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從“地獄之門”進入藝術天堂
“地獄之門”是羅丹最重要的大型組雕,原預定作為巴黎裝飾美術館的大門,也是羅丹年輕時三度投考巴黎美術學院全都名落孫山后砥礪前行,用雕刀為自己開鑿的“神曲”入口。羅丹確實是在但丁《神曲》的“地獄篇”啟迪之下,用畢生精力琢磨出了兩百來個人、獸造型和周邊系列浮雕,呈現一個“虛無世界”的混沌萬象,從而實現了自己的美術幻夢。他的好友、雕刻家布赫岱爾歸結:“‘地獄之門’里充滿杰作?!逼渲凶盥劽挠小俺了颊摺薄皭弁蕖焙汀拔恰钡泉毩⒓炎鳌?/p>
而今,羅丹被視為聲名顯赫的雕刻“巨匠”,盡管他本人始終謙稱自己只是一個“工匠”。眼下,法國正忙于啟動紀念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活動。第70屆戛納電影節(jié)在放映由雅克·杜瓦隆新拍,文森特·林頓主演的影片《羅丹》,描述這位雕塑家一生追求完美藝術的歷程。巴黎大宮殿舉辦“羅丹雕塑杰作展”,擺出“地獄之門”,讓“亞當”和“夏娃”在兩旁擁立?!俺了颊摺蹦曀麄z遭遇“失樂園”的命運,并以“吻”和“加萊義民”等169座雕塑原件來演繹欲火沖動、轉而寂滅的“人間戲劇”。大宮殿展品充分反映出羅丹“道法自然”的不懈探索。他繼承歐洲文藝復興傳統風格,卷入浪漫思潮,又拓展現代創(chuàng)意,開表現主義先河,影響了爾后的布拉克、馬蒂斯、畢加索、賈科梅蒂和布朗庫西。
1917年,羅丹逝世前將他的主要作品捐獻給國家,一百年來由巴黎市內瓦萊納街的“羅丹博物館”(俗稱“碧蘢府花園”)保存。值此羅丹百年祭,該博物館推出從未展示、新近修復的大師遺作《赦罪》——一座高達兩米、逝者自我表達“痛苦”的大型雙體石膏像,令觀眾眼前一亮,得見雕塑家果敢非凡的創(chuàng)意。博物館還特地邀請德國當代造型藝術家安塞爾姆·吉弗奉獻他詮釋羅丹1914年所寫《法蘭西大教堂》的現代演化,以顯示逝者藝術的超前性特征。
類似的羅丹作品展年內還要在加萊、南特、蒙彼利埃和艾克斯-萊班等市的美術館舉辦。自然還有剛在奧布省的塞納-諾讓建成的卡米耶·克洛岱爾博物館。詩人保爾·克洛岱爾的姐姐卡米耶跟羅丹是一對“歡喜冤家”,二人九年情愛釀出苦果。女方精神失常,受控三十年后孤寂地慘死在維爾奈沃-萊-阿維儂醫(yī)院里。
談及紀念羅丹的紀念館,不能不提到位于巴黎衛(wèi)星城默東市、坐落在一片碧綠高地上、面對塞納河流水的“輝光別墅”。筆者2012年曾在法國友人雅克·貝尼醫(yī)生陪伴下到此處參觀。這是一座路易十三風格的幽雅建筑,被羅丹于1895年競拍買下。他攜蘿絲·伯萊晚年棲身于此,直至1917年辭世。羅丹于1917年1月正式娶蘿絲為妻,25天后,蘿絲死去,夫妻二人最終合葬在默東花園深處,墓上安置著組雕“地獄之門”里“沉思者”青銅鍍鉑的灰綠色雕像,仿佛在追夢疇昔。羅丹生時,白天在巴黎市中心的“碧蘢府”花園辛勤勞作,晚上回到“輝光別墅”過夜,春夏秋冬,終年不輟。
把“碧蘢府”布置成博物館是羅丹女友、作家列昂·克拉泰爾之女朱迪特的主意,羅丹欣然采納,從1908年起在此雕塑?!拜x光別墅”遂為第二羅丹博物館,別墅花園里有一座玻璃大廳,里面擺放著“青銅紀元”“加萊義民”“吻”“阿麗亞娜”“行者”,尤其是“維克多·雨果紀念碑”和“巴爾扎克立像”等二百來個石膏或大理石雕塑模型,讓來人看到一個雕塑家藝術工程最初的宏大規(guī)模。只是,一般旅游者都止步于巴黎市內的“碧蘢府”,不知道默東這個偏僻幽靜之地才是羅丹的真正故居,內中有如此豐富的藏品。對于美術研究者,“輝光別墅”自然是一個必到之地。
羅丹死時,不曾得到國葬禮遇,故于今百年祭,法國人格外賣力?!顿M加羅報》載文道:“法國大舉紀念羅丹逝世一百周年,以博物館展覽回顧故人的生平創(chuàng)作及他的繆斯。”說到此翁的“繆斯”,具體有情婦卡米耶·克洛岱爾及朱迪特·克拉泰爾以及他到咖啡館挑選來的諸多模特兒。據說,朱迪特·克拉泰爾在藝術家死后搜集到他畫的素描和水彩畫達7000件,多為裸女,其中121幅作品被作者自己私藏進“秘密博物館”,現由阿爾班·米歇爾發(fā)行,百年后始得見天日。
依筆者所見,羅丹真正的“繆斯”是他與生俱來的“紊流”。他蔑視成規(guī),一味跟著感覺走,聲稱:“吾滅除才華,任激情沖動奔放?!彼窨搪闩畷r,遇到不知如何處理胳膊,就干脆將它“截肢”。這類堅持藝無教條的秉性,在法國藝術電視臺三月份接連播放的《羅丹的騷動》和《羅丹創(chuàng)“地獄之門”》等數部影片里反映得格外突出。羅丹正是在持續(xù)的騷動中開啟但丁“地獄之門”的?!读_丹傳》作者貝爾納·桑比涅爾在敘述“地獄之門”的缺陷時寫道:“這部組雕失之于作者的騷動心態(tài)。但丁主題在作者的精神里似大火烈焰一般,讓他失去控制,難以駕馭自身。”桑比涅爾還據實剖析“永恒的春天”“保羅與弗朗契斯卡”“普賽克”“黑白雙裸女”“水神”“巴特莎貝”“阿童尼之死”“擁抱”“沐浴的維納斯”等一系列羅丹激情裸體作品。他指出,羅丹承繼了古希臘的“裸體話語”,“他從身體的各個部分辨析感情表達。臉龐一般被視為心靈的單獨透鏡,面貌的活動好似精神生命力的唯一外露。事實上,通體肌肉無不顯示內心的變化。一切都在表現歡樂或者絕望,寧靜或者憤懣。伸臂舒胸可跟兩眼和雙唇一樣微笑”。桑氏道出了羅丹雕塑藝術的絕妙。正因為如此,這位法國藝術家的作品走出國境,遠播全球各地。
美國費城模仿默東的“輝光別墅”外景,在大洋彼岸也建立了一座“羅丹博物館”。到1929年,共收藏90件羅丹青銅雕和大理石塑像,39件石膏、陶土像,以及大量素描,館藏相當可觀。值此羅丹逝世一百周年,紐約、布宜諾斯艾利斯,非洲的阿比讓和澳大利亞都要舉辦相關展覽。
一個37歲尚默默無聞的“工匠”羅丹,從“地獄之門”一躍進入了世界藝術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