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書法情
香港維多利亞灣夜景
作者為賀香港回歸二十周年所書
歲月悠悠,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0周年了。彈指一揮間,新生的香港已屆弱冠之年。弱冠之慶,拿什么獻給你——我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香港?
6月12日,來自港澳臺及祖國大陸的百余位書法家,盛裝走進回歸慶典所在地香港會展中心,在這里共同舉辦一場盛大的書法交響音樂會。會場莊嚴典雅。黃土地的背景板下方是飄揚的紅旗。國旗與區(qū)旗分掛在“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橫幅兩旁,“中華頌”——中國書法交響音樂會的主題詞邊,一枝長毫毛筆點觸一方硯臺,濺起墨煙飛揚。香港交響樂團和香港學生合唱團聯袂演出《東方之珠》《龍的傳人》《獅子山下》《彩云追月》等兩岸名歌名曲。余音繞梁,不絕于耳。
伴隨著歡快的民族樂曲,在活動組織者精心安排下,百余位書法家分批次相繼登場,在事先裝裱好的長卷上,各自揮毫潑墨,寫下自己對香港回歸20周年的祝福之情,寫下書法家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砥礪前行的頌贊之意。臺灣書法家沈榮槐書寫“魅力香港,四海名揚?;貧w發(fā)展,華夏之光。八方祝賀,福澤流長”。代表了兩岸書法家的心聲。97歲的香港著名書法家余寄撫觸景生情、感慨系之,寫下“港人治港民生足,各業(yè)興旺樂融融”,表達了港人心情。上海書法家協會主席周志高揮就“廿載春風歌盛世,一方熱土譜新篇”的賀語。
香港回歸20年,一國兩制居功偉。東方之珠放光彩,中國夢里盡朝暉。
自古以來,中國書法就以漢字為創(chuàng)作元素,以日常學習生活與藝術創(chuàng)作相生相融的生存狀態(tài),參與社會生活與文化歷史的進程。中國書法之所以越千年而不朽,歷百代而長生,最根本的力量就在于它植根于生活,植根于人民,植根于中國這塊古老而偉大的土地。從先人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創(chuàng)生文字,到日常百姓識文斷字,學習文化知識,直到今天書法重新走進學生課堂,古老不朽的中國書法總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成長而成長。書法的不朽是因為中華文明的綿延不朽,書法的長生是因為中華民族生命力的強盛。文字同化了不同民族的認知,書法撫慰了不同朝代的靈魂。
書法走進香港,書法大型活動展現在香港民眾的面前,書法作品展示在香港媒體的版面上。百余書法家揮毫香江,中華親情洋溢港島。這是書法藝術形式獨特的魅力所在。
當中華頌活動在會展中心盛大舉辦時,今年第二號臺風苗柏正橫掃華南沿海。香港氣象臺掛出了8號風球,窗外狂風大作,豪雨傾盆。而會展中心內也是墨浪翻滾,管弦飛揚。這是文化的盛事,這是兩岸書法家獻給香港弱冠之慶的厚禮。這場活動也納入了香港特區(qū)政府正式慶?;顒又?,成為海內外同慶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和人民畫報社、中華出版促進會以及香港書法分會共同主辦了這場紀念盛會。誠可謂:紫荊花開香江暖,太平山高接云霞。兩岸書家來相會,筆歌墨舞頌中華。
兩個多小時的書法交響音樂會在歌唱祖國的嘹亮歌聲中結束。樂畢,現場一位香港觀眾放聲高呼:偉大祖國萬歲!祖國的明天會更強大!其聲激越,其情動人。這是文化的力量,這是藝術的感染力。
誠然,在計算機時代,毛筆書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zhàn)。但挑戰(zhàn)從來都是與機遇相伴而生的。計算機的普及,使書寫機會減少,正因為這一減少喚起了社會對于傳承書法藝術的重視。中國書法家協會與教育部密切合作,積極推動書法進課堂,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為書法的弘揚光大打開了新局面。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一是書法從來都是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書法作為漢字書寫的升華,其基礎在文字。文字的傳承教化功能是書法發(fā)展之本、生存之基。書法來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書法之雅在于其提煉、升華了文字的形態(tài),創(chuàng)生出藝術的生命力量;書法之俗,在于其入門門檻較低,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可求。但雅俗轉換,從俗入雅,難度也較高。非歲月磨煉,無以成雅。只有回歸傳統(tǒng),讓書法走進大眾百姓的生活,激發(fā)起更多民眾的書法熱情,書法藝術才能厚植根基,拓展生命。二是書法要為社會服務。書法是實用與藝術相結合的特殊藝術形態(tài)。書法要保有生命力,增強吸引力,就必須加強與社會的聯系。只有走出書宅的象牙之塔,書法才能贏得更大生機。書法家與書法家組織要胸懷大局,跳開書法的小圈子,擴大書法生活的覆蓋面,擴大朋友圈,立足社會生活,主動參與社會重大事件,在與社會共生共建中求得發(fā)展新機遇,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彰顯書法藝術的獨特價值與獨特活力。
讓書法走出文人雅室,參與國內外大事;讓民眾更多地走進書法活動,近距離感受書法的魅力……這無疑是弘揚書法文化之善舉,增進書法文化之良策,更是書法文化助力中國夢之盛事。書法界對此應該有更清晰的共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行動中體現書法的活力。
這也是香港回歸20周年書法活動留給我們最深刻的啟迪。路漫漫其修遠兮,凡吾書法同仁當上下一心,不懈求索,以期新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