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中華讀書報月度好書榜(20種)
《海洋與文明》,[美]林肯·佩恩著,陳建軍、羅燚英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128.00元
從史前到古埃及、古希臘時代,從中世紀的地中海和北歐到東方的海上絲綢之路,從全球化時代的開啟到近代的海洋爭霸……本書展現(xiàn)了文明的興衰與海洋之間的聯(lián)系,引人入勝地敘述了人類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譜寫出一部關于航海者的史詩。通過航海,不同的人群、民族、國家和大陸發(fā)生接觸,不僅交換商品,交換植物、動物和病菌,也交換語言、思想和宗教,并接觸到其他地區(qū)的商業(yè)、法律、審美乃至飲食。因此,這不是一部海洋史,也不是一部單純的航海史,它更多關注的不是航行的船只,而是船只運載的人,以及他們創(chuàng)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換言之,這是一部海洋視角的世界史。這本榮獲美國《選擇》雜志2014年度“杰出學術著作獎”的作品將使我們對海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性有更高評價。
《科舉改制與最后的進士》,韓策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79.00元
晚清的中國連遭挫敗,被迫走上變成法、施新政的道路,科舉制度首當其沖。1901年8月,清廷發(fā)出詔令,改革科舉考試內容、文體及場次順序,考試內容廢除了八股文、試貼詩,增加了“新學”時務。是為辛丑改制。至1905年廢科舉,辛丑新章在1903(癸卯)年、1904(甲辰)年兩科會試中得到貫徹和實踐,產生了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批進士。本書詳考辛丑改制背后的復雜博弈過程,檢討辛丑新章制度設計的利弊得失,講述癸、甲兩科考試實際進行的情況,考察考中者入“進士館”學習新學的情況,最后討論了癸、甲進士群體在清末民初劇變時代的出處浮沉、流風余韻和最終命運。相比以往研究,本書的論述更為系統(tǒng)、細膩、深入,使我們對清末科舉的認識更加清晰,對近代政治、社會文化的轉型作新的思考。
《一個海難幸存者的故事》,[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著,陶玉平譯,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6月第一版,35.00元
這是哥倫比亞大作家馬爾克斯在尚未成名時所寫的一部非虛構作品,素材來自1955年從美國返航的哥倫比亞軍艦遭遇風浪后一位水兵在海上漂流10天最終生還的歷險故事。當時在哥倫比亞波哥大《觀察家報》當記者的馬爾克斯對這位幸存者進行了為期20天、每天6個小時的采訪。他一邊仔細聆聽當事人對事件的回憶,也在努力甄別講述的矛盾與不實之處并對此加以取舍。這些采訪內容在報上連載后產生很大的社會反響,對海難原因的逐步發(fā)掘甚至觸怒當時的哥倫比亞軍政府,累及報社、生還者和馬爾克斯本人的命運。今天再看這部非虛構作品,會發(fā)現(xiàn)年輕的馬爾克斯對于真實事件的把握、細節(jié)乃至敘事方式的處理、對社會深層問題的反映等均顯露一定的天賦,也可以說他日后因《百年孤獨》名滿天下堪稱必然。
《樹號》,[俄]維克托·阿斯塔菲耶夫著,陳淑賢、張大本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9.80元
也許是歷史文化與自然環(huán)境使然,俄羅斯文學一向不乏強烈的自然氛圍,對山川草木、四季變幻的描寫總與文本本身息息相關,至于純粹的自然文學寫作,更是俄羅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蘇俄小說家、散文家阿斯塔菲耶夫可算承襲屠格涅夫、普里什文自然文學傳統(tǒng)的代表性作家,本書即是他這方面的風格寫照。這部中譯本集結了《樹號》《俄羅斯田園頌》和作者在俄羅斯報刊上發(fā)表的一些作品,經作者后人授權出版。作者筆下對自然景物飽含感情的描摹記錄,寄托著對生命、人生厚重沉郁的思考。這些文字寫作的時間跨度很長,以書名的寓意而論,這些文章也是作者本人文學歷程中的“樹號”(樹號,用斧子和其他利器在樹上砍出的記號,有路標的作用)。
《畫史之外》,郁俊著,海燕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48.00元
郁俊是位畫家,本書由他一系列臧否從古至今若干位中國畫家的文章構成?;谒加诋嬘彤嬛蠊嫷乃囆g經歷,以及對繪畫史、繪畫理論皆有心得,他的談畫論人在表達方式上舉重若輕,往往三言兩語直擊要害,語言風格則幽默犀利甚至帶點個人化的“刻薄”。從評論對象的選取上,自吳道子、宋徽宗、李唐、倪云林、沈周、唐寅,直到八大山人、鄭板橋、齊白石、黃賓虹,再到他的老師朱新建,時間跨度不可謂不大,隱含的貫穿全書線索則偏重文人畫這個話題。郁俊的這些文字可被視為簡明的、另類的中國繪畫史寫作,觀點有見仁見智成分,但作者對中國畫的癡迷、鉆研能夠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由此縈繞的贊嘆和棒喝、祛魅并行,這些也構成這本書獨特的視角與豐富的趣味性。
《另一個紐倫堡:東京審判未曾述說的故事》,[美]阿諾德·C.布拉克曼著,梅小侃、余燕明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68.00元
23歲時,布拉克曼被合眾國際社派往日本報道東京審判,從那時起,他即有“寫一本書”的“朦朧的念頭”。但書最終完成還是在35年之后,三十多年間,他查閱大量文獻,并采訪了東京審判的法官、檢察官、辯護律師等??梢哉f,布拉克曼為此書傾注了大半生心血。書中對法庭情況的記述、對當事人的獨家訪談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史料價值。作為記者作品,本書還非常好讀。譯者為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的后人,其譯筆亦為中譯本增色。
《東方之旅:1579-1724耶穌會傳教團在中國》,[美]柏安理著,毛瑞芳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76.00元
對于耶穌會在華傳教史的研究,近數(shù)十年來經歷了重要的范式變化,即從傳教學和歐洲中心論的范式轉到了漢學和中國中心論的范式。本書卻是逆學術潮流而動,是從教會和傳教士的角度來呈現(xiàn)這段歷史。在資料上,本書主要利用了藏于葡萄牙的《耶穌會士在亞洲》3萬頁的手抄檔案材料等;在研究內容上,本書對傳教士來華前的教育、來華后的漢語學習、傳教方法等做了專題探討。這些,都可彌補國內相關研究的空白和不足。一些新史料對學界成說構成挑戰(zhàn),值得關注。
《轉向大眾:晚清報人的興起與轉變》,李禮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58.00元
資深媒體人李禮的這本專著聚焦晚清的“新媒體”——大眾報刊及報人群體的興起,但它并只是一本報刊史、新聞史作品,它關注的范圍要廣大得多。作者在書中以體制內“清議”轉向報刊輿論為脈絡,分析報人如何依托輿論“生產”新的權力,進行社會動員,對晚清政治施加影響。書中展現(xiàn)了“抗議”如何依托報刊獲得合法空間,如何影響塑造了一種“不滿”的政治文化,而作為結果,這如何促進了革命的到來。
《東風:法國知識分子與20世紀60年代的遺產》,[美] 理查德·沃林著,董樹寶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68.00元
通過回顧1960年代法國文化與政治生活,理查德·沃林力圖揭示“毛主義”是如何出人意料地影響了法國的民主政治進程。在關于1986年法國左翼運動的所有作品中,該書享有盛譽。《戰(zhàn)后歐洲史》作者托尼·朱特認為,對1968年“五月風暴”的寫作大多數(shù)沉湎于懷舊或失望之中,理查德·沃林對這段往事的論述卻秉持了審慎、公正的精神。
《孤燈下的記憶》,趙絪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48.00元
這是已故史學大家趙儷生女兒趙絪的回憶文集。書中分為“思親”“憶舊”“談藝”三部分,追憶了作者和父母相處的往事,也寫到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家庭遭際,值得一提的還有對于父親與王瑤、童書業(yè)等同時代學人間交往的生動記錄。這些質樸、簡約的文字清晰勾勒出趙儷生那代知識分子的為人治學風骨與時代動蕩下的命運,讓讀者領略這位大家在學術與書齋之外,作為普通人的一面。
《我的老師顧隨先生》,葉嘉瑩著,河北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45.00元
作為顧隨先生傳法弟子,葉嘉瑩自上世紀70年代起即不遺余力地宣傳老師的學術和創(chuàng)作成就,致力于收集、整理、出版老師的遺著。到今天,顧隨已有全集問世、當年的講課實錄也被挖掘出來出版,顧隨這個名字從少為人知到眾口相傳,這一切,都有葉嘉瑩的一份推動之功。這段師生情,足稱當代士林佳話。在顧隨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際,葉嘉瑩先生匯集多年來所寫關于老師的文章編成此書,再次表達了對老師的深切感懷。
《中國史詩》,仁欽道爾吉、郎櫻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第一版,180.00元
本書兩位作者均為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仁欽道爾吉是蒙古族史詩研究專家,郎櫻是新疆民族文學與史詩研究專家。全書勾勒出中國史詩的“詩群”現(xiàn)象,包括突厥史詩群、蒙古史詩群及南方英雄史詩群等,并進而細分為各種類型予以介紹,包括南方創(chuàng)世史詩、搶婚型英雄史詩、婚事加征戰(zhàn)型史詩、狩獵型突厥史詩等,最后對《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等三大史詩作了濃墨重彩的論述。這可能是當前對中國各民族史詩最新、最全、最完備的論述。
《中國三十大發(fā)明》,華覺明、馮立昇主編,大象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98.00元
四大發(fā)明顯然不足以全面呈現(xiàn)中國古代的科技成就。去年入選“中國好書”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fā)明創(chuàng)造》開列了一份包含88項的清單。而由著名科技史家華覺明、清華大學科技史暨古文獻研究所所長馮立昇主編的本書則選出了自遠古至當代的三十項重大發(fā)明:粟作、稻作、蠶桑絲織、漢字、十進位值制記數(shù)法和籌算、青銅冶鑄術……書中對每項發(fā)明的原創(chuàng)性和影響力進行評估,并與世界其他地區(qū)同類發(fā)明作比較,研究和論證的水準都是國內一流的。
《國王與抒情詩》,李宏偉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39.00元
不管是面向未來的書寫,還是朝著過去的書寫,我們感動都是因為它們對我們的現(xiàn)在產生了影響,讓我們得以看清某種屬于自己的事實?!秶跖c抒情詩》以在當下小說中頗為異質的書寫讓我們看到一些現(xiàn)實的龐大身影、一種未來的胚芽,這是普及,但也正是這種普及,去掉了小說中所書寫未來的魅惑,讓讀者對它不再恐懼。
《在世界與我之間》,[美] 塔那西斯·科茨著,于霄譯,譯林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36.00元
本書是美國當代著名作家、記者塔那西斯·科茨寫給時年十五歲的兒子的家書。兒子即將長大成人、離開家庭,即將親身體驗世界的美麗與殘酷。科茨想要告訴兒子的是:如何擺脫恐懼的桎梏,不給自己的夢想和快樂設限,走出一條與父輩不同的道路。在有關種族問題的激越文字之下,《在世界與我之間》袒露的是所有為人父者的愛與脆弱,因為,個人在社會中的弱小,一點也不比種族在歷史中的脆弱讓人好受。美國國家圖書獎獲獎作品,讀懂美國夢,寫盡父子情。
《兒童法案》,[英]伊恩·麥克尤恩著,郭國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39.00元
小說中的菲奧娜?邁耶是一位高等法院的女法官,可她成功的職業(yè)生涯卻無法掩蓋家庭的不睦。十七歲的男孩亞當由于宗教信仰拒絕輸血治療,命懸一線。到底該尊重宗教信仰,還是該堅持生命至上的原則?難題被交給了法庭。為了做出公正合理的裁決,菲奧娜前往醫(yī)院探望男孩,由此引來兩人微妙的感情波動,并導向最后意想不到的后果……無論敘事技巧還是細節(jié)呈現(xiàn),都是大師級的。麥克尤恩迷唯一不能滿足的也許是,這個故事還不夠黑暗。
《神話的智慧》,[法]呂克·費希著,曹明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68.00元
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呂克·費希從哲學角度闡釋希臘神話的佳作。它既為大眾所寫,又有學院派著作的深邃謹嚴。從混沌的宇宙到奧德賽的歸來,《神話的智慧》圍繞世界誕生、愛情戰(zhàn)爭、公平正義和懲罰意義等主題,將古希臘神話重新融貫梳理。作者引領我們思考希臘神話關切的那些問題:什么是良善的生活,如何認識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怎樣克服對死亡的恐懼,等等。
《孤獨之間:一部另類藝術史》,李煒著,于是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7年4月第一版,68.00元
這部有些別樣色彩的“西方藝術史”在一部分讀者中獲得了極大肯定。作者李煒是旅美華裔作家,近年來出版若干跨越不同藝術領域的評論、藝術史文字,《孤獨之間》是最新一本。他從拉斐爾、席勒、修拉等十位西方藝術大師及其作品入手,講述他們的軼事、評價他們的作品,也闡釋他們與所處時代的關系。
《寶塔》,秦文君著,明天出版社2017年5月第一版,22.00元
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的新作。作品以從容而極富韻致的敘述,向少年讀者展現(xiàn)了人生的豐盛與起伏,通過細致的紋理凸顯生活的無盡況味和寬厚堅韌的人性基質。該著從孩子的成長之問拓展到家庭與人生之思,拓展了兒童小說反映生活現(xiàn)實的廣度和深度。事實上,越是對日常題材和日常經驗的書寫,越能考量作家的寫作功力和思想厚度。
《我的湖》,趙霞著,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2017年3月第一版,20.00元
長大后的思考與體悟日漸成熟豐厚,但年少時簡單透明的時光卻被永遠留在了身后。正是對故土的癡迷與眷戀,那些對童年的追憶和遙想,積聚成這一篇篇恬淡而不乏深意的散文。在趙霞干凈洗練、言近旨遠的文字之中,在槳聲水影的背后,讀者可感受舊時水鄉(xiāng)古老而靜美的氣息,體會著一位女孩生命成長過程中無法抹去的深情。