位。
網絡文學在網絡上與讀者進行交流與競賽,穿越和架空,提高和豐富,他們像一支支精力旺盛的春筍,淋雨拔尖,夜里鍵盤的敲擊聲,就像在雨夜里聽到竹子拔節(jié)的聲音。超大規(guī)模的粉絲量和商業(yè)運作的模式,也是網絡作家保持不斷更新的活力和動力。這是一支有大眾支持和參與、活躍在民間的文學新力量。
一個以大眾化自居的文學形態(tài)能否接受高雅文學的影響、參與和改進,是擺在網絡文學面前的現實問題。靈動、活躍、富有生命力的“花部”正是經歷了“雅部”對它的競爭、影響,以及文人對它的改造后才登峰造極,并在此基礎上誕生了新的藝術樣式。歷史和文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每一種文學樣式都會經歷俗化和雅化的過程。網絡文學作為中國當代文學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tǒng)文學長期共存、共同發(fā)展,將是中國文學未來一個時期內必然的新常態(tài)。
由于新媒體的出現,文化交流頻繁,各種文學樣式之間互相吸取經驗,網絡文學和傳統(tǒng)文學在對峙、較量、競爭的同時也互相吸取經驗,經典文學的審美范式一定也會給網絡文學提供營養(yǎng)和支持。隨著大眾自身整體文化素質和審美素養(yǎng)的提高,今天的大眾不再滿足于接受通俗文學的時候,網絡文學的雅致化進程就不遠了。幾經較量,尤其是經過雅致化進程以后,網絡文學是否也會以“其文直質”、“其情慷慨”產生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