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開“天洞”為了對話 ——觀韓三之化界藝術展
“有些石頭上的洞和線條像是天上的星座,而刻在山體上的洞和線條,就像是外星人留下的符號,有一種神秘感在作品中。再配上嬰兒的啼哭聲,像是人類在和宇宙交流。”一位前來參觀的大學生這樣說。
鑿開“天洞”為了對話 ——觀韓三之化界藝術展
展覽現(xiàn)場,韓三之從西藏帶回來的牦牛皮袋子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本報記者 王睿攝
韓三之在西藏普蘭縣創(chuàng)作的一幅作品。 韓三之工作室供圖
一件件來自西藏的破舊牦牛皮袋子倒掛在空中,藝術家在上面的畫作成了點綴,它們用自身的形狀、氣味講述著來自遙遠藏地的獨特故事。
一塊塊石頭無規(guī)則地擺放在地上,藝術家在上面鑿出或圓、或方、或三角的洞,點線相連,引人遐想。
一聲聲嬰兒的清脆呢喃環(huán)繞在觀眾的耳邊,打破了展廳的寧靜,傳遞著新生的喜悅和嬰孩的純真。
6月10日至7月1日,在西安美術館,一場與眾不同的當代藝術展“天洞·對話——韓三之化界藝術展”為人們帶來別樣的藝術沖擊。
藝術在這里打破了原有的分界。展覽匯集了藝術家近年最新創(chuàng)作的裝置、影像、繪畫、詩歌等各類藝術作品。三個書法長卷鋪設在地上,或落有塵土木屑,或讓人踩踏,從書法作品變?yōu)檠b置藝術的一部分。一塊石頭、一段木頭、一首詩歌、一聲嬰兒的呢喃,共同形成藝術家對生命、對自然、對宇宙的追問。
作者:從平面到立體,打破藝術邊界
在陜西,人們輕易就能觸摸到上下五千年的輝煌與嘆息,由此演繹出的傳統(tǒng)藝術生生不息,成為陜西寶貴的文化財富。
而在傳統(tǒng)藝術之外,特立獨行的當代先鋒藝術,也漸漸在這片深厚的歷史文化故土上發(fā)出嫩芽,通過傳統(tǒng)藝術與影像、裝置、多媒體等手段地結合,傳遞對這個時代的不一樣的感受。
韓三之,這個從陜西走出的青年藝術家,就是當代先鋒藝術的開路者之一。
“2012年前,我主要從事的是水墨繪畫,也在寫詩,基本上是在傳統(tǒng)藝術的框框里打轉,但感覺內心里的藝術還沒有走到想要去的地方。2012年,我在西藏收集用來做畫布的牛皮袋子,忽然看見山上有幾個小洞,瞬間就感覺那幾個小洞變成了我經常畫的水墨的點。”韓三之說。
對藝術家來說,創(chuàng)作也是一種頓悟。被西藏山崖洞穴驚醒的韓三之,隨即在西藏的普蘭縣創(chuàng)作了大型鋼鐵裝置《向外星發(fā)射一顆人類語言衛(wèi)星——天洞》,并捐贈給當?shù)卣?/p>
從此,韓三之把創(chuàng)作從畫布搬到了立體的空間中。2014年,因機緣巧合,韓三之把他的先鋒藝術帶到了陜北。在延安志丹縣與永寧山一路之隔的七里灣的懸崖上,韓三之自費鑿洞,嘗試性地創(chuàng)作作品《天洞——天語》。然而與很多當代藝術作品一樣,“看不懂”甚至被認為是“搞破壞”成為當時人們對韓三之《天洞——天語》的評價,創(chuàng)作也隨之停止。
韓三之需要與觀眾達成深度共鳴。
“我覺得每一個藝術品都會給觀眾打開一扇特殊的窗戶。你在這個窗戶里面看到的世界是什么,就是什么。我認為這是藝術品本身應該給所有觀眾留下的空間。就像詩一樣,每個人讀出的感覺都不一樣?!表n三之說。
時隔3年,今年6月10日,受西安美術館邀請,韓三之帶著49件石頭洞作品、220多個中西方圣賢石雕頭像和佛頭、200多個來自西藏的牦牛皮袋子,還有他的詩歌和在陜北創(chuàng)作的天洞的影像圖片,來到西安美術館,展開一場他與自己、與觀眾、與世界的對話。
觀眾:總有一個“洞”適合我
在展覽入口的一面墻上,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彭德簽上自己的名字后,留下大片的空白給觀眾書寫觀感。展出進行到一半時,能被人夠得著的墻面上,已經寫滿了留言。主辦方不得不在地上鋪上白紙,方便更多人來留言。
前來看展的西安市民張雅俐留言:“總有一個洞適合我。”
“這些刻在石頭、木頭、山體上的洞,畫在畫布上的洞就是作者提供給我們的藝術符號,能感覺到這是作者在表述他對世界、對宇宙的一些想法。這讓我想到了曾經在彬縣看到的大佛寺石窟。我們今天在城市鋼筋水泥構成的洞里生活,不也是一種修行嗎?這是藝術對我的一個觸動。”張雅俐解釋說。
在展廳中央,有一排瓷瓶、磚頭、廢棄的鐵皮桶、辣椒、座椅等構成的作品。作品中間有一把椅子,坐在椅子上的觀眾,也和地上的西紅柿、菜花一樣,成為這件藝術作品的一部分,成為藝術家對眾生平等理念的顯性表達。
“有些石頭上的洞和線條像是天上的星座,而刻在山體上的洞和線條,就像是外星人留下的符號,有一種神秘感在作品中。再配上嬰兒的啼哭聲,像是人類在和宇宙交流?!币晃磺皝韰⒂^的大學生說。
“洞——精神的通道,無限可能?!薄岸词峭馓罩?,‘它’時刻在監(jiān)視人類,讓人類時刻警醒自身?!?/p>
“生命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p>
“天與地、神與人,我們難以名狀的,都被你描述了出來”
……
滿墻、滿地的留言無疑也成為這次展覽上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作品,觀眾既是參觀者也是這次展覽“前言”的創(chuàng)作者。
評論家:脫胎于傳統(tǒng)的當代藝術
在洞穴凹凸不平的穴壁上,人類畫下了最初的具有現(xiàn)實主義風格的巖洞壁畫。而柏拉圖則用洞穴之喻描述了人類如何從可感世界邁向理智世界。
在藝術評論家朱青生看來,韓三之創(chuàng)作的洞穴,是利用寫意藝術進行自我的藝術變法改造。他沒有采用中國寫意藝術傳統(tǒng)的“山水”,也沒有采用抽象表現(xiàn)主義的單純的筆畫和沒有任何造型的抽象塊面,而是借助特殊的新型混雜的符號,來表達他自我的生命意識。
在參觀完展出后,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韓寶生認為,韓三之不同于其他的當代藝術家,他的作品不受任何媒介的限制,只是要表達他對世界的一種看法和態(tài)度?!氨热缯箯d里他將詩歌投射到墻上,這樣既是一件文學作品,也是一件視覺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它非常當代。”韓寶生說。
更讓韓寶生感到驚喜的是韓三之作品構成的開放體系:“很多藝術作品,你一看就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意圖。但韓三之的作品只完成了一半,留下另外一半的空間讓讀者、觀者去完成。而另一半完成的效果,則完全由觀者的水平決定,最終的結果千差萬別。我認為這是他作品最成功的地方?!?/p>
在美術評論家鄧平祥看來,一個有作為的當代藝術家,必須既是一個傳統(tǒng)之子,又是一個現(xiàn)代之子。他只有把傳統(tǒng)的藝術吃透,才能做出優(yōu)秀的當代藝術?!绊n三之把傳統(tǒng)藝術和當代藝術結合起來,作品的藝術形態(tài)集詩歌、哲學、繪畫、裝置、行為于一身,有機地契合在一起,這在當代藝術家里是非常突出的?!?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